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l8q3FsXGHlQ\"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志願軍老兵——何根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資料圖:上甘嶺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甘嶺戰役前的一天,敵人出動了80架飛機,一組並排4架,對他們的駐地實施了連續不間斷長達4個小時的轟炸,雖然沒有炸燬軍械庫,但卻把戰士們的窯洞和伙房給炸塌了,2名戰士被埋在了廢墟里邊,被戰士們刨出來的時候已經昏迷過去,經過一番搶救,才逐漸清醒了過來,另有3名戰士不幸犧牲在這次敵機轟炸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l8otC6EHgTI\" img_width=\"602\" img_height=\"400\" alt=\"志願軍老兵——何根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近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洛南縣古城鎮古城街社區五組人,1951年至1956年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三等功一次,榮獲抗美援朝紀念章一枚、和平鴿紀念章一枚。

"\u003Cp\u003E陝西網訊(記者 崔佳俊 通訊員 郭夏季 樊菊榮)兩年前,記者在洛南縣光榮院有幸採訪到了3位革命老兵,何根合就是其中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已88歲高齡的他,依然耳聰目明、身板硬朗、精神矍鑠,見人不笑不說話,眼前的他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小十多歲。談起當年的志願軍戰鬥生活,何根合甚是引以爲自豪和驕傲,如數家珍,一個個關於他的傳奇故事,便如畫面般一一在我們眼前展現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l8otC6EHgTI\" img_width=\"602\" img_height=\"400\" alt=\"志願軍老兵——何根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近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洛南縣古城鎮古城街社區五組人,1951年至1956年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三等功一次,榮獲抗美援朝紀念章一枚、和平鴿紀念章一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艱難困苦的童年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生於1931年11月16日,小時候家裏特別窮,爺爺和爸爸、媽媽及其姊妹4個一共7口人擠在一張炕上,住在一間低矮黑暗潮溼的土房裏,姊妹4箇中,他是老大,還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從小放過牛、擔過柴,給地主和有錢人家打短工,鋤地、擔糞,一天給他一升麥子,後來由於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一天給兩千塊錢,但卻買不下一升麥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歲的他,便開始獨當一面,秋冬時節,經常跟着村裏的大人到洛南和丹鳳交界處的蟒嶺深山去擔柴。有一次,大冬天過河的時候,一不小心,沒有踏穩,便跌倒在冰冷的河水裏,全身的衣服都溼透了,凍得他渾身瑟縮直打冷戰,最後在一個伯叔哥的幫助下,穿上人家的褂子,光着精屁股才勉強回了家。那次的苦難經歷,讓他終生都難以忘卻,至今還記憶猶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年,全國陸續解放,父母從別人家購買了三間土房,何根閤家的日子才終於有了比較大的好轉。1950年,19歲的他與妻子結婚。同年,震驚世界的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1年,20歲的他,風華正茂,熱血沸騰,積極響應偉大祖國的神聖號召,踊躍報名,棄農從戎,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他和許許多多的洛南同鄉,從家鄉步行至洛南縣城集結,又從洛南縣城步行至西安南郊集結,然後從西安坐上火車直奔東北的吉林省公主嶺市,在那裏進行爲期40天的集訓,最後,在8月16日夜裏,從安東通過浮橋渡過了鴨綠江,進入到了朝鮮的國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l8pZ6iqcOh7\"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志願軍老兵——何根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資料圖: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與洛南同鄉被編入志願軍湘江部後勤二分部六大站,並被任命爲副班長。他們一路向南進發,用小車拉着(一人在後邊推,兩人在前邊曳)自己的行李,帶上幹饃花、炒米和柴火,一路走一路停,一路走一路幫兄弟部隊幹活,每天只能走大概十來裏的路,離目的地七八十里的路程,他們卻用了四五十天的時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終,到達了目的地——位於加利州的廣先裏的駐地,駐地是一個長約十餘里、寬約五六十米的幽深山谷,駐紮着一個連(一個連下轄4個排,一個排有54個人)220餘人,駐地距離前線大約有七八十里,戰士全部都是洛南人,連長、排長是合陽人。後來部隊駐地又遷移至京都裏,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看管軍械庫,卸載、裝運炮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何根合回憶,當時的炮彈主要有“喀秋莎”、“六O炮”、“七六二野”等類型,“喀秋莎”炮彈,有12發裝一箱的,也有24發裝一箱的,一般2或4人才可抬動一箱,一輛小嘎子車可拉12箱,六尺長的炮彈箱,還可當作“棺材”用於埋葬犧牲的志願軍戰士;“六O炮”炮彈,一箱裝2發,重量就達160斤,必需2人才能抬動;“七六二野”炮彈,一箱裝4發,每人每次可扛1至2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的生活和平常人是反的,且極有規律性(俗稱“夜貓子”),大都是白天睡大覺,只有晚上纔可以出來活動。他們的工作任務只有三樣:一是卸載、裝運炮彈,天天都有從前線過來的運輸車裝炮彈,平常他們一天只裝運兩三車;二是打深50米、寬30米的窯洞,做生活的居所和防空洞;三是在彈藥運輸車開走之後,摸黑用松樹枝覆蓋道路上汽車輪子碾出來的那兩條醒目的車軲轆印,或是把路邊的蒿草移栽到車軲轆印上。冬天下雪的時候,還要把道路中間和兩邊的積雪挪移覆蓋在車軲轆印上,以防敵機偵查、發現軍械庫前來進行轟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志願軍戰士把敵人的一種低空貼地飛行的偵察機、宣傳機,形象生動地稱作“刮地皮機”。這種飛機低空貼地飛行的任務主要有兩項:一是對地面情況進行近距離的偵查,二是拋撒宣傳單、喇叭播音,進行策反宣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敵機經常每天都要來進行偵查、空襲、騷擾幾十回。“那真是家常便飯啊,20分鐘不見飛機都算是稀奇!”何根合感嘆着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敵機每次出動來偵查、空襲、騷擾的時候,都會有沿途各山頭的“高哨”,用機槍空射提前發出信號。這時,所有的志願軍戰士,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就都得停止一切野外、露天活動,進入防空洞或暫時隱蔽(晚上還得熄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讓何根合記憶最深的還要數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前後的那兩次不同尋常的戰鬥經歷。\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l8q3FsXGHlQ\"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00\" alt=\"志願軍老兵——何根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資料圖:上甘嶺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甘嶺戰役前的一天,敵人出動了80架飛機,一組並排4架,對他們的駐地實施了連續不間斷長達4個小時的轟炸,雖然沒有炸燬軍械庫,但卻把戰士們的窯洞和伙房給炸塌了,2名戰士被埋在了廢墟里邊,被戰士們刨出來的時候已經昏迷過去,經過一番搶救,才逐漸清醒了過來,另有3名戰士不幸犧牲在這次敵機轟炸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甘嶺戰役激戰正酣,有一天晚上,何根合一班12個人一晚上沒閤眼,連續裝了120臺車的炮彈,卻連一頓加班飯也沒有喫成。敵機來了,燈一關,天烏黑,喫飯時間到了,飯也已經做好了,飢腸轆轆的戰士們都眼巴巴地等着開飯,可萬萬沒有想到的事卻發生了,炊事員忙中出錯,一不小心,一腳踩到了一堆牛屎上,把兩桶馬上就要到嘴的香噴噴的飯食給倒了個精打光。“一堆牛屎毀了一頓好飯”,從此以後,這成爲大家茶餘飯後話談說笑的“佳話”、“經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清貧快樂的退伍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6年3月,何根合光榮復員還鄉,回家從事生產勞動。1973年12月4日,洛南縣民政局爲他換髮了退伍證。\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l8qS9AKigBO\" img_width=\"602\" img_height=\"400\" alt=\"志願軍老兵——何根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61年至1976年,曾擔任古城鎮南河村的支書,帶領廣大羣衆抓革命促生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6年至1987年,何根合利用在部隊上學得的一手好廚藝,在古城中學的教師竈上做廚師,也是教師竈上唯一的一個廚師,每天在竈上喫飯的老師有一二十人,全憑他一個人操持忙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8年至1998年,他又在古城新華中學的教師竈上當廚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的工資從開始每月的36元,不斷漲到62元、150元,直至200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何根合廚藝高超,做的飯菜酸辣適中、噴香可口,再加上他性格樂觀開朗,爲人厚道和氣,不管是年輕的年長的老師都和他都相處得既和睦又友善。飯前飯後的閒暇時間,他經常是又說又唱,還經常講一些幽默笑話、民間梆子,講得大家笑得合不攏嘴。大家都說,何師是咱們學校的“開心果”,別看他沒上過幾天學,但他肚子裏的學問還真不少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最拿手的菜是粉蒸肉,他做的粉蒸肉,乾溼爽口,勁道有味,喫後回味無窮,比飯店大廚做的都要好喫。蒸的蒸饃既白又虛,喫着綿軟有味,十分可口,人人稱道。蒸炒煎煮、葷素涼熱、稀稠長短,樣樣飯菜他都會做,樣樣飯菜都難不住他。他給老師們變着花樣做各種各樣的飯菜,儘量不做重樣飯菜,所以在竈上喫飯的老師越來越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時遇到學校給老師佈置的工作任務繁忙衆多,上竈的老師就特別地多,僧多肉少喫“打鍋”的事時常都會發生。他也豪不埋怨,再重新做第二次飯,保證來的老師們都能喫上飯。極個別的時候,還出現過一頓飯做三次的情況,第二次飯正做着,又有一兩個老師前來喫飯,他依然是不惱不怨,繼續再一次做飯,直到所有老師都喫上飯爲止。這就是老師們都公認的好人——何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8年,學校實行後勤管理服務社會化,教師竈對外承包,他才得以“下崗”回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安逸幸福的晚年生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的老伴早些年過世,一個兒子兩個女兒都已經五六十歲的年紀,孫兒、孫女們也都已長大成人,誰都不用他操心。有空,他就到地裏轉轉,看看一輩子也不曾離開過的親親的莊稼。平時,到村裏東家轉轉、西家諞諞,和村裏的鄰居們說說笑笑、熱熱鬧鬧,過着子孝孫賢、悠遊自在的快樂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Zl8qo6vNv370\" img_width=\"602\" img_height=\"400\" alt=\"志願軍老兵——何根合\"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何根合整理被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4年10月,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何根合住進了洛南縣光榮院,和光榮院裏的20餘位革命老兵、革命功臣,過着幸福舒心的晚年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採訪結束的時候,何根合老人笑着說:“我今年已經88歲了,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特別是對我們這些老年人、革命老兵更好,這樣的好生活,我咋樣都捨不得走啊!我要好好地活,力爭活過100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讓我們衷心地祝福何根合老人健康幸福、頤養天年、長命百歲。\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0576347077070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