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是古代貨幣,是當時商品交換的產物。其形狀各異,品種衆多,創造了70多項世界之最。古錢幣是一個國家歷史中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歷史時期在錢幣史上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銅幣是古錢幣中的大類,而中華民國銅元是銅元收藏研究中數量很大,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品類,甚至可以說是民國銅元的主體品種。近年來,中國傳統機制銅幣逐步走俏古玩收藏市場,一些珍稀銅幣備受追捧,成交價格迭創新高。機制銅幣的上佳表現激發了越來越多場外投資者的關注,國內收藏機制銅幣的人數與日俱增,投資收藏市場看好。

圖中是近日徵集到的楊女士的一枚中華民國雙旗二十文銅元,直徑3.1cm,錢幣從發行流通到現在已經過去了百來年了,在這百來年間,戰爭、變革等等頻繁發生,導致此枚錢幣歷史遺留的痕跡較爲明顯,品相有所磨損,正面可依稀看出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兩面國旗相互交叉,背面也可依稀看出圖案爲稻穗組成的嘉禾紋。

中華民國銅元是銅元收藏研究中數量很大,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品類,甚至可以說是民國銅元收藏的主體品種。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中華民國銅元是由民國政府發行的一款銅錢。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在頒佈的“臨時大總統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後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當二十面值爲主,在全國大量發行以取代清朝銅元。中華民國當十銅元雙旗幣應運而生,是該歷史時期的重要實物見證。隨着各地拍場古錢幣交易的次數愈加頻繁,且因它爲大衆藏友們帶來了巨大的價值,使得此種錢幣在各地拍場中所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高。

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朝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是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通過清民錢幣,達到“以錢證史、以錢補史”,可以進一步瞭解清朝晚期及民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脈絡,極富有收藏價值。

楊女士的銅幣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幾十年的時間,因此,在兵荒馬亂、國內戰爭頻發的期間內,錢幣在經歷了無窮的歲月之後,依然可以完整地保留下來,實屬不易,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品鑑價值,很值得收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