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全國共有165.97萬人參加了公務員考試的選拔,最終錄取比例爲58比1。從隋朝開始,中國就已經有了公務員考試,那便是科舉制度。隋煬帝創立了科舉制度,唐朝把這一制度逐步完善,成爲那個時代普通人晉升的唯一通道,類似於如今公務員考試和高考。

古代人都是怎麼當大官的,說說科舉不爲人知的那些事兒

古代科舉

我們普通人瞭解科舉主要通過影視作品,但古時候的科舉跟影視作品表現的不完全一樣,今天就爲大家分享一下唐朝科舉的幾點有趣之處。

唐朝科舉也是分專業的

通常影視作品中提到科舉,考中以後會做官,而唐代科舉考生並不僅僅只有做官一條路。唐初科舉共設置六科,分別是秀才科、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書科和明算科,其中秀才科後來被廢,只保留其他五科。

古代人都是怎麼當大官的,說說科舉不爲人知的那些事兒

唐朝科舉畫作

其中明經科和進士科考生人數最多,尤其是進士科,是做官的主要途徑,考生也最多。明經科主要考試內容是儒學經典,考生能夠背誦儒學典籍即可,考試內容相對簡單,考中後上升渠道也比較窄,頂多能到政府部門做撰寫公文一類的工作。

進士科除了考明經科的內容以外,還會考察考生應變能力,也就是策問和文章詩賦。通過筆試之後還有面試,經過兩重選拔之後才能爲官。唐代大部分的宰相,都出自於進士科。

進士科的難度遠遠大於明經科,有一句話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已經算比較菜了,五十歲能考上進士科就算很優秀了,可見進士科的錄取之難。

古代人都是怎麼當大官的,說說科舉不爲人知的那些事兒

古代科舉畫作

明法科、明書科和明算科,主要是爲國家選拔科研人員以及其他各類專業人才。錄取以後可以從事天文曆法、書籍出版、法律制定等方面的工作。這一點在很多應試作品中都未提及,古裝劇裏面的科舉考試,是描繪的進士科和明經科的考生,其實古時候科舉也是分專業錄取的。

唐朝對這些專業人才還不太重視,這些考生錄取以後,不像現在可以做館長、所長,沒有太多的上升機會,所以參與的考生也比較少。

唐朝的時候就有了“高考移民”

唐朝參加科舉的考生,主要是從地方的教學單位推舉而來。想要參加科舉考試,必須先進入當地的教學,比如國子監、縣學。就像參加高考,需要讀完高中才可以參加。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各地方的人口基數是不一樣的,而各地能夠推舉的考生,有名額限制,所以各地的錄取比是不一樣的。就像如今的高考,各省的一本率也是不同的。所以唐代開始變有了“科舉移民”,類似於今天的高考移民。

古代人都是怎麼當大官的,說說科舉不爲人知的那些事兒

詩人白居易

我們知道的詩人白居易,便是一名高考移民。他本來是洛陽人,但是洛陽考生人數多,競爭激烈,於是他到安徽宣城報名參加科舉。唐代的時候,政府已經開始對這樣的異地考生進行限制,一經發現,取消考試資格。

白居易爲了能夠到宣城考試,着實廢了一番周章。白居易的叔叔是宣城的縣令,負責當地招生工作的是御史中丞崔衍。白居易在叔叔的幫助下,由崔衍安排,最終參加了宣城的科舉考試,並且考中了。

唐朝的科舉孕育出了唐詩三百首

我們現在一提到唐朝,都知道唐詩三百首。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詩人,他們都是唐代人。現如今從小學開始,學生們便開始學習唐詩。爲什麼唐詩只在唐朝比較興盛,而後面的朝代便逐漸式微了呢。

古代人都是怎麼當大官的,說說科舉不爲人知的那些事兒

唐詩三百首

答案是,這是科舉要考的內容。進士科考生的必考內容便有詩賦,也就是每個進士科的考生,都要會作詩,才能通過考試。中國人自古以來應試能力就很強,既然是“必考題”,那麼所有讀書人都會認真研究,於是便有了傳誦千年的《唐詩三百首》。

唐朝的科舉考試比如今考985還要難

雖然通過科舉考試,普通人可以改變命運,但是錄取比例還是非常低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共計22年,只錄取了250名進士。唐初的全國人口大概兩百萬戶,經過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人口增長了一百多萬戶。最終考上進士的卻只有兩百多人,這個考試難度,比如今高考考上985要難多了。

古代人都是怎麼當大官的,說說科舉不爲人知的那些事兒

古代科舉雕像

​如今的高考,考不上可以復讀,公務員考試考不上可以二戰。而唐朝的科舉考試也是如此,甚至有的家庭一家三代人一起去參加科舉考試。唐代人趙嘏寫了這樣一句詩:“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有些人甚至參加了一輩子科舉考試,也未能得成所願,真的是考白了頭。

科舉的人才去哪了呢

唐代的考生錄取以後,大部分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唐承隋制,實行三省六部,三省爲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主要負責中央命令的制定和下達,三省的高級領導屬於宰相。六部分爲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分爲四司,共計二十四司,負責國家的官員任免、財政民政、國家大型活動、軍事、律令和刑法以及土木水利一類大型工程。六部制對後世影響很大,一直沿用到清朝,清朝的科舉人才錄用機制也和唐朝相似。

古代人都是怎麼當大官的,說說科舉不爲人知的那些事兒

三省六部制結構圖

明法科、明書科和明算科的考生,最終還會從事地理研究、天文觀測、圖書出版、曆法制定、水文水利等相關工作。

唐朝的科舉,和大部分人中印象不一樣,這是受影視作品的影響。作爲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渠道,科舉制度本身除了考儒學經典,考文章,也會考專業知識。而且唐朝科舉錄取人數之低,也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希望讀完我的這篇文章,能讓你更深刻的瞭解古代的科舉制度。

參考文獻:《唐書》《人文雜誌》《辭海》《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