北京亦莊的民營小火箭企業零壹空間三年累計融資8億元,藍箭航天3年獲得投資超5億……有人評價如果2014是我國商業火箭創業公司的起步之年,那麼2018年則是起飛元年。資本青睞、國外私有火箭企業發射技術提升,火箭領域民營資本的參與空前潮湧。熱潮之下,行業有何隱憂和桎梏?新聞廣播記者蔡賀涓報道:

我國民營小火箭送衛星入軌在第四季度將達成。商業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藍箭航天高級執行副總裁張龍說,他們的訂單來自丹麥、意大利等國內外企業:

未來從今年開始首飛成功到明年逐步市場化供應,已經開始可以逐步的,每年銷售額大幾億或者上十億。

但商業行業熱卻帶來“炒概念”等不良現象,藍箭航天高級執行副總裁張龍指出:

“你非得把一個探空火箭說成這個火箭,我覺得這個就沒有必要了。探空火箭呢最早的這個用途呀一般用在這個人工降雨。還有一些呢是爲了驗證一些在失重條件下一些這個性能,藥物呀種子呀基因,這些東西都可以做短暫的去驗證。 那咱們真正的火箭呢是要把這個衛星打入到離地面一定公里數。衛星保持軌道離地面最近的軌道,大概距地面230公里左右。什麼東西在這軌道上運轉,咱們的空間站。探空可以打很高,150公里,進入不了軌道。”

而重複建設、爲了博眼球生產沒有實際用途的產品,這種情況也在發生,張龍批評道:

“不要乾重復的無用的事兒,比如像這個造這個發動機也好,我造這個發動機後面工程化能用嗎?你要用不了,就爲了短暫的一些東西的話,我覺得這個還是有問題的。”

業內人士還存在另外一些隱憂,那就是“貿--工--技”的路線很可能打垮以技術研發爲己任的公司。簡單講以技術研發爲核心小火箭企業並沒有那麼快可以商用,投資回報慢讓他們很難獲得資本的青睞。但以生存爲主的企業,可能購買火箭發動機等核心部件拼裝起來,更快的上天更多的獲得資本的助力,長此以往,資本傾向的方向將偏離新技術,最終惡果將是沒人進行新技術研發,翎客航天創始人胡振宇覺得:

比如做火箭發動機,他比直接做運載的,盈利週期更長,但是那是核心技術啊,那這些公司如果得不到政策的引導,

那他可能就在研發的過程中就餓死了。

而民營火箭企業更期待國企牽引他們,完成手續繁雜的註冊申報流程、資質認定,同時參與到我國重大科技項目中。另一方面:火箭發射所需的測控網、發射基地等只有國有體制才擁有的基礎設施也陸續向民企開放。不過,大門敞開的程度跟不上民營航天產業發展的“火箭速度”。

這樣一氣呵成的火箭上天並非易事,還需要地面的幾次“預演”。零壹空間X系列火箭總設計師舉例說:

“現在是這幾家商業航天的公司呢,想要自己研發這這些基礎設施的設備、自己建設,投資呢就是比較大的。你看我們全國這種大型的發射一年可能也就是有十幾次,國家的大部分設施大部分時間是空置的。希望國家能夠儘可能多的開放這些基礎設施,避免這些重複的建設。”

加快註冊企業審批流程、加大國有企業對民營小火箭企業的牽引、減少重複投資建設和炒概念的不良市場行爲,我國民營小火箭企業才能在摸爬滾打找路子的困境中,一飛沖天。零壹空間X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對政策牽引懷有期待:

“還是希望國家給予更多的政策性的支持,美國space X的發展,NASA是給了他非常非常大的援助,他的很多合同其實就是NASA給的。我們現在發射的這個報批的環節呢相當於還是要走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減少這個審批的環節,能夠讓這種民營的商業航天企業能夠更加迅速的發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