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7月26日晚,公司又發佈了更正公告,稱前次公告中的“待條件成熟後繼續推進謀劃股權轉讓、購買修正藥業股份事宜”爲公司“經辦人員失誤”,更正爲“鑑於目前重組方案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面臨較大不確定因素,雙方一致同意解除《意向協議》,公司與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再籌劃相關重大資產重組事項。"\u003Cp\u003E見習記者 孟凡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8日晚,吉藥控股發佈了對深交所關注函的回覆公告,對公司此前信披中因“經辦人員失誤”出現錯誤作出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u003Cp\u003E見習記者 孟凡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8日晚,吉藥控股發佈了對深交所關注函的回覆公告,對公司此前信披中因“經辦人員失誤”出現錯誤作出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但業內人士認爲,該解釋很牽強,很難讓投資者信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發佈終止收購公告後再更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約2.8億元資金或遭到“悶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前,吉藥控股於7月11日發佈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公告,籌劃收購修正藥業100%股權事宜。公開資料顯示,吉藥控股2017、2018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爲7億元、9.42億元,而根據修正集團官網信息,修正集團2016年就已經實現銷售收入636億元,利稅47.6億元。比較吉藥控股而言,修正藥業可謂體量巨大。因此,在公告發布後,此次重組被稱爲“蛇吞象”收購,同時也被認爲很有可能成爲創業板公司“被借殼”第一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4日晚,吉藥控股發佈了終止此次重大資產收購、同時公司股票於7月25日復牌公告。公司同時稱,“根據2019年6月20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徵求意見稿)”,該辦法具體實施細則尚未出臺。經公司與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友好協商,待該辦法具體實施細則出臺條件成熟後,再繼續推進謀劃上市公司控股權轉讓、籌劃發行股份等方式購買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事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復牌後,受重組有可能繼續的影響下,吉藥控股股票於7月25日、26日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7月26日晚,公司又發佈了更正公告,稱前次公告中的“待條件成熟後繼續推進謀劃股權轉讓、購買修正藥業股份事宜”爲公司“經辦人員失誤”,更正爲“鑑於目前重組方案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面臨較大不確定因素,雙方一致同意解除《意向協議》,公司與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再籌劃相關重大資產重組事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媒體指出,更正信息披露後公司股票會大幅下跌,因此在7月25日、26日兩個交易日中,約有2.8億元資金或遭到“悶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詳細解釋“經辦人員失誤”\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業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稱很難令投資者信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鑑於上述情況,深交所創業板公司管理部於7月26日晚向公司發出關注函,要求公司對相關事項作出解釋與說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8日晚,吉藥控股發佈了對深交所關注函的回覆公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司表示,擬定與修正藥業《意向協議之解除協議》期間根據雙方談判實際情況曾多次修改協議內容,最終協議在7月24日下午方簽訂完成。因簽訂地點在對方公司,公司辦事人員爲儘快完成信息披露工作,使用手機微信傳遞協議簽字頁照片,在時間倉促的情況下,上傳人員誤將協議修訂稿作爲最終稿附帶簽字頁上傳報備,並在編制公告時引用了該協議中與最終事實不符的部分內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司還表示,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交易自7月11日公司停牌至7月24日決定終止本次重組交易暨復牌過程中,公司僅個別董事和高管參與了具體協商工作,未通過董事會會議以及監事會會議審議,最終了解《意向協議之解除協議》具體內容的人員較少,因此未能及時發現公告披露內容存在錯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總之,本次信息披露錯誤系辦事人員在文件上傳過程中一時疏忽導致,屬於偶發事件,不存在故意報備不實文檔的情形。錯誤的發生屬於人爲失誤,是符合常理和實際情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證券日報》記者就上述事項採訪了一位在多家上市公司擔任過董祕的資深從業人士。他表示,在中國證券市場二十多年的運行歷史中,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時,出現類似吉藥控股這樣誤將其它文件當作最終文件上傳且披露的“烏龍事件”並不多見,公司的解釋很牽強,很難讓投資者信服,至少說明在信息披露管理上存在嚴重不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針對部分媒體所提及的在7月25、26日兩天“悶殺”的約2.8億資金損失誰來承擔問題,該人士表示,這取決於監管部門對於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立案調查、立案調查後結果是否認定信披違規。目前投資者還只能等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上述消息影響,7月29日開盤後,吉藥控股一字跌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 白寶玉)\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7930395602177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