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楊新宇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6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上,41歲的方文正在作着報告。他膚色黝黑,是長期在戶外才留有的特殊“印記”。作爲共產黨員,他的初心是:學以致用,改變鄉村貧窮落後的面貌。爲此,他進行研究生深造,畢業後在林科院從事林業科技工作,2017年,找到機會的他又主動請纓去往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如今,已在酉陽縣車田鄉清明村擔任了近兩年第一書記的他,帶給了清明村許多好的變化,不只是讓村民收入增加了,更讓村民們改變原有的農業種植固守觀念,接納新技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初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學以致用,想改變鄉村貧窮落後面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8日,記者在市委黨校見到了方文,皮膚黝黑、說話風趣直接,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個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經濟林研究所的所長,因爲2017年被選派到酉陽車田鄉清明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緣故,一直待在村裏爲村民做脫貧工作,有空纔回主城的家裏看望妻子和小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皮膚是在村裏被曬黑的嗎?”記者問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有一定原因嘛,但其實我從小就不白,工作後又一直與大自然打交道,這個膚色很正常。”方文介紹,1978年,他出生在貴州遵義正安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小時候對貧窮落後的概念,主要表現爲三個迫切的願望:一是在家裏走路鞋不粘泥,二是晚上可以照電燈,三是有一天能自由打電話。爲了實現這三個願望,方文努力學習,最終,以優異成績考上了西南農業大學(如今的西南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不喜歡當老師,也不喜歡當醫生,覺得自己來自農村,挺適合搞農業的,也想用自己所學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所以,就選擇了果樹專業。”他坦誠地告訴記者,其實,選擇這一專業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學費相較於其他專業來說較少,可以減輕家裏負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0年5月,正在讀大二的方文,因爲表現積極,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爲了班裏第一個黨員。方文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入黨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就決定,一定要學以致用,對得起自己這個黨員身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入黨時的初心,從來沒有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遷。大學本科畢業後,原本已經在四川宜賓翠屏區水利水產農機局工作的方文選擇了辭職讀研究生,繼續修讀與現代化農業有關的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畢業後,他進入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從事林業科技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ebsUFw49Mpy\"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17\" alt=\"他帶着初心去農村 幫村民鼓了“錢袋子”富了“腦瓜子”\"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接受採訪的方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請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農村來回農村去,申請派駐貧困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9年,方文和研究生同學潘梅結婚,兩人在重慶買房定居,還有了小孩,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甜甜蜜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8月,看到市林業系統要選派第一書記前往深度貧困鄉鎮駐村扶貧的消息,方文覺得機會來了,第一時間轉發給了潘梅。“就是給你準備的嘛。”潘梅這樣回覆丈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潘梅告訴記者,其實,早在2015年,方文就有駐村的想法,也一直在給她“打心理預防針”,“他常常問我,要是他們單位選派人員去貧困鄉鎮,他去的話,我同不同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徵得家裏同意後,方文立馬毛遂自薦,提出申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何想要前往貧困鄉鎮駐村扶貧?方文解釋,除了一直根植於心的想要改變農村面貌的想法,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回農村老家的新見聞。2015年,方文回到貴州農村老家時發現,老家貧窮落後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水泥路通往村裏,還有駐村幹部關心村民的經濟情況和心理狀況。駐村幹部給當地村民的幫助和影響讓他深受啓發,“當時,我就下定決心,如果重慶也要選派人員到貧困村參與精準扶貧工作,我一定要報名參加。”他說,自己是從農村出來的,要回到農村中去,參與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的收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潘梅回憶,收到丈夫消息的時候,她內心還是比較糾結,“當時,我們的二娃剛出生不久,家裏上有老下有小。但是,看到他有農業方面的專業和技術,想改善貧困村的面貌的想法又那麼堅決,家裏一商量,決定支持他,家裏的事情,我多擔待點就是。”她說,本來按要求,一個月裏,丈夫只需要三分之二的時間待在村裏,但因爲事情多,如今,丈夫一個月纔回來一兩次。\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ebsvBIwMINa\" img_width=\"750\" img_height=\"525\" alt=\"他帶着初心去農村 幫村民鼓了“錢袋子”富了“腦瓜子”\"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方文講述柑橘種植技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融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粗糙細膩自由切換,放下身段幹農活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個月後,方文被選派到酉陽車田鄉清明村擔任第一書記。來到村裏的第一個感受就是遠。“距離縣城90公里,從主城開車過來,要7個多小時,當時覺得這裏‘好山好水好落後’。”他感慨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進一步瞭解情況後,方文得知,車田鄉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而處在最東邊的清明村又是鄉里較爲貧困的村子。這份帶領村民早日脫貧的工作,對他來說,並不輕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進村後的第一件事,是改變說話方式。“以前工作中那些專業術語不要來了,在這裏,就要粗糙一點。”方文說,這樣的體會源於看到其他鄉鎮幹部跟村民的相處,“他們主動搭訕村民,問喫飯沒得、感冒好沒,噓寒問暖、有說有笑的,關係特別融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件事,則是忘掉以前的工作,忘掉市林科院經濟林研究所所長的身份,主動幫村民幹粗活。“如果拈輕怕重,心理上放不開,讓村民覺得有距離,那肯定是無法融入他們的。”方文舉例,一次,他看到某村民家隨意堆放雜物,就建議幫忙清理,“一開始,他們還是有意見,覺得都堆了多年了,你突然插手來管,但是,當你幫他們把雜物清理之後,看到地面清爽乾淨很多,他們才覺得你是對的。所以,有時候,做村民的工作,不僅是口頭上,還要付出實際行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話方式要粗糙,但工作上卻要細膩,這是方文要乾的第三件事。這份細膩,體現在走訪的時候。到村民家裏,他會花很多時間聽村民閒話,有時候,聽到的話都是爺爺輩那麼久遠的事情了,但不光要聽要勸,還要記下筆記。方文解釋,一來,可以讓村民宣泄情緒;二來,可以瞭解村民之間的關係以及家庭真實情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這樣,方文漸漸摸清了全村人的家底,完成了163戶貧困戶的全面走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ebtPKWhsSJ\" img_width=\"750\" img_height=\"1000\" alt=\"他帶着初心去農村 幫村民鼓了“錢袋子”富了“腦瓜子”\"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方文在田間地頭查看葉用枸杞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尋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葉用枸杞試種成功,村民嚐到甜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綜合村裏的自然條件和勞動力因素分析,他和其他村幹部發現,影響村民脫貧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發展滯後,增收渠道單一。找到了原因,就要找出解決的辦法,而辦法的得出,首先就要把村裏勞動力缺乏的因素考慮進去。其次,要發展產業,除了選擇週期短的作物,還要特色明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辦法一起想。方文派駐到村的同時,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組成的4人研究團隊,也來到這裏協助方文,爲村裏的農業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我們在近十年的上百項科研成果中挨個排查,請專家反覆研究論證,最終,選定了勞動力要求不高、收穫週期較短、具有一定特色的葉用枸杞。”研究團隊成員之一、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朝奎告訴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當方文把種植葉用枸杞的項目帶回村裏時,卻遭到了村民的冷遇。“我種了一輩子地,只見過喫果實的枸杞,從沒聽過枸杞的葉子有用,對於方書記的項目,一開始我們並不看好。”63歲的村民付宗炳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民有顧慮,正常。那就先把項目幹起來,產業鏈建起來,讓他們嚐到實際的甜頭,打消顧慮。”方文這樣說,也在這樣做。去年,他引進一家企業到村裏試種示範,並落實銷售,葉用枸杞種植下去之後,不到一個月,葉子就能採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在清明村3組,有一片120畝的規模種植基地,地上長出的猶如藤藤菜葉般大小的嫩綠葉子便是葉用枸杞,這葉子可以入藥,也可以食用,燙火鍋、清炒、煮湯均可,其藥用和保健功效都可與枸杞子媲美。據介紹,目前,該基地已採收葉用枸杞10多茬,惠及農戶30多戶100餘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葉用枸杞月初種下,月底就可以採葉。”方文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第一年的畝產量在200公斤以上;第二年進入豐產期,畝產量可達1000公斤以上,年畝產值可達10000元以上,正常養護下至少可連續採摘6~8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扶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改變村民“三觀”,讓他們走出來學技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付宗炳是酉陽車田鄉清明村的村民,以往,他在農業方面的收入來源主要靠種植紅苕、土豆等傳統農作物,在這方面的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因爲收入方式的多元化,老付的日子也變得好了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去年,他家的幾畝地被納入到葉用枸杞試種基地的種植當中,他也參與了種植的養護管理。起初,老付的確有過擔心,但一個月後,拿到2500多元的月酬勞,他鬆了一口氣。記者瞭解到,除了養護看管的月酬勞,老付出讓土地使用權,也有一定的租金收益。另外,他還可以參與到葉用枸杞產出後的利潤分紅。“去年,我在勞動酬金方面的收入就是28000多元。”電話中,老付笑嘻嘻地告訴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老付就可以獲得利潤分紅了。”方文介紹,租金、酬金、分紅金的這種“三金模式”,改變的不單是村民的收入方式,更是他們的觀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來,方文還在做一件事:改變農戶的“三觀”。“扶貧先扶志,只有讓他們真正瞭解科學技術對農業的巨大促進作用,他們纔會接納新事物。”來自農村的方文最懂農民,在他看來,農民樸質善良、自立自強,“但有時,也會變得封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方文告訴記者,在清明村,許多村民種了一輩子地,總是認爲自己最懂土地和農業。因此,對科學技術、規模化操作,總抱着冷眼旁觀的心態。而他要做的,從來不是口頭說說,而是讓村民看到具體成績後改變觀念。試種基地建立起來後,他將村民帶到試種基地參觀,在田間地頭教他們種植技術,還將物聯網引入村裏,打造“智慧田園”。在他的影響下,一些村民正計劃一起種植葉用枸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採訪尾聲,方文滿懷希望地說,下半年,計劃將100~200畝的葉用枸杞種植交給農戶。據瞭解,目前,清明村正在建設枸杞茶加工車間和保鮮庫,延伸產業鏈,落實產品銷售,確保葉用枸杞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發展葉用枸杞等特色產業。\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89908173060557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