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許多人的噩夢

卻是他的天堂

數學大師辛格曾說過一句話

丘成桐一個人

就是哈佛的一個數學系

他師從陳省身

22歲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26歲成爲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

27歲破解了世界級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

菲爾茲獎、克拉福德獎、

沃爾夫獎、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他一個人幾乎囊括了

數學界所有讓人夢寐以求的榮譽和獎盃

是當之無愧的數學天才

01

1949年

丘成桐出生於廣州汕頭

母親梁若琳出身書香門第

父親丘鎮英曾在

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

他走向數學研究的道路

和父母的教誨是分不開的

在父親與學生交流時

丘成桐瞭解到希臘的哲學受到數學很大的影響

他開始明白數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

而幾何之美的嚴謹乾淨

讓他深深愛上了數學

從那時起他便養成了

邊走路邊思考數學問題的習慣

不落下任何可以思考數學的時間

父親一生清苦但是清高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最敬佩的人是陶淵明

丘成桐八九歲就在父親的影響下

學中國古詩詞、歷史

這影響了他之後對做學問的看法

可惜的是

父親在他14歲那年便不幸去世

父親離世後

一家人的生活開始拮据

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

後來甚至因交不起學費而逃學一年

甚至有投身黑社會的想法

這段時間是他生命中最灰暗的日子

在母親苦口婆心的勸說下

他才肯回到學校

這時候他的好多功課都落下了

唯獨數學仍然名列前茅

並考入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他格外珍惜自己上學的機會

無數個燈火通明的夜晚

把自己關在圖書館裏刻苦攻讀

甚至提前一年修完了大學課程

憑藉優異的成績和表現

經薩拉夫教授推薦

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深造

攻讀博士學位

(陳省身)

02

20世紀70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

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

而丘成桐不僅獲得了獎學金

還成爲“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的學生

數學是奇妙的,也是生澀的

能堅持到最後並出成果的

也是寥若晨星

偌大的教室中

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

最後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

面對講臺下唯一的學生悉心教誨

這唯一的學生

就是丘成桐

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

他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

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十分著名的“沃爾夫猜想”

在世界數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

他是一位數學的癡愛者

也是一位數學的苦行僧

20歲那一年

他在圖書館遇見了“卡拉比猜想”

他這樣形容那一場邂逅:

像是遇見了一個美麗的姑娘,

讓人忍不住想離“她”近些,更近一些。

1954年

意大利著名幾何學家卡拉比

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

他認爲在封閉的空間

存在沒有物質分佈的引力場

但是沒有人能證實

包括他自己

這就是著名的世界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

(卡拉比-丘流形動態模型)

丘成桐對“卡拉比猜想”着了魔

當時在構造空間的時候

沒有任何的先例證明它是對的

在數學中,要證明什麼東西不對

要找反例

他花了三年時間找反例

1973年8月,

在斯坦福大學召開的

一個頂級幾何學家研討會上

丘成桐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卡拉比

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爲

困擾大家近20年的問題解決了

卡拉比本人,也對他提出了褒獎

但是僅僅兩個月之後

卡拉比給他寫了一封親筆信

希望他釐清反例中

一些他搞不清楚的細節

在收到這封信的的瞬間

他便知道自己錯了

連續兩個禮拜睡不着覺

希望重新構造反例

身心差不多要垮掉

每次以爲找到一個反例

瞬即有微妙的理由把它打掉

一次次證明,一次次失敗

他真誠地給卡拉比回信

承認當時的做法是錯的

也因爲這兩個禮拜痛苦的思考

他推翻了過去三年來的想法

開始轉移研究方向,證明猜想是對的

三年的時間南轅北轍

說不失望是假的

可是他絕不允許自己放棄

從1973年到1976年

又一個三年

他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

每一天都是在計算

喫飯時也想

甚至睡夢中都在想

他的老師陳省身說

怎樣分辨一個數學家有沒有能力

就是他起牀第一件事在想什麼東西

而他起牀時的腦子裏

只有卡拉比

(與卡拉比)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20餘年等待後的1976年

27歲的丘成桐通過掌握

卡拉比幾何中曲率的概念

證明了卡拉比猜想

一個新的學科隨之誕生

被稱爲幾何分析

此後,卡拉比的後面永遠地加上了丘成桐的姓氏

卡拉比猜想成爲了卡拉比·丘定理

(卡拉比-丘流形3D模型)

他第一時間寫信給卡拉比

一定要卡拉比認同了

他纔敢發表

在證明了卡拉比猜想後

他用一首宋詞來形容整個艱辛的過程

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

科學的世界裏

周圍的人無法與他匹敵

他幾乎是孤軍一人在奮戰

當他真正進入的那個美妙的世界

當“卡拉比猜想”與他共舞時

那種滿足不可言說

03

之後他又證明了“正質量猜想”

數不盡的名譽也紛至沓來

1982年

獲數學界“諾貝爾”之稱的菲爾茲獎

1994年

獲克拉福德獎

2010年

獲得有數學界終身成就獎之稱的沃爾夫獎

2018年

被授予“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他是第一個獲菲爾茲獎、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的華人

也成爲繼導師陳省身之後

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

他先後擔任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

哈佛大學數學系主任

伴隨着名而來的自然是利的誘惑

許多華爾街的公司向他拋出橄欖枝

他卻拒絕了比學校薪資

高出十倍的高薪誘惑

選擇留在學校教書育人

並於1993年返回香港中文大學

領導成立中大數學科學研究所

後擔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北京國際弦論會議

前排左起斯特羅明格,格羅斯,丘成桐,霍金,威滕)

“我一輩子不是爲了錢才向前走的

我有我的理想

大房子、漂亮車子,對我來講都不重要”

他的太太和他是同學

從事物理研究

她不求他去爭名逐利

而是希望他腳踏實地做出一番貢獻

生活在這樣樸素的一個家庭

他說她讓自己獲得內心的平靜

(丘成桐和太太、孩子)

“歸去來兮,

田園將蕪,

胡不歸?

既自以心爲形役,

奚惆悵而獨悲。”

在《朗讀者》的舞臺上

他朗讀了一首《歸去來兮辭》

送給父親、也送給數學

攀登科學高峯的路途中

容不得任何私心雜念

心不爲形役

纔可能找到科學的美

這個一心做學問、淡泊若陶潛者

心中只餘三件事

“一個是我的學問

希望對數學能有所貢獻

能夠推動人類前進;

一個是我的家庭

要對得起妻子、孩子;

第三個是國家

我現在雖然不是中國公民

但還是將中國作爲我的祖國

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不斷發展、進步”

這個已近80歲的老人

談到數學還是喜形於色

他說我的生命

早就和數學連在一起了

分不開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