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围头半岛的金井,三面环海,坐拥26.5公里海岸线,让它成为闽南商贸版图里不可或缺的黄金枢纽。直面金门,5.1海里一衣带水的咫尺海峡,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两岸情缘。

围头港为国家对外开放港口,位于金井镇围头半岛东南沿海,是晋江主要出海通道,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现代化集装箱泊位2个,单个泊位规模居海西前列。目前最大泊位能力为6.5万吨。2017年吞吐量为60万标箱,占泉州外贸份额的三分之二“,图为美丽围头·海峡名村”鸟瞰图

“睡不着的金井人”

金井老一辈企业家,一步步走出了“从零到一”的创业路。晋江人被称作“睡不着的晋江人”,说的正是老企业家们爱拼、敢拼的精神,创造出了晋江实体经济的黄金年代。

如今,金井共有各类企业400多家,支柱产业包括纺织业、服装业和天然气发电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家,七匹狼等上市企业3家,国家行业起草单位3家。中国名牌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2个。

七匹狼公司厂区

七匹狼制衣车间

游客参观七匹狼博物馆

从冤家变亲家

围头特色的“美丽乡村游”成为新的产业支柱

提到金井,围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围头村的“八·二三”战地公园是热门旅游景点之一。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金门岛与围头村之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金门炮战,即“八·二三”炮战。炮火在围头村上空笼罩了44天。村里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毓秀楼,如今仍可清晰可见当年炮战留下的累累弹痕;围头的土地下,更埋着无数弹壳。

围头和金门的炮战,经历了从“白天打,晚上也打”到打打停停,再到“单(日)打双(日)不打”。直到1979年元旦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地关系的坚冰开始解冻。

1958年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战留下的伤痕,成为围头村独特的战地旅游资源。当年炮战留下的累累弹痕仍清晰可见。斑驳的弹痕、寥落的炮台和地下坑道、肃穆的英雄纪念碑,让围头成为最好的国防教育基地。图为围头战地文化渔村

“八·二三”海战时期,“钢铁阵地”前就是四号海岸炮位主阵地

硝烟散去,围头与金门的交流日益频繁热络。由于距离相近,围头渔民跟金门渔民把贸易从海上延伸到陆地上。除此之外,两岸民众也开始了从“冤家”向“亲家”的转变。

海峡第一村——围头村

来自台湾高雄的李瑞荣今年刚辞掉了台湾的工程公司工作,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围头村经营夜市小吃。之所以选择围头,他坦言,这里两岸交流的历史渊源、相似的语言环境和生活习惯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至今,围头村已经举办过五届海峡两岸(围头)七夕返亲节。而围头海峡乡村旅游文化节中,台湾本岛、金门跨海而来参加活动的嘉宾也越来越多,与围头乡亲载歌载舞,共话交流与合作。

福建晋江·围头举行第三届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来自海峡两岸的情侣相聚一处,共同祈福

2018年两岸七夕返亲节,众多两岸同胞参与其中

两岸同胞互赠书法作品

返亲节上的文艺表演

文 / 杨欣

图 / 杨欣 陈起拓 王伟鹏 张九强 受访者提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立马联系我们

- THE END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