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时,吴昊又陷入另一个思考,“像唐清良这样的家庭,我们日常的帮扶,只能解决他家暂时的困境,要想真正斩断穷根,还得从他儿子唐一元的学习教育问题上入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后,吴昊每次去看唐一元,都会带上些许粮果饼干,“我当时在想,要不干脆给唐一元在学习生活中一些资助,读初中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以买点吃的和学习用品。

"\u003Cp\u003E“甲方从2018 年10 月至2022 年6 月向乙方每月捐赠200 元人民币……乙方接收捐赠后,应当用于其子唐一元的教育经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会同县林城镇早禾村贫困户唐清良的扶贫资料袋中珍藏着这样一份协议。与其签定这份协议的不是别人,而是其帮扶责任人吴昊刚参加工作的儿子龙奕炎。说起这份协议,身体有些虚弱的唐清良内心充满了感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53 岁的唐清良从高中开始就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10 多年前又患上肾病综合症,但唐清良还一直坚持在外务工,妻子负责在家带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还勉强过得去。2015 年的一天晚上,唐清良突发脑出血,幸亏送医及时,才躲过一劫,但医生告诉他,高血压3 级高危组是引发脑出血的原凶,脑出血后遗症加上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和肾病综合症,不适宜外出务工,只能在家坚持服药调理。20 天的住院治疗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不能外出务工意味着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儿子上学还要生活费,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会同县政府办驻早禾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村民评议,及时将唐清良一家纳入贫困户给予扶持,并安排吴昊为唐清良的结对帮扶责任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唐,最近身体还好吗?”“还好,还好。谢谢吴主任,你又来关心我。”近日,吴昊来到唐清良家进行走访,又给他带来一些衣物和慰问金。唐清良接过东西,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场景他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病不能外出务工后,吴昊鼓励唐清良在家力所能及地搞些养殖,妻子则到县城做些小工,收购废品,加上贫困户一些政策扶持,日常的基本生活还是没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一元学习怎么样?”“现在有些进步了。”唐一元是唐清良的独子,唐清良大病后,刚读初中的儿子一度想放弃读书,外出打工,为家里减轻负担。吴昊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找到唐一元谈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家就住在林城镇中学里面,有一天我就找到唐一元,我说,你现在是家里唯一的希望,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拿什么来改变家里的现状?你有什么困难和想法,就讲出来,我尽量想办法帮你解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次谈心,唐一元打消了弃学的念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时,吴昊又陷入另一个思考,“像唐清良这样的家庭,我们日常的帮扶,只能解决他家暂时的困境,要想真正斩断穷根,还得从他儿子唐一元的学习教育问题上入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一件事让我触动很深,有一天下晚自习,我去看唐一元,在寝室门口老远就看到他在自来水龙头上喝水,我就问他为什么喝自来水,他调皮的给我讲,肚子有点饿。也许是开玩笑,但我当时还是一阵心酸。”吴昊告诉记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后,吴昊每次去看唐一元,都会带上些许粮果饼干,“我当时在想,要不干脆给唐一元在学习生活中一些资助,读初中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以买点吃的和学习用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吴昊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儿子龙奕炎的大力支持。刚参加工作的龙奕炎经常跟妈妈下村扶贫。当看到唐清良一家的困境,了解到妈妈的帮扶计划后,龙奕炎主动给妈妈提出,想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唐一元的学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给唐清良吃下“定心丸”,龙奕炎与其签订了一份捐赠协议,每月定期给予唐一元200 元的学习生活资助,一直到高中毕业。吴昊则是这份协议的公证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么多年的结对帮扶,我也算是和唐清良结了一门亲,我家里3 个人都有工作,没什么负担,像唐清良这样的家庭,只有把他儿子培养好了,将来有了出息,才能真正使他们摆脱贫困,贫困才能断根。儿子的这一举措,也是对唐一元搞好学习的一种鼓励。”(本报记者 杨智伟 通讯员 杨锐)\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00130372642458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