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著名的成語叫做“三顧茅廬”,沒錯,中學課本里面我們都學習過,當時老師還給我們講,想要做大事,就要如同劉備一樣,有三顧茅廬的決心和姿態,唯有這樣禮賢下士,才能納天下良才爲己用。

諸葛亮第三次才見劉備,其實就是爲了考驗劉備的耐心和仁心

當時只想着劉備多麼偉大,卻忘了思考諸葛亮是怎麼想的了。諸葛亮乃是當時的奇才,驚才豔豔的人物,他真的三次都不在家嗎?真的那麼巧嗎?

非也非也,但凡是大人物,有大本事的人物,都是會選擇自己主人的,諸葛亮這個舉動其實就是在考驗劉備這個未來的主人到底怎麼樣,而劉備呢?此時就像是小夥子追求姑娘一樣,姑娘此時的姿態當然是高冷的,劉備送一次花肯定是打動不了的,自然要送好多次花啦。

所以,諸葛亮第一個考察的就是劉備的耐心,如果劉備來一次發現諸葛亮不在家,架子還老大,之後就不來了,那麼這個人壓根就不用再考慮了,因爲這樣的君主,剛開始都是這個樣子,可想而知以後對待手下也不會很好。

所以劉備一連來了三次,中國有一句古話,事不過三,第三次來就足以見其誠意了,諸葛亮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第三次就接見了劉備。大家注意到沒有,諸葛亮一見到劉備就說出來著名的《隆中對》,可見諸葛亮早就準備良久了,只是在考驗劉備是否合格而已。

諸葛亮第三次才見劉備,其實就是爲了考驗劉備的耐心和仁心

其次是考驗劉備的仁心,因爲諸葛亮深刻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亂世之中的君主,若能禮賢下士,必然是有仁心的,因爲如果他連自己的手下都做不到這點,那麼可想而知他領導的集團會是什麼樣子,所以仁心自然是要考察的,只有有仁心的君主,才最有可能得到天下,畢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呀!

第三就是看劉備的態度,如果劉備三次見不到他,第三次看見他睡覺還等的不耐煩,那麼這個人也不具備成就大事的潛質,真正的潛龍,那是非常有耐心和態度的,不卑不亢,運籌帷幄,很顯然劉備很有這樣的氣質,非常符合諸葛亮的意思。

諸葛亮第三次才見劉備,其實就是爲了考驗劉備的耐心和仁心

所以諸葛亮在考查完畢之後,非常滿意,就誓死追隨了劉備,若沒有諸葛亮,興許就沒有後來的三分天下了,劉備也算是爲自己的事業開了個好頭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