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時,吳昊又陷入另一個思考,“像唐清良這樣的家庭,我們日常的幫扶,只能解決他家暫時的困境,要想真正斬斷窮根,還得從他兒子唐一元的學習教育問題上入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後,吳昊每次去看唐一元,都會帶上些許糧果餅乾,“我當時在想,要不乾脆給唐一元在學習生活中一些資助,讀初中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以買點喫的和學習用品。

"\u003Cp\u003E“甲方從2018 年10 月至2022 年6 月向乙方每月捐贈200 元人民幣……乙方接收捐贈後,應當用於其子唐一元的教育經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會同縣林城鎮早禾村貧困戶唐清良的扶貧資料袋中珍藏着這樣一份協議。與其簽定這份協議的不是別人,而是其幫扶責任人吳昊剛參加工作的兒子龍奕炎。說起這份協議,身體有些虛弱的唐清良內心充滿了感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53 歲的唐清良從高中開始就患有間歇性精神分裂症,10 多年前又患上腎病綜合症,但唐清良還一直堅持在外務工,妻子負責在家帶孩子,一家人的生活還勉強過得去。2015 年的一天晚上,唐清良突發腦出血,幸虧送醫及時,才躲過一劫,但醫生告訴他,高血壓3 級高危組是引發腦出血的原兇,腦出血後遺症加上間歇性精神分裂症和腎病綜合症,不適宜外出務工,只能在家堅持服藥調理。20 天的住院治療幾乎花光了家裏的積蓄,不能外出務工意味着家裏沒有了收入來源,兒子上學還要生活費,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會同縣政府辦駐早禾村扶貧工作隊瞭解到這一情況後,通過村民評議,及時將唐清良一家納入貧困戶給予扶持,並安排吳昊爲唐清良的結對幫扶責任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唐,最近身體還好嗎?”“還好,還好。謝謝吳主任,你又來關心我。”近日,吳昊來到唐清良家進行走訪,又給他帶來一些衣物和慰問金。唐清良接過東西,感激之情溢於言表,這樣的場景他已記不清經歷了多少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病不能外出務工後,吳昊鼓勵唐清良在家力所能及地搞些養殖,妻子則到縣城做些小工,收購廢品,加上貧困戶一些政策扶持,日常的基本生活還是沒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一元學習怎麼樣?”“現在有些進步了。”唐一元是唐清良的獨子,唐清良大病後,剛讀初中的兒子一度想放棄讀書,外出打工,爲家裏減輕負擔。吳昊得知這一情況後,多次找到唐一元談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家就住在林城鎮中學裏面,有一天我就找到唐一元,我說,你現在是家裏唯一的希望,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拿什麼來改變家裏的現狀?你有什麼困難和想法,就講出來,我儘量想辦法幫你解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次談心,唐一元打消了棄學的念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時,吳昊又陷入另一個思考,“像唐清良這樣的家庭,我們日常的幫扶,只能解決他家暫時的困境,要想真正斬斷窮根,還得從他兒子唐一元的學習教育問題上入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一件事讓我觸動很深,有一天下晚自習,我去看唐一元,在寢室門口老遠就看到他在自來水龍頭上喝水,我就問他爲什麼喝自來水,他調皮的給我講,肚子有點餓。也許是開玩笑,但我當時還是一陣心酸。”吳昊告訴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後,吳昊每次去看唐一元,都會帶上些許糧果餅乾,“我當時在想,要不乾脆給唐一元在學習生活中一些資助,讀初中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以買點喫的和學習用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吳昊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兒子龍奕炎的大力支持。剛參加工作的龍奕炎經常跟媽媽下村扶貧。當看到唐清良一家的困境,瞭解到媽媽的幫扶計劃後,龍奕炎主動給媽媽提出,想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來資助唐一元的學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給唐清良喫下“定心丸”,龍奕炎與其簽訂了一份捐贈協議,每月定期給予唐一元200 元的學習生活資助,一直到高中畢業。吳昊則是這份協議的公證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麼多年的結對幫扶,我也算是和唐清良結了一門親,我家裏3 個人都有工作,沒什麼負擔,像唐清良這樣的家庭,只有把他兒子培養好了,將來有了出息,才能真正使他們擺脫貧困,貧困才能斷根。兒子的這一舉措,也是對唐一元搞好學習的一種鼓勵。”(本報記者 楊智偉 通訊員 楊銳)\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00130372642458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