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 本報記者 胡明 曲曉麗 張春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盛夏7月正值土豆成熟時節。從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出發驅車半個小時就來到了沙河鄉允俸村忙孝馬鈴薯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站在這座嶄新的二層白色小樓之上,樓前綠油油的土豆枝葉上,潔白淡紫相間的土豆花在綠葉間若隱若現,更有連片的水稻隨風搖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1年,忙孝馬鈴薯合作社從100多家農戶發展起來,如今已經接近400戶,2018年合作社員共種植馬鈴薯3000畝,可實現總產值達2000餘萬元,馬鈴薯產業已經成爲允俸村廣大羣衆增收致富的好產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我們種植了600多個品種的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玲介紹。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個兩層小樓裏,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是以郭華春專家爲主的農業專家們的辦公場所,設備間則陳列着植保無人飛機、動力噴霧機、揹負式噴霧機等現代農機設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把雲南省農村電子商務比作一個人的話,每一個農戶就是一個活躍的細胞,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則可以被視爲肌肉組織。如今,像忙孝馬鈴薯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的肌肉組織已經遍佈雲南省各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強健肌肉:農民專業合作社增長12.4%\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農民專業合作社把一家一戶的農民聯合起來,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組織形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在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的引領帶動下,雲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呈現出“數量持續增長、質量明顯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據云南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18年雲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6萬餘個,比上年增加6628個,增長12.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電商扶貧的全過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推廣農業技術、保證農產品品質、穩定農產品貨源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縣城出發,沿着柏油路行駛10多分鐘,賀派鄉芒抗社區即出現在眼前。站在芒抗鳳梨地頭,果農現摘現切的金絲鳳梨軟糯、香甜,讓每一個喫過的人都讚不絕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我們這兒採購的鳳梨,經銷商將它們拉出去幾公里後就會貼上臺灣鳳梨的標誌。”賀派鄉鄉長楊萍無奈地向記者表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介紹,目前芒抗社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甘蔗、鳳梨,鳳梨的自主種植規模在2000多畝。儘管芒抗鳳梨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品質優良,在縣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長期面對無品牌、銷路單一、受市場波動影響大等問題的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過商務部門的牽線搭橋,我們與全城電商集團進行了對接,後續將打造‘芒抗金絲鳳梨’品牌,並且以芒抗社區爲中心,將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8000畝左右。”楊萍介紹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城電商集團董事長徐小波則對芒抗金絲鳳梨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目前已經着手引導村集體註冊商標。他表示:“過去我們銷售出去之後發現沒有貨源,農民通常三噸五噸地銷售給批發商了,價格很低。因此,爲保證供貨,今年我們與農業合作社簽訂了400噸的採購合同,採購溢價20%~30%左右,通過“電商服務中心+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方式,打造金絲鳳梨的產業公共品牌,用品牌引領產業,用標準提升產業,用電商拓展渠道,用溢價幫助農民增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耿馬縣商務局局長楊紅梅說:“耿馬自治縣充分借力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優勢,發揮服務商全城電商的產業電商服務優勢,集中進行金絲鳳梨的品牌打造和銷售,通過電商品牌的推廣和營銷,一個產業就能夠帶動農民增收致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武裝大腦:電商扶貧中心“扶質”更“扶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耿馬自治縣四排山鄉石佛洞村電子商務服務點,一邊展示的是當地農產品、佤族同胞手工製作的毛肚毯等土特產,另一邊的貨架上則陳列着洗衣粉、牙刷等現代日用品,“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和諧共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耿馬自治縣在被列爲全國第四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後,迎來了發展的機遇。當地黨委、政府爲充分發揮電商的運營專業優勢,通過引進外來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商,全力實施電商扶貧全覆蓋工程,石佛洞村電子商務服務點就是這一電商扶貧體系的基礎層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耿馬自治縣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商江西全城電商集團董事長徐小波介紹,公司重點聚焦農產品上行,認真分析農產品上行的各種瓶頸問題,提出了建設覆蓋城鄉的電商扶貧助力精準扶貧工作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進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大數據採集中心,產品溯源採集中心,網商培訓中心,企業電商孵化基地,直播中心,產品策劃、攝影、展示中心等向人們直觀地展示了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理念。全城電商提出的“電商扶貧車間”模式給參觀人員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最重要的是電商扶貧車間以數據爲核心,建立農村農民在從種植到生產,生產到流通的過程中合理分享利潤的運營機制,從根本上破解了農村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介紹,電商扶貧車間是着眼於農產品上行流通體系建設,是根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工作中各級部門需建成的縣(區)、鄉、村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孕育而生,在建成鄉級公共服務站的同時,整合農業局、供銷社、郵政局、人社局現有資源,改造提升一個集公共服務、選品、分揀、倉儲、檢測、品牌、包裝、倉配、人才實習基地爲一體的多功能產品供應鏈管理綜合服務車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貧困戶生產的初級農產品運送到產業扶貧車間後,通過清洗、分揀、初加工、檢測、預包裝等步驟,實現加工流程全程可追溯。合格的標準產品進行SC認證,綠色、有機、無公害的‘三品認證’以及統一包裝產出標準化產品後,再進行全渠道統一銷售。這一舉措不僅最大限度增加產品的溢價,也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臨翔區商務局電商中心負責人楊滔介紹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電商扶貧中心的功能不僅是增加產品溢價,還能通過產品銷售數據引導生產端,可以說是電商產業扶貧的大腦,我們從臨滄市臨翔區開始推出第一批電商扶貧車間,現在在耿馬自治縣等其他縣域不斷推出,希望爲縣域產業上行探索一條新的路徑。”徐小波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扶質”的基礎上,耿馬自治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在“扶智”上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爲儘快培養農村電商帶頭人,中心爲企業、網商提供49項免費服務,圍繞電子商務實操、網絡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等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區鄉村幹部、農村青年、返鄉大學生等羣體開展多層次的培訓,努力培養一批既懂理論又懂業務、會經營網店、能帶頭致富的複合型人才,全面提高農村青年電商實用技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疏通血管:改善提升農村物流設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第二季度臨翔區農特產品全國銷售排名前三位的地區分別是雲南、福建、廣東……”7月17日,站在臨翔區電子商務大數據管理中心電子顯示牌前,楊滔向記者介紹道。隨着一項項數據的不斷更新跳動,當地的山貨藉助電商的“翅膀”飛往全國各地,銷售線型圖相互交錯彷彿是流淌在電子商務版圖上的條條“血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國土面積廣闊,隨着電子商務的普及,物流的服務能力面臨着巨大的考驗。當前,很多物流收貨、送貨只能到達縣鎮或交通便利的快遞點,因此許多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收寄快遞非常麻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雲南就屬於此類“偏遠山區”,然而記者在石佛洞村電商服務站點看到的一份快遞資費標準卻令人印象深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份貼在牆上的資費標準顯示:雲南始發的標準快遞到雲南、貴州一區僅需4元,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四區僅需十元。這一收費標準放之全國都可謂非常低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介紹,爲解決物流成本高、銷路不暢等問題,臨翔區通過建立物流中心倉儲,開發共享智慧物流配送軟件,將傳統商貿,農產品上行等衆多社會物流資源全面整合,形成數據一體化,建立郵政及各大物流企業融合體系,降低物流成本。同時,通過引進電商平臺企業和大型農產品分銷合作平臺落地,實現特色產品實現異地分銷,開展跨區域營銷推廣合作,促進農產品走出臨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的快遞業務由第三方物流協作公司承攬,他們跟快遞公司簽訂合同將貨物統一配送到各個鄉鎮。每個鄉鎮均配備一臺電瓶車,用於將貨品配送到每個村。每個村級點也設有快遞超市,可收貨發貨。”楊滔介紹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供給營養:共贏模式是電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電商平臺通過“原產地直採”等方式壓縮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可以放大利潤空間,提供了盈利可能性。雲南省電商扶貧建立的涵蓋農戶、農業合作社、電商中心、電商平臺、培訓講師、物流體系的共贏模式則爲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供給了“營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忙孝馬鈴薯合作社和中山村爲例,農產品由合作社統一集中到公司集中銷售,除了商品銷售的初次受益外,合作社還可以按照持股比例每年有分紅收入,這部分資金可用於擴大生產,也可分配給農民,這一舉措極大地激發了貧困羣衆內生動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我們與農業合作社簽訂的金絲鳳梨價格爲1.3元\u002F斤,在產品銷售後,我們還要將利潤的50%返回到合作社,帶動老百姓共同致富。”徐小波介紹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區別於傳統的電商培訓,耿馬自治縣電商培訓中心內的培訓講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更是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講師也是電商項目的參與方,可以從項目中享受分成,這樣能調動講師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楊紅梅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憑藉大數據的支撐以及電商人才培養、農村電商公共服務、物流倉配、農產品上行、農產品等多個體系建設,以耿馬自治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爲代表的雲南農村電商在助推精準扶貧、保障民生中的作用正不斷凸顯,而堅實的層級設置、合理的利益分配、系統性的程序設置也讓雲南電子商務真正“活”起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政策東風勁吹:國貧縣實現全覆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推動農村流通現代化,完善農村現代市場體系,商務部等有關部門選取全國8個省份試點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2014年至今,此項工作由初步試點到逐步展開,各項政策連續出臺。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前四批756個示範縣實現網絡零售額6192.4億元,同比增長43%,累計建設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縣級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個,鄉村服務站點8萬多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云南省商務廳廳長助理肖偉介紹,自2015年開始,雲南省深入參與到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中。截至目前,雲南省96個縣屬於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數量居全國第二,所有國貧縣實現全覆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他看來,雲南農產品具有品類多、規模小、分佈廣等特點,電子商務是助力雲南省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雲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世界上超過50%以上的生物在雲南省都能找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雲南省從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開始,截至目前,所有的行政區劃實現了縣級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全覆蓋,在鄉鎮和村級有需求的地方也都實現了電商公共服務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人才培養方面,雲南省每年培訓幹部以及生產企業、加工企業、電商企業的負責人不低於三萬人次,通過幾年的持續培訓,爲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過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雲南省2018年的網絡零售總額增幅位居全國前列,比全國高出20%以上。通過第三方數據統計,2019年1~6月,雲南省的網絡零售總額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以上,帶動了全省的電商發展,特別是在精準扶貧方面。” 雲南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電商扶貧的蓬勃發展,“有困難找電商”成了所有貧困縣的共識。2018年,雲南省大理市、麗江市出現大蒜滯銷現象,後來藉助電商的力量,不到一個月銷售了1000噸產品,很好地解決了當地產品賣難的問題。“電商的作用不僅僅是線上銷售,而且是從其他渠道把產品宣傳出去,助力扶貧工作。”該負責人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他看來,隨着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的推進,整個雲南省農村物流設施得到很好的改善,電商公共服務體系、電商生態得到很好的提升,形成了以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上行、實現百姓增收致富的良好電商生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12月19日,由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指導,中國電商扶貧聯盟主辦、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思源工程”)承辦的首屆中國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牌推介洽談會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來自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20多個貧困縣的280家企業參會(含248家參展企業),其中雲南省參展的產品品類數量最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思源工程出資爲雲南省各類產品入駐各大平臺扶貧館進行對接服務。更爲重要的是,思源工程從貧困地區遴選出一批優秀的電商扶貧品牌推介產品,而且捐資讓一些有潛力的農特產品企業完成‘三品一標’認證申請,完成農產品從不標準到標準的轉變。” 該負責人介紹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僅2018年,雲南省共有34個品類的產品通過思源工程的認證申請實現了有品牌、有標準的蛻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藉助公共電商平臺和雲南省自有平臺,雲南省農產品的線上銷售渠道“百花齊放”。據介紹,目前,拼多多、京東等平臺已經在雲南設立相應的落地機構;2018年,雲南省農產品已入駐阿里巴巴興農扶貧頻道;雲南省“雲品薈”平臺已經上線,從最初的產品直供平臺轉變爲供應鏈服務平臺,入駐產品超過1300種。\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06688278514944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