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YKDYyJ8Lkt1h\" img_width=\"400\" img_height=\"562\" alt=\"拉麪怎會是日本的?\"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拉麪:食物裏的日本史》 (英)顧若鵬 著 夏小倩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 史 硯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史學家顧若鵬是東亞史的專家,可他竟然說:“拉麪是日本的”,讓蘭州拉麪情何以堪!在《拉麪:食物裏的日本史》一書中,顧若鵬細細追溯,拉麪的源頭的確應當是中國,但現在的日本拉麪已然有了自己的特色,還發展出了拉麪文化:在麪湯尚滾燙的時候,大聲把麪條吸溜進嘴裏,風捲殘雲,面和湯都不剩下,這纔是對廚師的讚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小一碗拉麪,非一蹴而就,發明一道美食跟接受它的滋味都需要各種條件。於拉麪而言,亦可將其拆解:調料、面、肉,都不簡單。顧若鵬說,日本人一度對美味,尤其是肉食,表現得無慾無求,相比於中國人對口味的重視,日本人更在乎“展現美學”。明朝後期,大批中國移民來到日本,帶來了醬油,發酵技術“豐富了日本的食物口味”。麪條同樣來自中國,17世紀在唐人聚居的長崎,中國美食(包括與日本西部地區結合的美食)推動了餐飲業的發展,麪條大受歡迎。另一原因是在19世紀中葉以前,日本普通民衆喫的是“強飯”,口感遠不及今日的白米飯,蒸煮的時間也很長。自然、美味又便捷的麪條自然更讓人喜愛。而說到肉,日本沒有“肉食者鄙”之說,卻從7世紀開始,持續了整整千年的“禁肉令”。直到19世紀,日本天皇爲了提升日本國民素質,鼓勵喫肉,喫肉的風氣纔開始在日本再次流行起來。自此,拉麪的物質基礎俱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將食材融合在一起,並將拉麪發揚光大,還有賴江戶城的環境。當時的江戶人具備了:“不爲錢所困,貴族般的禮儀,瞭解塵世瞬息萬變的潮流,舉止優雅,性格鮮明”的特點。換言之,有品位的喫貨是發展美食的沃土。因此,顧若鵬總結,拉麪“起始於江戶”,後又“推廣於明治”,吸收了中國菜的元素,適應了日本人的味蕾;最終“定型於大正”,遍地開花的拉麪店使其成爲了大衆的美食,人們喜歡外出就餐,女性進入服務業工作也推動了拉麪的興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日本的不同地區發展出了不同口味的拉麪:東京人喜愛的醬油湯、熊本的豬骨湯、札幌的味噌湯、久慈的雞肉高湯……拉麪口味的比拼、拉麪喫法之爭、衍生文化產品的豐富,足見人們對拉麪的喜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書中甚至提到一位“拉麪狂魔”大崎裕史,二十多年間,他平均每年要喫1095頓拉麪,嚐遍6000餘家拉麪館。與他比肩的“狂魔”大概只有速食拉麪的發明者安藤百福了,他每日午餐都喫自己的發明。速食拉麪迎合了現代生活的節奏,調查顯示,半數的受訪者每月都會喫速食拉麪,不爲省錢,爲的是它的好滋味。它也是日本拉麪走向世界的敲門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有我們知道,走進蘭州拉麪館的時候,看到拉麪師傅像控制身體的一部分似地嫺熟甩動麪條,依食客喜好可拉出毛細、二細、大寬、韭葉、蕎麥棱等十餘種粗細,還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色彩,我們嚐到的是自己的文化歸屬感,拉麪明明是中國的。\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81473552287386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