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安陽“香花風波”引發大討論 朱鎔基坐鎮東北清理“三角債”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王姝/文 首席記者 袁曉強/圖片統籌

 

    這一年元旦,周新義是在安陽拘留所度過的。六天後,周新義被釋放,第一時間回到廠裏,看着半癱瘓的生產線,所剩無幾的“香花牌”電視機,催要產品的客商,心疼地流下了眼淚:“正趕上旺季,這次我們虧損了至少500萬。”這是當時轟動安陽、影響全國的“香花風波”。

    1988年1月,周新義承包了黃河無線電廠。到了1990年,廠內職工人數從60人發展到300人,產值增長了22倍,利稅增長了24倍,主產品“香花牌”電視機被省政府評爲優質產品。1990年12月24日晚上,無線電廠的工人們正要下班,被突然到來的安陽縣電業局局長楊佔山攔住。楊佔山宣佈免去周新義的廠長職務,併成立了以其本人爲組長的“新班子”,宣佈全廠停產放假三天。這個消息,在工人中炸開了鍋。第二天,248名工人上書縣委、縣政府,要求恢復原廠長職務,恢復生產。縣長責成縣委班子去調查,發現楊佔山沒有查清事實,不能作爲審計結果和處理人的依據。兩週後,周新義得以釋放。

    這個事件後,社會就行政干預企業的問題,展開了長達一年的熱烈探討。

 

    1989年下半年,經濟上實行財政、信貸雙禁政策,經濟生活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暴露出來。

    1991年,朱鎔基從上海市委書記任上調入北京,出任主管經濟的副總理。此前他曾經長期工作於國家經濟委員會。據吳曉波《激盪三十年》,在上海主政期間,某些廳局長向他當面彙報工作,小腿肚子會戰抖。在他北上之際,一些國際媒體都不太看好他的“前途”,認爲他那種管理風格在中南海一定喫不開,有人甚至預言他最多能在中南海待上6個月。

    朱鎔基到京後的“第一戰”,就是清理三角債。當時,各企業之間拖欠的“三角債”已累計達3000多億元,其中80%是全國800多家大型國有企業拖欠的。

    朱鎔基趕赴“三角債”糾結最深的東北三省,親自坐鎮,現場清欠。他提出注入資金、壓貨掛鉤、結構調整、扼住源頭、連環清欠等一整套鐵拳式的解決措施,只用了26天,清理拖欠款125億元,東北問題基本解決。

    此後的半年多里,朱鎔基限時清欠,令出必行。據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務院“清理三角債”領導小組副組長周正慶回憶,當時全國有90%的企業被捲入“三角債”鏈條中。到1992年5月,全國總計共清理固定資產項目4283個,收到了注入1元資金清理3.5元欠款的效果。

    在河南,工商企業對企業已下放的有限自主權,進行收繳或部分收繳。低迷經濟中,企業爲謀生存,開始精簡人員、謀劃出路。

    開封啤酒廠開始改革用工和分配製度——上崗靠競爭,下崗給出路,收入靠貢獻。他們把累計精簡下來503名職工,組建爲酒瓶回收和成品酒打捆兩個車間,頂替過去的臨時工。一年下來,酒瓶回收車間爲工廠節約購新瓶費100多萬,打捆車間爲工廠省下僱臨時工的費用30多萬。 像洛陽銅加工廠,也全面實行人事、工資制度改革。45個機關管理處室合併爲27個,管理幹部由1883人精簡爲1693人。劃定生產崗序,以崗定薪。

    在“限時清債”的政策下,政府積極發揮着主體作用,各部門與清欠辦配合,與銀行互動。比如寧陵縣審計公檢法配合,幫助當時的張弓酒業在三個月內,清回內外拖欠資金839萬。到了1991年年底,河南清欠週轉金額55.2億。

    這一年,肉食品市場同樣疲軟,但漯河肉聯廠的產品依然供不應求,銷售總額和利稅首次突破1.46億和940萬。在國內生產進入低谷時,他們發現國際市場銷量只增不減,就擴大生產出分割豬牛肉,開發凍片豬肉、箱裝牛鞭、牛筋等副產品十多種,增收上百萬元,出口率達到45%,成爲不下生產線就裝車的“不落地”產品。在國內的分割肉市場剛剛起步時,漯河肉聯廠已經將80%以上的分割肉銷往前蘇聯爲主的東歐市場,僅分割牛肉出口佔全國牛肉出口總量的十分之一,每年爲國家賺取數千萬美元的外匯。漯河肉聯廠廠長萬隆總結經驗時說:“關鍵在於指導思想的轉變。過去是生產跟着市場轉,被動迎合市場,現在是企業牽住市場的‘牛鼻子’,用自己過硬產品去開拓市場。”一年後,該企業車間生產出“雙匯”火腿腸,成爲雙彙集團的前身。

    不過在1991年,“火腿腸界”風頭最盛的,還是鄭州肉聯廠生產的 “鄭榮”牌火腿腸。爲了與洛陽肉聯廠的春都火腿腸競爭,鄭榮生產出小至16克、大至1000克的多規格火腿腸,請來外國專家把火腿腸演繹出漢堡式、法蘭克福式、英格蘭式、維也納式的種種洋風味。這一年,“鄭榮”榮獲“七五”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金獎,被認爲是肉製品和火腿腸市場的第一品牌。直到1997年在與“雙匯”的激烈競爭中敗下陣,如今鄭榮廠區每天屠宰生豬不過百頭,廠裏的冷庫出租成爲重要的經濟來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