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又被稱爲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慶祝,以示敬龍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月二習俗有哪些?

 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二月二”被定爲“龍抬頭”節日,同時也是土地神的誕辰,南方普遍祭竈奉祀土地神。

二月二習俗有哪些?

  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二月二”也是農村的農事節。農諺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較嚴重,春雨貴如油。倘春雨充沛,預示着一年的大豐收。所以又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習俗有哪些?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在北京地區民間有民諺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着蠟燭,照着房梁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龍抬頭這一天進行驅蟲活動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二月二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此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爲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牀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通常還要念吟唱歌謠,如“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窩老鼠九個瞎。”不過有的地方是放龍燈。

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也是一個企盼學業有成的日子。過去私塾先生多在這一天收學生,謂之“佔鰲頭”。學生們也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

“二月二”還是一個媳婦回孃家的日子。舊俗規定,媳婦正月裏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許回孃家。所以中國民間又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二月二習俗有哪些?

喫龍鱗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喫龍鱗”,比較講究的還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喫時將春餅一分爲二,抹上甜麪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麪條、水餃等。

在天津,還有一種與衆不同的煎龍鱗。

據天津民俗專家王利文介紹,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所以這天的民俗喫食多帶個"龍"字,如喫餃子叫喫"龍耳",喫米飯叫喫"龍子"。天津人這天的節令喫食"獨一份兒":講究喫"煎燜子"。

二月二習俗有哪些?

"煎燜子"叫"煎龍鱗",因爲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出黃嘎兒來,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

王利文說,天津的燜子跟各地的涼粉、粉皮屬於同類食品,是用澱粉調水熬熟呈流質狀,經冷卻而成的。天津燜子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澱粉。煎燜子要用平底鐺,少加些油,慢火煎到雙面微現焦黃。盛到碟子裏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餘味綿長。

民俗專家說,燜子有涼粉一樣的"涼性"。將近早春,人體裏陽氣萌動,又時有春寒,燜子煎熱了喫,涼熱兼顧,跟節令配合非常得當,盡現中國飲食的養生之功。

二月二習俗有哪些?

在山東,二月二家家戶戶炒豆子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裏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喫豆子山東農村人講法是:炒蠍子爪,辟邪祈福的意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