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原標題:“印度稻香村”的濃濃人情味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次品嚐印式甜點是在新德里的一家印度餐廳,當主菜中各式各樣的香料在味蕾上競相綻放,筆者的舌尖已經在斑斕的滋味中微微有些麻木,這時印度朋友指着一隻泡在糖水裏的棕色糰子,盛情邀請嚐嚐。糰子看上去蠻可愛的,有點像小時候家鄉的糖油果子。筆者欣然應允,沒想到這糰子並不像老家的糯米果子那般勁道,而是充滿了氣泡,一口下去,氣泡裏飽脹的糖水全部溢出,甜得如同小型子彈爆炸,令人瞬間不知所措……\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amUqoCzi3Lwq\" img_width=\"700\" img_height=\"525\" alt=\"身在印度 稻香綿綿\"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好喫嗎?”印度朋友滿懷期待地問。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筆者只得委婉地說:“很好喫,就是……有點太甜了。”但他顯然認爲“太甜”是一種誇讚,露出頗有些自豪的笑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後來才知道,“印度糖油果子”的大名叫作Gulab jamun,印地語中意爲“玫瑰果”,是將牛奶加熱成糊後,混合糖、奶油、少量麪粉等揉捏成球,油炸後,放入玫瑰水或藏紅花糖漿中做成的。果子不僅在製作過程中放入了大量糖,成形後牛奶和麪粉形成的孔隙裏還浸滿了糖水,因此會達到極致的甜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amUr92y2kGsL\"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71\" alt=\"身在印度 稻香綿綿\"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印度人爲何會嗜好如此高甜度的食品?這跟印度的自然環境和飲食結構是密不可分的。印度天氣炎熱,首都新德里周邊地區的夏季最高溫可接近50℃,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人的身體特別需要高脂、高熱量食物來補充能量。而印度教推崇喫素,素食中最能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甜品。從食物的滋味上來說,一道印餐裏可能包含十多種香料,口味濃墨重彩,點心似乎也只有甜到如此程度,才能與正餐相得益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初遇玫瑰果的經歷讓筆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對印式甜品望而生畏,直到有一天偶然來到新德里市中心一家糕點店。玻璃櫥窗後整整齊齊地擺放着各種小切塊,白色最常見,還有南瓜色、青蘋果色等,讓人一下子感覺來到了“印度稻香村”,而小切塊上包裹着閃閃的可食用錫紙則提示着它的印度身份。筆者當即買了六七種不同的口味,一入口芬芳四溢,口感厚實而綿密,喫完許久,口中的香味依然綿綿不絕。\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amUsH1JG1JCM\" img_width=\"700\" img_height=\"392\" alt=\"身在印度 稻香綿綿\"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這是另一種頗具特色的甜食:乾果奶糕(Kaju katli),是腰果磨碎後,加入牛奶、糖、香料熬製出來的,青綠色的則是以開心果爲原料,還可以加入各類水果調製出繽紛的色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印式甜點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在甜點中使用香料,給甜品增加了神祕魅惑的氣質,這是莫臥兒王朝將波斯文化帶入次大陸的結果。據說玫瑰果就是那位修建泰姬陵的癡情帝王沙賈·汗的御廚根據波斯傳統發明的,這道甜品的畫龍點睛之處就是用玫瑰或藏紅花調製浸泡的糖漿。一種胡蘿蔔爲原料的泥狀甜點中會加入肉豆蔻,就連“舶來品”蘋果派裏也會加入大量肉桂,這樣滋味搖曳的甜品,再來一杯各種香料碰撞的“馬薩拉茶”,真是成雙配對、天造地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甜品是印度最富有人情味的禮物之一,每逢節日,人們都會互相贈送甜品表達善意。如果碰上“印度春節”排燈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用彩色粉末畫上優美的圖案以示吉祥,這種圖案被稱之爲“藍古麗”,而此時甜品盒子上也會印上藍古麗的花紋。在喜劇電影《印式英語》中,希裏黛玉扮演的女主角是一名家庭主婦,靠給街坊鄰里做甜品偷偷攢下一筆不菲的私房錢,後來她到了美國,正是靠着這筆錢報名參加了英語培訓班。可見在普通民衆中間,甜品市場有多麼廣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甜品不僅人人愛,連神仙也受不了誘惑。印度教中最重要的溼婆神的兒子是一個象頭人身的小胖子迦內什,“象頭神”掌管着財富和智慧,而他的神器居然是一隻甜品碗,所以在溼婆的全家福中,經常能看到這個憨厚呆萌的傢伙捧着一碗壘得冒尖兒的玫瑰果。印度教的神魔體系有千百億化身,常給人一種生殺予奪、深沉肅殺之感,然而捧着甜品碗的迦內什卻洋溢着童真與歡樂,甜品承載着印度文化中最有世俗情味的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甜點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然而正因爲其是可有可無之物,所以它不在於滿足酒足飯飽的基本慾望,而具有更多與藝術連通的美感。所以筆者總是認爲,要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氣質,非得嚐嚐她的甜點不可。\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amUsZ1i796VW\" img_width=\"700\" img_height=\"354\" alt=\"身在印度 稻香綿綿\"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印度時,筆者曾向身邊的中國朋友熱情推薦印式甜點,可惜印式甜點“甜到令人崩潰”的名聲在外,響應者寥寥。回國後,筆者發現大城市中已經有不少地道的印餐館,但印式點心仍很少見。“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嚐嚐點心”,如若有一天印度點心能降低甜度來到中國,而新德里的商場裏能買到月餅和鳳梨酥,也許人們會在脣齒的香甜之間對彼此增加一分親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圖片來源於網絡)\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706541771002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