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就是玉樹東壩家族的土登宮保、彭措旺扎、東壩阿寶、尼都塔生祖孫四代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他的父親土登宮保一樣,彭措旺紮在當地羣衆中的威信很高,這威信不僅僅是他的貴族身份,而是他有幾點做得非常好:第一,政治上非常堅定,無論是在玉樹解放初期,還是後來的各個階段,他始終牢記自己的信念,從來不曾動搖。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aOzVs8JtLpzd\" img_width=\"1050\" img_height=\"591\" alt=\"70年,紅心向黨寫忠誠——記玉樹東壩家族祖孫四代\"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凡東壩族人必須跟黨走,絕不可三心二意。” ——謹錄東壩家族族訓爲題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追尋。我們追尋的是草原上一家四代一心向黨的足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一次盪滌心靈的精神洗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芒閃爍的精神信仰留下激勵,也留下感動,在玉樹、在青海乃至全國被無限傳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一次沒有句號的報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在玉樹東壩地區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面臨數次重大抉擇時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跟着中國共產黨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始終保持跟着共產黨、擁護共產黨的初心,並始終秉持着“熱愛祖國、報效國家、永遠跟黨走”的紅色家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是千千萬萬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雪域兒女中的傑出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就是玉樹東壩家族的土登宮保、彭措旺扎、東壩阿寶、尼都塔生祖孫四代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4月和6月,我們兩次走進玉樹,採訪尼都塔生一家四代愛國愛黨初心不改,聽黨話跟黨走,致力於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的感人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面旗幟引領愛黨初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70年,東壩族人初心不改,始終堅定聽黨話、跟黨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年底,冬天的玉樹草原上覆蓋着皚皚白雪,天氣異常寒冷。而囊謙縣東壩家族土登宮保家裏卻比過節還要熱鬧。族人們身着節日的盛裝,聚集在院子裏,土登宮保穿着嶄新的藏袍,手捧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走到院子中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將五星紅旗系在了院子裏臨時栽下的“旗杆”上,開始升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藍天、白雲、雪山的映襯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大家仰着臉,久久注視着這絢爛奪目的紅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特殊的一天,這是所有東壩家族人永遠銘記的一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樹解放前,東壩家族是囊謙千戶下屬的四個“百戶”之一,與其他“百戶”輪流執掌大權,辦理政事要務。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進軍西寧,這支軍隊的到來一度讓深處高原、信息閉塞的玉樹當地羣衆心生惶恐,不少“百戶”攜家眷及管轄地的百姓出逃。土登宮保卻非常冷靜,他反覆甄別了各種傳聞,毅然決定和“千戶”一起,攜千匹駿馬、百張獸皮踏上前往西寧的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到半路,便傳來了西寧解放的好消息。聽聞他們前來,第一軍首長專門派了一輛卡車將他們接到西寧,正式接收了他們的物資,並鄭重地將一面五星紅旗贈給了土登宮保,同時爲土登宮保的兒子彭措旺扎量身定做了一套軍便服,贈給他一條皮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和解放軍相處的一個多月裏,解放軍給土登宮保一行講述了很多關於他們的故事,解放軍和當地百姓也相處得十分融洽。 “金珠瑪米是我們自己的軍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返回玉樹的路上,土登宮保十分興奮,非常珍愛這面五星紅旗,白天趕路時,掛在長長的火槍上,晚上休息時,放在最貼身的地方。到家後,他給族人講共產黨、講解放軍、講新政策、講全國形勢。族人們驚訝地張大了嘴巴:“解放軍對老百姓真是太好了,什麼時候能看到他們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2年,中央邀請土登宮保等人到全國一些先進的城市參觀考察,一路走、一路看,土登宮保在心裏更加堅定了跟着共產黨、擁護共產黨的決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土登宮保升起了玉樹東壩地區的第一面五星紅旗,而他一心向黨的決心和行動也在玉樹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發芽。之後的幾年直至去世,他在當地政府任職,爲玉樹和平解放傾盡全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彌留之際,土登宮保給孩子們留下了遺訓——“凡東壩族人必須跟黨走,絕不可三心二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條遺訓,也是家訓,在土登宮保去世後代代傳承,直到今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土登宮保的兒子彭措旺扎15歲參加革命,歷任鄉長、副縣長、州政協主席等職務。在1958年那個特殊的歷史關頭,年僅20歲的彭措旺扎公開表示堅決擁護共產黨,而且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做了大量的工作,配合黨和政府粉碎了境內外分裂分子的陰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8年,彭措旺紮在西北野戰軍騎兵團擔任翻譯,朝夕相處的日子裏,彭措旺扎對共產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決心向黨組織靠攏,做一名共產黨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那個年代,“百戶”入黨沒有先例。經過黨組織一年多的考察並經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1960年,彭措旺扎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當地乃至整個藏區產生了巨大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一切依靠羣衆,一切爲了羣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是彭措旺紮在共產黨員身上看到的品質,他暗下決心,自己也要做一名這樣的共產黨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一年冬天,彭措旺紮在雜多縣擔任縣長。雜多縣地處唐古拉山北麓,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全年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接近零攝氏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措旺紮帶着工作人員去下帳,走帳串戶一天下來,彭措旺扎幾乎被凍僵了,工作人員看到他雙腿僵硬地走路,這才發現他的棉褲實在是太薄了。當地牧民聽到後心疼他,拿來了一塊羊羔皮,要縫在棉褲膝蓋的位置給他擋擋風,彭措旺扎當即拒絕了“:羊羔皮你們留着自己用,我身體好着呢。”拗不過他,大家只好找了點棉花,裝在棉褲裏爲他禦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段時間是困難時期,彭措旺扎經常和牧民同喫同住,實在沒有喫的,就和牧民們一起喝野菜湯,那時候,他黝黑的臉龐腫得發光,還常常打趣說:“怎麼喝點菜湯也能胖成這樣?”在特殊時期,彭措旺扎被“靠邊站”,負責打掃衛生幹雜事。他並不在意,樂呵呵地將自己的工作總結爲“一敲二掃三送”,即清早起來敲鐘叫大家起牀,打掃衛生燒茶等大家上班,然後到各個單位、辦公室送文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帳的時候,他也早早起來餵馬,到了目的地,又主動給大家卸馬鞍,每件事都做得認認真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彭措旺扎調到玉樹州上工作,單位給他配了公車,但他仍然保持着在基層的工作作風,除了下帳,從不用車,上下班也都是步行。有一年州上舉辦州慶賽馬會。“你的車反正空着,就把我和孩子們拉上吧?”妻子對他說。“不行,你們自己去。”他拒絕了妻子,自己坐着車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賽馬會現場,人們看到幾個排列整齊的戰士方隊走到賽場中央。原來這是彭措旺扎邀請來的、由騎兵連戰士和武警官兵組成的升旗手和護旗隊,只見馬場中央立起了一根約莫六七米長的鋼管,大家在比賽前舉行了升國旗、唱國歌儀式,緊接着官兵們做了騎術、擒拿等表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真是促團結、聚民心的一次壯舉,當國歌響起來的時候,現場幾萬人激動不已、熱情高漲。“在他的組織、帶領下,當地的軍民關係非常融洽,老百姓也空前團結。”玉樹州原文化局局長、彭措旺扎的老同事、老部下,80歲的代尕老人對那一幕至今印象深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百年大計,教育爲本。1987年,彭措旺紮在玉樹州任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州長,他組織創辦了玉樹州第一個音樂班,並爭取到去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青海藝校的培訓名額,培養了一批後來在整個藏區甚至國外都有名氣的優秀藝術人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措旺扎去世後,當地人都自發前去弔唁,民族師範學校的學生也輪流趕去他家寄託哀思,彭措旺扎的遺體運回囊謙縣東壩鄉時,很多人都趕去送他最後一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影響,東壩家族的第三代人東壩阿寶也逐漸成長爲一個熱情開朗、獨立堅強的漢子。他先後擔任縣長、州委統戰部長、州委副書記、州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2010年,東壩阿寶被授予“全省抗震救災模範”稱號。2017年東壩阿寶退休後,組織上安排他協助負責農牧業生產、社會穩定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工作,東壩阿寶依然兢兢業業、盡職盡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0年4月14日早上8時20分,時任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的東壩阿寶因高血壓等病正在西寧住院,突然接到電話“,玉樹地震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東壩阿寶一把拔掉還在流淌着藥水的針管,衣服都沒顧上換就發瘋似的向外跑去,打了出租車直奔玉樹駐寧辦事處。“不知道情況嚴不嚴重?人有沒有事?房子有沒有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路上,東壩阿寶心裏來回琢磨着這些事,直到下車時才發現身上一分錢也沒帶。他連連向司機道歉,司機說,發生了地震這麼大的事兒,你趕快看看去吧,別管車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了辦事處,立即召開緊急會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醫院照顧他的親戚普陽拿着他的衣服趕到了辦事處,開會間隙,纔將病號服換下來。中午1時左右,他和相關領導一起搭上了開往玉樹救災搶險的飛機,回到玉樹。一下飛機,東壩阿寶就和同事們直接進入了玉樹軍分區臨時搭建的帳篷裏。作爲玉樹州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成員,他分工負責搶險救災隊伍協調調度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自全國各兵種、各軍區1.5萬多人的搶險救援隊伍,和來自全國各地137支志願者隊伍、4000多名志願者的搶險救援目標和任務,都由他來協調調度。哪裏的救災任務最重,哪一支隊伍最能攻堅克難,哪裏最缺乏物資,他都要精心安排部署,包括救援隊伍中,有人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需要撤離,也是他來協調安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沒日沒夜,馬不停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段時間,東壩阿寶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的身體,本來就患有高血壓,多日勞累再加上常常忘記喫藥,在地震後連續工作了6天6夜後,他暈倒在帳篷裏。 “我當時心想,完了,老阿寶這次要‘交代’了。”東壩阿寶在接受採訪時笑着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得知東壩阿寶家也受災嚴重,指揮部的同事都催他回去看看。忙碌了三天,他才抽了半小時回了一趟家,大概看了看受災的親人、倒塌的房屋,然後對廢墟中的家人提出了三個要求“:沒有特殊情況不要麻煩救援部隊;家裏如果還有喫的就不要去街上領取救災物資;親戚朋友送來食品一定要分給周圍更需要的人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在東壩阿寶在抗震救災一線奮戰的同時,妻子卓瑪才吉也在自己家裏投入了救災助困的“戰鬥”。地震發生後將近40天的時間裏,卓瑪才吉將鄰居們安排到自己家院子裏的帳篷裏,每天爲他們做一日三餐,稍有時間,卓瑪才吉便推着自行車到處找菜鋪,只爲了給老人們買點青菜補充點營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災後重建難度最大、任務最艱鉅的拆遷工作中,東壩阿寶毫不猶豫,率先拆除了自己家的房子,還給羣衆做工作, “放心吧,黨和政府一定會給我們蓋更好的房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面旗幟引領愛黨初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0年,東壩族人始終銘記族訓,聽黨話、跟黨走,投身玉樹建設發展,致力民族團結進步。家族的耳濡目染、父親的言傳身教,以及親友的口口相傳,都在尼都塔生心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從小就以祖輩爲榜樣,踏着祖輩的腳印前行,延續着家族的傳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條族訓堅定畢生信念\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新時代,尼都塔生以實際行動書寫一名革命軍人的使命與擔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的巴塘草原,綠草如茵,野花遍地,牛羊成羣,美得如同一幅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遠處,一匹高大的黑色駿馬向我們飛馳而來,馬背上,一身作訓服的騎兵身材魁梧、面色黝黑,臉頰和鼻子上被曬脫了皮,他一雙大手緊緊抓住繮繩,軍靴上沾滿了泥巴,在離我們兩三米的地方停下來,手舉軍刺,做出“敬禮”的手勢,康巴漢子和戰馬合二爲一,在如毯的草原上站成了一道風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個騎兵就是尼都塔生,東壩家族的第四代傳人,現任西部戰區陸軍某旅玉樹獨立騎兵連連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段時間,他帶着騎兵天天在駐地訓練。巴塘草原海拔4200米,紫外線特別強,風大、寒冷,即使在每年夏天最熱的時候,一片雲過來,也會下起大雨、冰雹或者大雪,一天經歷四季是常有的事兒,尼都塔生都不記得這是自己臉上第幾次脫皮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尼都塔生,男,藏族,1993年5月出生,2011年9月入伍,2014年10月入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着“凡東壩族人必須跟黨走,絕不可三心二意”這條族訓,尼都塔生堅定從軍報國之志,以實際行動書寫一名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與擔當,被中央軍委列入“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典型羣體,也是陸軍惟一入選的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8年5月,原昆明陸軍學院民族中學在玉樹招收一批藏族學生,這也是軍隊院校民族中學第一次在玉樹招生。得知消息,15歲的尼都塔生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層層選拔,他被錄取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民族中學順利畢業後,擺在尼都塔生面前的有兩條路:報考軍校,或者報考浙江大學。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原昆明陸軍學院步兵指揮專業本科隊,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軍裝,成爲了“東壩家族”走出的第一名軍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三那年,尼都塔生憑藉過硬的綜合素質,終於如願以償加入中國共產黨。消息傳回玉樹家中,全家人歡欣鼓舞,一向嚴厲的父親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反覆叮囑他,一定要好好表現,爭做優秀黨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尼都塔生從軍校畢業,他毅然放棄了去一線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巴塘草原。他想念那片草原,更想馳騁在草原上,做最勇敢的騎兵,做黨的忠誠衛士,去完成自己肩負的使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到騎兵連,尼都塔生便主動申請去連隊條件最艱苦的巴塘駐訓點軍馬勤務班工作。沒過多久,連隊一年一度的野外駐訓展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剛開始騎術訓練時,連隊分給他一匹名叫“棗紅”的軍馬。戰士們提醒尼都塔生“,棗紅”不但性子烈,還是個急性子,一定要小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尼都塔生剛剛騎上“棗紅”,它便如離弦的箭一般“飛”了出去,尼都塔生大腦一片空白,只能抓緊繮繩、夾緊雙腿,誰知道這匹馬跟着其他的戰馬一起跨過一條1.5米寬的壕溝時,一隻前蹄踩在老鼠洞裏,馬失去平衡,尼都塔生也跟着一頭撞在了馬後脖子上,鼻血噴湧而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太輕視馴馬了,要馴服它,就要和它磨。”尼都塔生心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接下來的日子,尼都塔生每天都要待在馬背上超過6個小時。大腿、屁股被磨得鮮血直流,擦完藥,繼續上馬背。尼都塔生琢磨,光來“硬”的不行,還得來點“軟”的。水果、奶糖,每次出去,他都買一大堆好喫的,回來牽着“棗紅”一邊喫一邊在草地上溜達,給它刷毛,和它說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慢慢地“,棗紅”和他熟悉、親近起來,這匹全連性子最烈的戰馬成了他最好的戰友。之後不久,尼都塔生還馴服了另一匹烈馬“大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好騎兵就要知馬愛馬。爲了熟悉全連軍馬的習性,他和勤務班的戰士一起鏟馬糞、放夜馬和給馬上料。“馬兒和人一樣,不同的馬兒有不同的性格,有活潑、聰明的,也有內向、低調的,想馴服它們,就得先摸着他們的性子,尤其是那種‘低調有內涵的’。”什麼馬什麼性格,尼都塔生心裏一本賬。 “馬不能在潮溼的草地上臥太久,腹部容易脹氣。” “馬槽就和我們的飯碗一樣,一定要打掃乾淨,保持衛生。” “出去一定要操心好馬喫了什麼東西,防止中毒。” “馬兒也是我們的武器,把它‘擦亮磨快’了,我們才能上戰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尼都塔生每天都要交代戰士們的話,也是自己身體力行去做的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些新兵剛來部隊時,心中很困惑。“現代化戰爭中騎兵還有沒有用?” “保留騎兵還能幹什麼?”聽到他們的疑問,尼都塔生每次都會說:“也許我們不能上戰場,不能擔任重大的任務,可在草原上,我們就是牧民的‘守護神’,是他們的‘金珠瑪米’,不要懷疑我們的戰鬥力,我們是草原上最勇敢的雄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平時的訓練中,尼都塔生有意選擇壕溝、山坡等複雜地形組訓,並通過設置模擬靶標等提高劈刺、射擊訓練難度。去年駐訓的3個月裏,他帶戰友主動挑戰雙刀劈刺、乘馬越障等高難課目,探索出適合高原環境的雪地偵察、快速出擊等10多種戰法訓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巴塘草原海拔高,很多新兵來了都有高原反應,每天晚上,尼都塔生都會增加夜巡的次數,看他們需不需要藥品、氧氣,幫他們掖一掖被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12月的一天晚上,尼都塔生巡夜來到戰士康鵬舉牀前,發現他臉色發青,喘氣不勻,尼都塔生轉身出去了。不一會兒,他拿着抗缺氧藥和一個氧氣瓶進來了,將康鵬舉扶起來,喂他喫完藥後,給他吸上了氧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畢江鋒參軍到騎兵連時剛好是冬天,有一天半夜,他忽然醒來,看到尼都塔生正在給他掖被子,心裏暗想“沒想到看上去五大三粗的尼都塔生還能做出這麼細心的事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粗獷的康巴漢子,卻用他的刻苦、細心、愛心、執着贏得了連隊官兵的信賴,受到了上級的肯定,也促進了連隊全面建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尼都塔生不光愛戰士、愛馬,還愛着草原上的牧民。從小受到良好家風薰陶的他回到玉樹工作後,對藏區羣衆充滿深厚感情。工作訓練之餘,尼都塔生想得最多的是在藏族同胞中宣揚黨的政策、關心關愛駐地羣衆,爲加強民族團結、軍民團結貢獻自己的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如同一陣春風吹到了巴塘草原“。這麼多好政策都和羣衆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他們看不懂電視裏的新聞、聽不懂廣播裏的宣傳,怎麼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琢磨了兩天,尼都塔生有了主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跟軍馬勤務班的8名戰士一起組成了“馬背宣講團”,把關乎羣衆切身利益的內容整理出來,翻譯成藏文,並製作成雙語宣傳手冊、傳單和橫幅標語,走帳串戶,把黨的好政策送到草原深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7月,鐵力角村的牧民土多才仁想把原來那幾間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重新維修一番。聽聞消息後,尼都塔生想起他宣講的政策裏有相關內容,他馬上找到州上的相關部門,詳細瞭解關於藏區新居建設政府補貼的相關政策,並翻譯給土多才仁一家。在他的幫助下,土多才仁拿到了6萬多元的建房補貼,蓋了四間新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年,尼都塔生認識了一對貧困姐弟。姐弟倆的父親去世後,母親也病倒了,姐弟倆跟着年邁的外公、外婆和沒有收入的姨娘艱難度日。 “放心吧,有我和姐姐在,你們的生活沒有問題。但一定要好好讀書,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尼都塔生和妻子陳玉英資助了這對姐弟,三年來,他們幾乎每週都會帶着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去看姐弟倆。 “連長的電話是‘草原上的熱線’,老鄉們有事第一個就想到他。”戰士馬海波說,有一天傍晚,牧民武玉蘭家的犛牛被車撞了,接到求助電話後,尼都塔生立即帶着軍馬衛生員李廣嶽冒着風雪、打着手電趕到武玉蘭家,經過近2個小時的救治,犛牛才脫離了危險。臨走時,武玉蘭一再邀請他們進屋暖和一下,喝杯奶茶,被尼都塔生委婉謝絕了,他說:“做這些事是我們應該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3歲的東周卓瑪老人女兒女婿因車禍相繼離世,自己和3個孫子、1個孫女相依爲命,得知這個情況後,尼都塔生定期送去生活必需品和藥物,並幫助已成年的大孫子尕松拉佳解決了就業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樹獨立騎兵連是中央軍委授予“高原民族團結模範連”榮譽稱號的榮譽連隊。如今,戰士們在尼都塔生帶領下,堅持深入牧區爲百姓提供幫助。部隊駐地牧民說:“解放軍經常爲我們做好事,我們都很感激他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種信仰激勵幹部羣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70年,各族人民同心向黨,團結奮鬥,共建美好家園\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什麼樣的信仰,就有什麼樣的選擇;有什麼樣的理想,就有什麼樣的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凡東壩族人必須跟黨走,絕不可三心二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尼都塔生一家四代70年紅心向黨,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人最爲珍視的政治品質,也是黨的事業順利發展的堅強保障。”在玉樹的兩次採訪中,玉樹十三屆州人大常委會主任周洪源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時候我大概七八歲,我記得土登宮保時常穿着一件白襯衣和黑色藏袍,他中等身材,臉上總是掛着笑。有一天,我父親回家後不喫飯也不說話,看起來十分難過,我母親問他怎麼了,父親說,土登宮保百戶圓寂了。在我們藏族,只有活佛或者高僧大德去世才被稱爲圓寂,而土登宮保那時候在羣衆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我們都非常尊敬他。”現年75歲的東壩族人尕德才仁向記者回憶了那段往事,他至今還記得父親託着腮幫子一夜未眠的情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土登宮保升起了玉樹東壩地區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留下了‘凡東壩族人必須跟黨走,絕不可三心二意’的族訓,照亮了東壩家族乃至當地所有人前進的方向。”66歲的退休幹部昂格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他的父親土登宮保一樣,彭措旺紮在當地羣衆中的威信很高,這威信不僅僅是他的貴族身份,而是他有幾點做得非常好:第一,政治上非常堅定,無論是在玉樹解放初期,還是後來的各個階段,他始終牢記自己的信念,從來不曾動搖;第二,工作態度認真,無論在什麼崗位、什麼處境下,他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非常敬業;第三,清正廉潔方面十分突出,沒拿過羣衆一針一線,沒佔過國家一絲一毫便宜,即使在當領導幹部期間,家裏人也都在村裏當牧民,沒有特殊待遇;第四,和羣衆相處得特別好,東壩鄉上的牧民來州上看病,喫住都在他家,他在家時親自給老鄉們燒飯倒茶,如同一家人一樣。”玉樹州原副州長、67歲的退休幹部毛育生說。 “一個世世代代長在草原上的牧民,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堅定不移地相信共產黨、跟着共產黨走,這是最難能可貴的。”退休幹部、玉樹州原副州長才仁丁沛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件件平凡小事、一個個動人故事,讓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和藹可親、有擔當、有責任、有見識卻又鐵面無私的康巴漢子,他的形象,也從最初的貴族、官員逐漸豐滿起來,一個對黨忠誠、一心爲民的黨員一點點展現在我們面前,刻畫在我們心裏。從15歲參加革命工作,到51歲因長期操勞過度犧牲在工作崗位,彭措旺扎用生命踐行了黨旗前的誓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優良家風,代代相傳。 “那段時間很想埋怨他,發生了這麼大的地震,遇到了這麼大的災難,他作爲家裏的頂樑柱整天連個影子都不見。可一想到他管着那麼一大攤子事兒,而我只管着一個家,又覺得他非常辛苦,我很理解他,也很擔心他的身體。其實,自從他當了領導幹部,家裏基本上就我和孩子們‘相依爲命’了,他工作很忙,經常下鄉。”東壩阿寶的妻子卓瑪才吉在西寧的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面對歷史罕見的災情,沒有全國人民的鼎力援助,玉樹不可能挺到今天,近10萬災區羣衆不可能得到妥善安置。在這種大災難面前,更能顯示共產黨的偉大,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像東壩阿寶這樣的共產黨員,纔有了今天的新玉樹、新生活。”玉樹州委宣傳部副部長索多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樹州是青、川、藏三省交界處的民間貿易集散地,民社情複雜。幾十年來,只要發生大的糾紛,東壩家族的土登宮保、彭措旺扎和東壩阿寶都會主動出面解決,爲維護社會團結穩定作出了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愛黨初心,永恆不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尼都塔生對黨的熱愛流淌在血液中,他積極學習黨的理論,傾情維護民族團結,紮根高原默默奉獻,深受玉樹地區各族羣衆和基層官兵的喜愛。 “今天的榮譽,是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的積累得來的,和他們想比,我還有很大的距離,我要努力靠近這個榮譽,我要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做一名優秀的軍人。”在說這番話時,記者看到尼都塔生目光堅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身爲黨員幹部,不論職務高低,不管權力大小,只有始終牢記自己是人民公僕,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才能過得坦坦蕩蕩,才能保持共產黨人的革命本色,尼都塔生一家四代就是這樣做的。 “他們一家人跟着共產黨,擁護共產黨,初心不忘、癡心不改,難能可貴。他們爲藏區的和諧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玉樹州委書記吳德軍這樣評價尼都塔生一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風雲盪滌守初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用70年的時間,爲我們講述了一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他們用70年的時間,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用70年的時間,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四代人愛國、愛黨的中國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70年紅心向黨的先進事蹟,是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奮鬥的生動寫照,是以尼都塔生爲代表的青年一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的真實縮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豐富的時代內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尼都塔生一家四代也是千千萬萬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雪域兒女的傑出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種信仰激勵幹部羣衆,70年來,各族人民同心向黨,團結奮鬥,共建美好家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結束採訪的那天下午,我們登上了新玉樹的當代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豔陽照在觀景臺上,明亮溫暖。色彩不同的院落式住宅由兩面的山坡向巴曲河、結曲河畔谷地蔓延開來,呈現在眼前,其間散佈着數不清的民族特色、雪域特點與時代風貌兼具的建築羣,錯落有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眼結古鎮,從抗震救災到災後重建,從拆危清墟到新居滿目,一片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園呈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家家戶戶房頂上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格外顯眼。\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4655048089652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