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康有爲和梁啓超是師生關係,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國歷史上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鋒人物。然而,在歷史的轉折與大變革面前,一個固步自封,僵化保守,;一個善於吸收,與時俱進,師生思想的分歧乃至最後分裂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與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進程息息相關。\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b92749afeb24668a0892cc01a390471\" img_width=\"596\" img_height=\"424\" alt=\"康有爲與梁啓超:從師生到敵對的過程,政治立場高於師生情誼\"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康有爲出生於廣東南海一個“世以理學傳家”的名門望族,少年時代就接受了理學思想的系統教育,開口聖人,閉口聖人,以至於大家都稱他“康聖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康有爲多次參加科考,均名落孫山,以至於對科舉失去了興趣。1879年,22歲的康有爲在遊歷過爲英國殖民者霸佔了近40年的香港之後,對於西方文明有了些感官上的認識,覺得英國人“治國有法度”,不像過去常說的所謂“夷狄”那樣沒有文化。於是,他開始鑽研西方的科學知識,逐漸成長爲當時學術、思想界的先行者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樣是1888年,當時只有16歲的梁啓超因在廣東鄉試中考取第八名中了舉人,而頗有點少年得意。1890年,梁啓超進京參加會試落第。這年八月,經陳千秋引見,梁啓超認識了康有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的康有爲雖然年過三十,但因科舉考試不順,此時不過是一名監生而已,在“學歷”上比梁啓超低一格。按照當時的科舉習慣,梁啓超中舉在先,應是康有爲的“前輩”,所以梁啓超心中未免有些自得。誰知康有爲對他所學舊學逐條加以批駁,這使梁啓超十分驚訝,他沒料到被世人推崇萬分的學問在康有爲看來,如同糟糠,他感到自己如“冷水澆背,當頭一棒”。\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f05f66c883045be988503034255a234\" img_width=\"550\" img_height=\"400\" alt=\"康有爲與梁啓超:從師生到敵對的過程,政治立場高於師生情誼\"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這番當頭棒喝之後,讓梁啓超一時不知所措,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什麼真正的學問。經過一番思考,梁啓超毅然決定拋棄舊學,拜後輩監生康有爲爲師,並逐漸成長爲康有爲的左膀右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康有爲的萬木草堂有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類書籍3000餘冊。求知慾旺盛的梁啓超在這裏如魚得水,恣意涉獵,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各科知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康有爲年長梁啓超16歲,師徒二人在思想上雖然有一些分歧,但基本目標是一致的。但隨着歷史的發展,二人卻日漸分離,並最終分道揚鑣。\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3bf44651fbc42459af70f606a3b9e3f\"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40\" alt=\"康有爲與梁啓超:從師生到敵對的過程,政治立場高於師生情誼\"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在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派的支持下,光緒皇帝頒佈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由於慈禧太后的反對,9月21日,維新運動宣告失敗,前後僅僅歷時103天!因1898年爲舊曆戊戌年,所以這次改革又稱爲“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有爲和梁啓超先後逃亡到日本。康有爲手捧自稱是光緒皇帝縫在衣服裏的所謂“詔書”,繼續宣傳他的保皇保教主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起初,梁啓超像從前一樣,惟師命是從,言必稱師,可漸漸地,隨着對西方資產階級啓蒙著作的大量閱讀,他的政見發生了顯著變化,與從前判若兩人。\u003Cstrong\u003E最主要的變化是他接受了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他認爲法國啓蒙主義思想家盧梭的《民約論》是醫治中國痼疾的良方,認爲中國若能採納其思想,必將出現大同盛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下,梁啓超的政治主張也從保皇轉向革命,這段時間,他與孫中山、陳少白等革命黨人的來往開始密切,有時甚至三更半夜還和他們擁被長談,並有了合作組黨的計劃,計劃推孫中山爲會長,梁啓超做副會長。梁啓超甚至召集其他同學,聯名致函康有爲,勸其退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康有爲得知梁啓超傾向革命的思想之後,非常生氣,立即嚴令其離開日本到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並斥責其倡導革命的錯誤。由於多年來,梁啓超已經養成了對康有爲的敬意和畏懼,只得在表面上答應悔改,但實質上並沒有放棄對革命的信仰。\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fa8d8cca88c42dd97cdfe2b3c10e713\"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5\" alt=\"康有爲與梁啓超:從師生到敵對的過程,政治立場高於師生情誼\"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1912年元旦,民國成立。對於民國成立後出現的許多問題,康有爲非常看不慣。爲了恢復封建教化與倫理綱紀,他繼續鼓吹尊孔崇儒,並四處活動,組織孔教會,甚至要尊孔子爲教父。在大總統袁世凱的支持下,全國上下,尊孔讀經,甚囂塵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袁世凱之所以支持康有爲尊孔讀經,目的是爲自己復辟帝制服務,但康有爲卻認爲只有溥儀才能做皇帝,所以早在1914年3月,康有爲就同張勳暗中謀劃,打算復辟清朝。而袁世凱復闢帝制後,不僅沒讓溥儀做皇帝,還公然自稱洪憲皇帝,康有爲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毅然參加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17年7月,康有爲串通統率辮子軍的張勳,請溥儀重新登基做皇帝,史稱“張勳復辟”。因復辟有功,康有爲被任命爲弼德院副院長,相當於議會的副議長。沒想到僅12天,復辟就告以失敗,康有爲名列通緝令,只得躲在外國使館和租界裏作詩品畫,直到1918年,在得到北洋政府的特赦之後,纔敢走出租界。\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78cba5a11094cf88b4264d0ac80a93d\"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41\" alt=\"康有爲與梁啓超:從師生到敵對的過程,政治立場高於師生情誼\"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與康有爲積極復辟相反,梁啓超堅決維護民主共和。袁世凱竊取大總統後,1915年12月25日,雲南正式宣佈獨立,拉開了護國戰爭的序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護國戰爭很快便取得了勝利。與其師康有爲不同,梁啓超不僅反對袁世凱稱帝,而且反對任何形式的復辟,他深信世界潮流不可阻擋,任何復辟陰謀都不能得逞。當康有爲在《上海週報》上發表《爲國家籌安定策者》,公開主張清帝復辟時,梁啓超立即發表《闢復辟論》,針鋒相對,將矛頭直指康有爲,明確指出此文的實質是“黨袁論” “附逆論” “籌安新派”。張勳復辟一發生,梁啓超立即隨段祺瑞誓師馬廠,參加武力討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康有爲在張勳復辟失敗後,不僅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將怨氣發泄在梁啓超身上,咒罵他爲“梁賊啓超”,將他比喻爲專食父母的梟獍,從此,康梁公開反目。\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4ca0d35c056435eb625c102b3536c97\" img_width=\"536\" img_height=\"300\" alt=\"康有爲與梁啓超:從師生到敵對的過程,政治立場高於師生情誼\"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晚年的康有爲和梁啓超之間關係有所緩和,但師生之誼並不能掩蓋二人政治立場上的分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當時蓬勃發展的大革命,康有爲則稱之爲暴亂、“俄化”,甚至在他去世前夕,還致電反動軍閥張宗昌,要他先發制人,“用重兵”對抗已逼近上海的北伐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時的梁啓超依然堅定反對復辟倒退,維護共和,追求立憲,他認爲歷史是在不斷進步的,封建帝制再也不可能在中國復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27年,康有爲七十大壽,康門弟子齊集上海祝壽,梁啓超託人送來壽聯和壽文。在壽聯裏,梁啓超將康有爲比作孔子,極得以“聖人”自居的康有爲喜好。在壽文裏,梁啓超深情地回憶起早年在萬木草堂學習的經歷及師生之間真摯的情感,感謝先生的教誨之恩,並高度評價了康有爲對當世及以後的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祝壽的喜慶氣氛尚未散盡,3月31日,康有爲便病死於青島。梁啓超聞訊後很是傷感,電匯去幾百塊錢,作爲喪儀。4月17日,梁啓超聯合康門弟子,在北京設靈公祭,含淚宣讀悼文。在這篇情深意濃的悼文裏,梁啓超肯定了康有爲早年的歷史貢獻,但也委婉地批評了他在復辟帝制上的錯誤,一如既往的堅持了“吾愛吾師,但吾尤愛真理”的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6986499363687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