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成爲人們獲取資訊、學習知識、互動交往、休閒娛樂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網民“首次觸網年齡”明顯提前,青少年沉迷網癮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全國兩會上,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成爲共識。代表委員紛紛建言,讓青少年擺脫網癮,健康上網。(3月12日 新華社)

近幾年,根治青少年網癮都會成爲兩會的議題,代表委員們也各抒己見,獻出自己的錦囊妙計,但上網依舊不斷蔓延成爲廣大青少年的“情結”,也延伸成爲了社會的“心結”,頭疼了教育更疲憊了家長。

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家長缺失對孩子成長的陪伴,亦或是由於當地同齡小孩少父母考慮孩子孤單的原因,智能手機在孩子間風行,孩子迷戀手機的程度不可謂不深沉,這在多部影視作品中都得到了直觀印證,因此纔出現一種說法:“有一種現象叫城裏孩子更努力,農村孩子在玩手機”。

最近這些年,城鎮化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紛紛湧進城市謀求掙錢機會,很多村子都是60歲以下的人基本不在,剩下的全是老的老,小的小,條件稍微好點的家庭也都會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地方讀書,導致當地學齡兒童銳減,師資配備也斷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出現了雙層缺位與滯後,精神無所依託的孩子快速將自己的世界與網絡接軌,在遊戲中體驗歡悅,贏得精神“鴉片”,時常可以在資訊中看到農村中一羣孩子坐在一起每人抱着一部手機,空氣沉寂且凝重。

與此相反的是,現在很多城市裏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看到孩子疲憊的樣子雖然心疼不已但是依然前赴後繼,所有家長見面相互談論的話題也緊緊聚焦於孩子的教育上。名師優師資源也基本上圍繞城市集聚沉澱,即便國家採取了很多對農村師資培養的計劃,很多也只是藉助國家的優惠政策爭取“曲線上升”,最終將出現“好的將更好,壞的更壞”馬太效應的社會現象。

回想80年代和90年代,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條件鴻溝遠不及今天之顯著,有許許多多的個體都是通過自我努力實現了命運的轉變,機會是平等的在當時是人們篤信的,而現在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已經基本上是遙不可及了,網癮“情結”也正在一步步地將農村青少年的階層日益固化,將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未來也慢慢消耗殆盡。

振興鄉村,縮小社會階層固化病症,紓解農村青少年網癮“情結”行動迫在眉睫。

文/魏顯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