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廣電這幾年發展停止後退,有線用戶數減少,用戶被三大運營商IPTV吞噬,如何轉型和發展呢?

最近翻出一張有線電視產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基本構成圖,雖然當今日新月異的變化,仍不失爲這些關鍵環節,行業發展陷入困局,但終究不能坐以待斃,在這些環節上,換思路,與時俱進,謀求突破,才能真正實現轉型升級,未來纔可期。

有線電視運營商是樞紐,最終爲用戶輸出整合後的服務,四個提供商至關重要,但不妨將這些作爲自身服務好用戶,贏得市場競爭的四大抓手,尋求改變。

節目內容

內容是核心,需要重塑,市場競爭的核心優勢就在於此。

一是保證直播內容的品質,特殊的某情,讓什麼直播權、版權之類的任重道遠。因此,在質量上下功夫纔是硬道理,僞高清、馬賽克、卡頓不容出現。二是公益性和經濟效益要算好賬,動輒百套的節目,是爲了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還是滿足某些短期利益,不必多言。降低用戶的選擇成本,是高品質的體現,更是對用戶的尊重。三是內容的重構,粗放的廣播式和單純的傳輸,是不折不扣的浪費。內容採錄後要拆條和主題包裝,做好內容分發。頁面要常換常新,是活的而不是一潭死水。四是加大對互聯網內容的引入,如愛奇藝、騰訊等視頻網站每年都會投巨資用於自制內容生產或是做平臺集成,受衆關注度及口碑極高,可以奉行“拿來主義”。五是短視頻內容的引進,如抖音、快手等,又如網絡廣播,如喜馬拉雅、蜻蜓、企鵝FM等,甚至是做網絡直播,如YY、鬥魚、虎牙等。有線傳輸的內容大可不必戴上“正統”的帽子。

增值內容

跟上物聯網的發展趨勢,圍繞智能家居、智能小區乃至智慧城市建設。最基本的家庭入口優勢不能喪失,外面天羅地網先天不足,室內的市場不能丟。有線在增值業務這塊,要儘快走出一條“創新驅動、借風出海”的道路來。

一是智能家居,許多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智慧家居產品層出不窮,整體解決方案也很多,完全可以引入。二是集客業務的發展要“高大上”兼“小快靈”,借用一句話,就是“將行業的事變成政府的事,將企業的事變成社會的事”。三是大力拓展工程增值業務,推出小區智能安防、智能物業等產品,實現工程收入由“一錘子買賣”向“可持續獲得收益”的轉變。不然房子都蓋完了,工程收入也就沒了。四是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引入電商,如本地商超,互聯網京東、天貓等,電視線上功能版塊與線下營業廳、超市、體驗店、直營店結合,進行流量導入,增加現金流。五是梳理平臺資源,發揮自媒體屬性,搭好臺子,對外招商,利用資源和平臺優勢,爲本地化運營賦能。

運營支撐系統

日常運營迫切需要依託大數據,提高運營的精細化,要進行用戶行爲分析,加強預測,實現精益化管理和精準營銷。

一是要對用戶進行畫像,充分研究用戶的收視習慣,但不僅限於此,關於用戶的一切應儘可能地瞭解,能夠直達用戶“痛點”是關鍵。“與水、電、氣等公益服務單位進行客戶服務信息交換,實現用戶的服務資源共享”是不錯的做法。二是要做好對一線人員的技術支撐,要有內部客戶意識,設計出來的東西不要多複雜,要讓一線人員能夠簡單上手,“傻瓜式”的最好,因爲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學習,不如上門服務用戶。三是經營分析既是對過往的追溯,更要有未來的預測,數據模型算出來的,再加上實地調研情況相結合出來的結論,更接近真實,更有指導性。

關於運營支撐系統,國內已經有成熟應用的系統,可以本地化改造引入。

軟、硬件

公司業務發展,不能迴避的是軟硬件,尤其是硬件帶來的成本問題。與外部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產品迭代,傳承系統性的理念相比,有線還是落後不少,最突出的就是“反應慢,太保守”。有人也不禁發出了“成也機頂盒,敗也機頂盒的感慨”。

其實,有線企業可以與更具引領性、先進性,更注重用戶體驗、用戶口碑的互聯網企業合作,規劃制定好商業模式,既能攤銷機頂盒軟硬件成本,更能依託這些企業成熟的、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切實提升用戶體驗,增強用戶黏性,重塑市場口碑。

總之,轉型升級,突破發展的思路很多,可借鑑的經驗亦不勝枚舉,不服水土往往是藉口託詞,真正的還是要撲下身子,認真研究,不折不扣的執行。還是那句話,有線已經後知後覺,再不要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

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議請留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