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七個問題:華寶基金 光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光總看的板塊和行業也很多,從一個廣義的消費角度出發,你認爲有沒有哪些行業的投資機會被忽視了,或者說,消費板塊裏面,還有沒有什麼並不是那麼擁擠的交易機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白酒行業未來可能有三個趨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每個價格帶集中度都會提升。

"\u003Cp\u003EA股市場歷史上看,都有一個板塊輪動的特徵。往往某幾年一個市場風格演繹得很機制,風格因子成爲了主導收益率的核心。然後在形成泡沫之後再出現快速的破滅。這也是許多投資者對於消費品板塊的擔憂,到底基本面解釋了多少過去幾年股價的上漲,風格因子又有多少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這個位置看未來,到底消費品還有沒有機會,大家關注的風險又有沒有道理?上週有幸主持了太平洋證券舉辦的消費品論壇,和三位對於消費品有着深入研究的基金經理,以及太平洋證券研究院院長黃付生一起,就“消費品的機遇和風險”做了討論。以下是此次論壇的紀要,四位消費品投研專家分享了很多幹貨,相信一定會個大家帶來啓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地點:上海國信紫金山大酒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出席人:點拾投資 朱昂(主持人);交銀施羅德基金經理 韓威俊(交銀策略回報、交銀趨勢、交銀消費、交銀股息、交銀品質基金經理);海富通基金經理黃峯(海富通內需基金經理);華寶基金經理 光磊(華寶品質生活、華寶醫藥生物基金經理);太平洋證券研究院院長 黃付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是點拾投資的創始人朱昂,今天非常榮幸應太平洋黃所邀請來做這個圓桌交流,旁邊都是做消費投資和研究,我個人認爲是在上海非常優秀的幾位基金經理。現在時點也非常好,最近對消費品有大量的爭議,到底有沒有更大的機會,到底有沒有風險,那麼我們今天就聊聊機遇,也討論下風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一個問題:交銀基金 韓威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韓總是買方基金經理中,對於食品飲料理解最深,跟蹤時間最長的人之一。2015年5000點高點之後,食品飲料板塊的漲幅全市場第一。站在一個基金經理的角度出發,你認爲背後發生了哪些變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韓威俊:16年開始食品飲料行業發生很大變化,大家比較喜歡用戴維斯雙擊,我就從這兩個角度去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基本面來說,主要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不是簡單斜率向上的消費升級,而是脈衝式消費升級,一個階段升一次,再一個階段升一次,是有一個階段性的\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們看到從16Q3開始,消費升級出現脈衝式上升,帶來的結果是這樣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人羣上來說,中國貧富差距是非常大的,我們發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高端人羣:\u003C\u002Fstrong\u003E高端人羣槓桿率是全社會最低的,邊際消費傾向也是最高的,他們對高端奢侈品、高端可選消費增量是非常大的,所以16Q3開始高端消費先起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中產階級:\u003C\u002Fstrong\u003E2017年開始,中產階級消費升級也出現脈衝式上升,中產階級更多的是追求品質消費。雖然GDP、食品飲料、各個子行業的增速都是下滑的,但是中產階級趨於消費品牌商或者品質商,所以這些龍頭企業集中度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上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就帶來了16年三季報開始的所有這些公司企業報表的改善,特別是茅臺16年三季報,現金流出現比較明顯的改善,再反映到資產負債表,預收賬款上升、應收票據的下降,最後反映到銷售收入和利潤,五糧液是2017年開始,這個週期基本面發生非常大的變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估值角度去看,主要是外資推動。\u003C\u002Fstrong\u003E從2015年開始我們邊際資金增量主要來自老外,外資從15年股災之後,逐步買入龍頭公司,外資在我們A股佔比越來越高。\u003Cstrong\u003E我自己理解外資會把所謂的龍頭公司逐步買到上限\u003C\u002Fstrong\u003E。這就是15年5000點之後長週期的戴維斯雙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外資在A股投資者中佔比逐步提升,上半年外資+港股通+QFII佔自有流通市值比例接近7%左右,公募佔比在6.3%,外資已經超過公募佔比,未來差距可能會越拉越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二個問題:海富通基金 黃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黃峯管理的海富通內需是過去幾年業績最好的主動管理基金之一,我也有幸訪談過黃總。黃總不僅僅對於食品飲料板塊進攻性把握的很好,撤退也比別人更快。目前位置,你怎麼看食品飲料板塊的風險收益比?能否以白酒,調味品,乳製品和食品幾個子行業具體講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峯:做投資分幾個層面,首先是業務層面,其次是底層層面等。絕大多數基金經理基本都是優秀研究員出身,\u003Cstrong\u003E根本差異不是在業務層面,關鍵是取決於你什麼角度去看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首先,優秀基金經理都要樹立未來1-2年的分析方向,根本取決於長期你選擇的方向是什麼。\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出去路演客戶,客戶也一直在問消費股是不是跌了,只要不跌客戶就會一直問下去,這個問題對長線來說是很大的干擾。如果你選擇了一個方向,你可能會被弄下車,下車之後上車心理衝擊是很大的。按照一般套路來講,短期大家肯定認爲現在風險收益比不好,如果大家認爲很好的話,估計也不會去問這個問題。回顧歷史來看,我們預測的勝率,不要說兩三個季度,甚至兩三個月的勝率我認爲都一般。\u003Cstrong\u003E所以短線對長線形成一個干擾的問題,我們自己要去思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二點,另外一個角度,這取決於風險和收益間要有個側重點。\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每天盯住收益,就會患得患失,如果長線選好,方向認爲不錯的話,常規工作是把風險控制好,如果風險不大,就不要考慮上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拿茅臺來講,我們回顧過去3-5年,每個彼時彼刻當時的決策未來的空間都看不到,但是一路股價就是這樣走過來了。\u003Cstrong\u003E做成長股難的是什麼時候下車,做消費股難的是如何不下車\u003C\u002Fstrong\u003E,問題的側重點需要搞清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具體來說,我覺得這個位置\u003Cstrong\u003E如果下行空間不大的,就不要做出重大決策,重大決策有兩種:清倉、波段。\u003C\u002Fstrong\u003E1)清倉:需要很大勇氣,是很石錘的證據,而不是天馬行空的證據,證據需要經得住歷史的考驗;2)波段:考慮下自己的交易水平夠不夠,以及空間大不大。如果自己交易水平不夠,就放棄它。空間上,如果有20%的回撤,就可以做一做,如果有10%的回撤,就不做,30%的回撤就是很重大的決策,因爲能跌到30%,可能就會跌到40%,30%-40%的空間可能會出現大問題,風險評估就出現了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具體到每個行業,我的想法會干擾到你,每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要堅持自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三個問題:華寶基金 光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我看到光總非常特殊,同時管理消費基金和醫藥基金,投資維度看的面更廣。我記得2015年創業板大牛市的時候,一談基本面就輸在起跑線。現在反過來,沒有消費股就不是基本面投資。你認爲消費品這幾年的表現,到底有多少來自市場風格的因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磊:認真研究行業變化的人,應該都能在16年下半年某個點上發現行業的變化,不管是白酒還是白電,行業都在向好,特別是龍頭企業盈利提升很明顯。我們從\u003Cstrong\u003E長期角度來看投資,盈利的可持續性可能還是來自業績,而不是風格,估值變化是對風格的一個解釋。\u003C\u002Fstrong\u003E15年之前大家會說談基本面就輸了,其實是強化估值、強調未來市場空間、淡化當期盈利的一個表現,現在是把盈利放在很高的水準上,雖然對估值的理解也是有很大爭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舉個例子,10多年前我入行的時候,啤酒龍頭估值比白酒龍頭估值高一倍,你去分析商業模式、競爭格局、企業的盈利和增長,其實是得不出來這個結論的。這個問題到現在依舊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對於這樣的估值問題,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無視他。\u003Cstrong\u003E因爲我們最後買的東西,長期角度來講,還是看企業的盈利增長,也就是\u003C\u002Fstrong\u003E站在今天看潛在盈利增長的空間有多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於估值,比如外資來買,長期可能會拔高估值\u003Cstrong\u003E,但我們最好就是做一箇中性假設,萬一有了就有驚喜,如果沒有,也要很淡然。\u003C\u002Fstrong\u003E因爲長期還是看盈利的增長,基本面是我們做投資的出發點,估值我們應該研究,但是不要把這個作爲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東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四個問題:太平洋證券 黃付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我問一個關於白酒的具體問題,最近這個版塊爭議巨大。感覺現在經濟增長也在放緩,人口也在減少,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在消費白酒,爲什麼白酒這幾年能逆勢增長,能否談談你的觀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付生:昨天晚上在96廣場喫飯,出來的時候看到年輕人在喝白酒,仔細一看是157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可否認,最近幾年白酒銷量是下降的,但集中度提升也很厲害。歷史來看09-12年是行業整體量價齊升,13年以後是集中度提升,尤其是18年以來集中度加速提升。\u003Cstrong\u003E未來白酒市場也跟所有競爭性行業一樣,在不同價位帶在不同區域會出現集中度提升,會從很多品牌到一兩個品牌集中。\u003C\u002Fstrong\u003E但是白酒更特別,因爲不同價位帶有不同品牌,不同區域有不同偏好,白酒不會像啤酒一樣最後剩下幾家,而有可能是十幾家,而且集中度提升可以支撐他們活3-5年。(\u003Cstrong\u003E集中度提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消費品研究員在行業景氣度向上的時候,所有預測都是很謹慎,不同於軍工等行業拍腦袋成分更多,我們更多是看基本面。\u003Cstrong\u003E消費品即使你把收入預測得很準,但最後還是能夠超預期,因爲淨利潤率是提升的。\u003C\u002Fstrong\u003E隨着產品升級、提價等,淨利率就會有提升。如果收入和淨利率都比你預測的多一點,整體淨利潤是會很超預期的。這一輪消費品景氣度持續這麼久,是因爲2016-2018年走得比較健康,沒有出現泡沫。現在除了茅臺售價2200,五糧液、1573價格、相關公司的淨利率都離12年高點還有很大距離。(\u003Cstrong\u003E淨利率提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大家都關注基本面,基本面最好的集中在消費品,同時外資不斷進入,這些都相應得抬升了行業估值。行業\u003Cstrong\u003E唯一的風險就是當集中度達到非常高之後,可能會觸及天花板。\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們以茅臺爲例,未來3-5年茅臺淨利潤可能到1000億,這個可能是天花板。中國白酒產業產值可能是6000多億,利潤可能到2000億左右,茅臺五糧液洋河三家在白酒行業裏收入佔40%-50%,利潤佔70%-80%,因此茅臺利潤1000億可能是個天花板。近幾年大家擔心的年輕人不喝白酒可能不是未來幾年的核心問題。因爲即使年輕人不喝白酒,\u003Cstrong\u003E集中度提升這條路也可以支撐行業增長3-5年。\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五個問題:交銀基金 韓威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前面黃所也談到了他對於白酒的一些觀察,也想問問你對於白酒未來中長期的看法,以及白酒價格的不斷上漲,是否能延續很長時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韓威俊:先談談對\u003Cstrong\u003E對價格的看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這輪批價上漲的邏輯和10-12年批價上漲、包括季節批價上漲的邏輯不太一樣。\u003C\u002Fstrong\u003E原來大家看一批價反映需求,現在一批價已經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茅臺需求了,如果不是季節性供給量增加,茅臺批價說不定已經破3000了。這幾年消費升級比較快,一批價相對比較失真,\u003Cstrong\u003E一批價主要反映了週期性供給端導致了一批價季節性波動\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們之前看茅臺估值跟一批價相關,這兩年已經完全失真了,在這個階段\u003Cstrong\u003E茅臺的價格現階段不需要過多關注,一批價現在已經不是茅臺研究的所在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批價上漲並不一定是好事情。\u003C\u002Fstrong\u003E批價漲太多會抑制一定的需求,也可能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比如歷史上的反腐、多徵稅等。茅臺最好穩在2000塊左右,如果公司有這能力的話,消費者也接受了1800-2000的茅臺。\u003Cstrong\u003E茅臺最好是一批價穩定放量,茅臺和五糧液邏輯差不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中檔酒包括次高端,研究他們價格可能意義不大,因爲他們的增長主要來自高週轉。\u003C\u002Fstrong\u003E他們價格主要是給經銷商帶來的利潤空間,年底公司會利用貨補或者價款返給經銷商,中檔酒和次高端研究更多的是週轉率,這是更主要的影響因素。\u003Cstrong\u003E價格並不能作爲未來研究白酒的主要方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白酒行業未來可能有三個趨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每個價格帶集中度都會提升。\u003C\u002Fstrong\u003E高端茅臺五糧液1573,中檔各個區域都有次高端中高端,集中度大幅提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u003C\u002Fstrong\u003E集中度提升之後慢慢出現消費品集團,或者說品牌矩陣。這點我的觀點可能跟黃所觀點不太一樣,我認爲\u003Cstrong\u003E消費品行業淨利率不會出現大幅上升\u003C\u002Fstrong\u003E,大家\u003Cstrong\u003E最近更多關注消費公司ROE的提升,這更多來自週轉率的提升\u003C\u002Fstrong\u003E,茅臺也是來自週轉率。大家可以去分拆一下,飛天茅臺,淨利率50%,存貨週轉率0.5次,不考慮槓桿率,ROE是25%,消費品中排名也不是靠前,第一是重慶啤酒,系列酒今年收入100億,淨利率20%,週轉2次,ROE就到40%,未來我們可能更多關注週轉率的情況或者其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們國家統計局有比較大的bug或者說遺漏,他們只統計規模以上企業,白酒有很多規模以下企業,之前去山東調研,山東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白酒公司,之前紅白喜事用當地酒,現在紅白喜事可能用茅臺等高檔酒了,因此\u003Cstrong\u003E集中度提升比大家原來想的大很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六個問題:海富通基金 黃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黃總在去年高位逃頂了白酒,又在今年通過基本面抄底了白酒。能否說說,如果未來基本面哪些風險點或者指標出現,你可能會再逃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峯:18年逃頂不是基於基本面的,跟做投資有關,純基本面研究是做不出來的。\u003Cstrong\u003E基本面研究對抄底是作用很大的,逃頂是作用不大的。我們關注風險點一定是抓大放小,關注致命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講基本面的風險點,白酒行業大的風險點,我們分幾層來看:高端、次高端、區域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高端:\u003C\u002Fstrong\u003E以我的想象力,我想不出什麼風險點,高端酒是360行裏格局最好的。\u003Cstrong\u003E中國經濟走到今天,最基本的就是看格局,格局定了就是最好的東西,格局沒定再看其他。高端白酒沒有特別的風險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剛纔韓總講的價格是在格局之上的,格局更加偏中觀,價格更加偏經營指標分析。操作級別都是小級別,最後是落實到庫存導致報表的變動,然後被資本市場放大。\u003Cstrong\u003E一般來說,庫存週期導致的下跌一般不會超過30%,如果超過30%,那就是市場犯錯誤\u003C\u002Fstrong\u003E,去年就是市場犯了錯誤。去年到今年五糧液翻一倍,大家看還是覺得也還可以,這是市場犯了錯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次高端:次高端種子選手如果全買了,就覺得沒有風險,存在的風險是被洗出去的風險,個性化風險。\u003C\u002Fstrong\u003E次高端格局沒有高端那麼好,但是還是穩的多,包括跟白電比。我相信看10年20年,大家看得見的這一批次高端白酒還是種子選手。相反看20年,還真的不能肯定現在的白電龍頭,未來還是這個行業的老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次高端有一個風險,我們只能去思考它,因爲發達國家存在消費分級,要麼是高端,要麼是低端,高端講場景,低端講功能,穿衣服就是幾十美元,西裝是幾千美元,差距很大。\u003Cstrong\u003E次高端唯一的風險點是次高端存在的意義,這個我也沒有搞明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3)區域酒:\u003C\u002Fstrong\u003E區域酒確實需要去做個案分析,風險和收益是刀的兩面。\u003Cstrong\u003E好的區域酒一定是品牌力、產品力、渠道力均衡的,不能有短板\u003C\u002Fstrong\u003E。能力一般的區域酒,未來都會被全國名酒或者區域王者滅掉,這是從基本面角度去考慮的風險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運用的話,去年上漲主要是人性貪婪導致的估值不斷上漲,去年30多倍的五糧液、古井,並沒有像今天證實自己這麼強大,那時確實值得賣一點的。去年抄底拼的是基本面,絕大多數都跌倒了12年頭部的位置,包括茅臺,8年過去了,這些白酒公司基本面,如果你相信企業價值是比12年高了不知多少個level,這就是市場在犯巨大的錯誤,那你爲什麼不抄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七個問題:華寶基金 光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光總看的板塊和行業也很多,從一個廣義的消費角度出發,你認爲有沒有哪些行業的投資機會被忽視了,或者說,消費板塊裏面,還有沒有什麼並不是那麼擁擠的交易機會?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磊:借鑑黃總次高端風險點的角度來看怎麼做投資,我認爲全市場其他地方來看也是一樣的,\u003Cstrong\u003E如果你認爲某些方向很好,你又不確定誰能勝出,最好是自己每個都買,但不是等權重去買,而是基於你對於企業的理解和認識,科學的做組合\u003C\u002Fstrong\u003E。舉個例子,比如剛纔新希望白老師講的養殖,除非你認爲中國養殖未來沒有前途,那你不買可以。如果你看好未來養豬,但不知道誰能勝出,不知道誰的管理能力強,那最好是全市場養豬股都買,把好的公司多買一點。同樣也體現在醫藥上,PD1國產化可能是個不錯的投資機會,但競爭者不少,那麼理論上也可以把有能力參與競爭這塊業務的公司做個組合投資。\u003Cstrong\u003E其實各個行業裏都有這種機會,而是看你怎麼理解風險收益比。如果構建出的組合足夠科學,獲得收益的方向反而是確定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我自己管的有個的基金是放在全市場股票型基金組去排名的,那麼就可以從各個方向去下注,不特別偏重某個方向,希望未來不管市場漲還是跌,,不管消費繼續挺還是崩掉,股票組合都會有不錯的風險收益比。但是\u003Cstrong\u003E每個基金投資目標、預期收益和考覈期限都是不一樣的,都有針對自己組合的最優解,策略是根據自己的目標去定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八個問題:太平洋證券 黃付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我看到您出過一篇報告,對茅臺給出了1240元的目標價,對應1.56萬億的市值。你認爲如果沒有新的邏輯提升估值,不排除這是茅臺估值和市值的天花板,能否具體和我們談談你的觀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付生:我們給的目標價是未來一兩年的目標價。這主要基於兩個邏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估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016年:市場拋棄。\u003C\u002Fstrong\u003E16年6月份,當時市場對茅臺還是拋棄的狀態,雖然經歷了15年的股災,但是當時市場還是在找高彈性股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017年:下半年逐步認可。\u003C\u002Fstrong\u003E17年可以作爲茅臺經營的拐點,雖然16年茅臺價格起來了,但是收入和業績還沒起來,17年是公司經營的拐點,17年茅臺pe最高的時候35倍。這類似於13年乳製品牛市,奶價上漲帶動伊利業績大幅增長,當時伊利股價漲了1.5倍,pe最高到了38倍。大公司估值最高的時候一般出現在景氣度最高、也就是拐點的時候。這些跟調味品邏輯不太一樣,現在的海天、中炬沒有可比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018年:年初市場狂熱。\u003C\u002Fstrong\u003E18年大家都看好白酒,下半年白酒跌了。\u003Cstrong\u003E18年茅臺業績超預期\u003C\u002Fstrong\u003E,茅臺漲的也很好,其中18年6月份股價高點對應極致pe是30倍。\u003Cstrong\u003E消費品來說,拐點時候是估值最瘋的時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019年:估值修復。\u003C\u002Fstrong\u003E上半年上漲是估值修復,估值、業績的超預期邏輯,基本上沒有超預期邏輯在裏面,一般消費品背後的邏輯是產品升級、提價,要麼市場擴張,要麼淨利率提升,現在沒有新的超預期的東西促使估值提升。\u003Cstrong\u003E現在估值漲的很高,那麼我們回到17年按照拐點的邏輯,用35倍pe,20年30倍pe的估值來給目標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業績:\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們覺得未來還是可能超預期的。我們現在給的盈利預測相對保守,我們建立在明年初不提價的預期基礎之上做的預測。如果明年提價,淨利潤增速25%,那明年股價可能會到1300多元或者1400元。我們研究員可能對收入預測會相對容易,但是利潤增速是很難判斷的。\u003Cstrong\u003E研究員沒有辦法去跟蹤具體產品結構的情況,如果產品結構改變,公司淨利率還是會超預期的\u003C\u002Fstrong\u003E,所以消費品需要持續跟蹤,\u003Cstrong\u003E明年還是有超預期的可能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最後一個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朱昂:消費品行業我們發現,同時存在着變與不變。變與不變也同時意味着機會和風險。今天我們這個圓桌論壇的主題也是機會和風險。想請各位嘉賓談談,未來你認爲一個最大的機會和最大的風險分別是什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交銀基金 韓威俊:品牌矩陣的消費品集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機會:最大的機會來自於品牌矩陣的消費品集團。\u003C\u002Fstrong\u003E爲什麼找消費品集團?現在GDP或者行業增速來看,小企業或者靠單品增長的企業已經沒有出頭之日了,所有要找消費品龍頭集團。爲什麼找品牌矩陣呢?以伊利爲例,伊利並不是品牌,可能是個品類集團,安慕希是一個品牌,金典牛奶是一個品牌,蒙牛不是一個品牌,特侖蘇是一個品牌。\u003Cstrong\u003E未來一個品牌代表整一個品類,品牌矩陣之後,公司抗風險能力或者說增長能力會非常強。品牌矩陣化之後,ROE提升的空間是很大。\u003C\u002Fstrong\u003E因爲單靠一個品牌或者品牌,週轉率大幅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不同品牌疊加之後,ROE提升的空間是很大的。未來公司可能儘管淨利率不提升,但是週轉率會提升,ROE會上升,估值也會提升。\u003Cstrong\u003E未來週轉率和現金週轉是未來消費品行業需要特別關注的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風險點:\u003C\u002Fstrong\u003E2015到現在我比較困惑的東西,\u003Cstrong\u003E15年以來大家用的專家庫比較多\u003C\u002Fstrong\u003E,專家的數據對我們投資造成很大困擾,大家跟蹤消費品越來越碎片化,\u003Cstrong\u003E高頻數據跟蹤只是對行業研究和公司研究大邏輯的輔佐,不能作爲投資決策的關鍵因素。\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看好茅臺的長週期,如果這個月發貨量不好,是否要賣掉,如果發貨量好,那我們是否要買回來,這也是造成消費品公司波動率特別大的因素之一。大家\u003Cstrong\u003E還是要基於行業研究、公司研究,把大趨勢想清楚,比如趨勢向好,這個月數據不好,反而是買入機會,我們需要去排除一些擾動因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海富通基金 黃峯:格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的投資體系裏不喜歡這個問題,它跟貪婪和恐懼是緊密掛鉤的,你主動尋找機會和風險,就跟貪婪和恐懼掛上了鉤。比如你原來耗在茅臺上,考慮之後就容易踏空。\u003Cstrong\u003E成長股在於怎麼下車,穩健類資產是怎麼不下車\u003C\u002Fstrong\u003E。在我的投資框架裏不會太多去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機會和風險的話,產業研究來講,還是跟格局緊密掛鉤。\u003C\u002Fstrong\u003E中國過去三四十年特點是風雨突變,現在新的特點是格局固化。現在很難有大的機會,消費品格局定下來之後很難讓你翻身,除非創新,如果在消費品裏面找創新,爲什麼不去找科技股。大部分格局走出來的就走出來的,沒有走出來的,很難走出來的,比如汽車100年龍頭還沒有走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具體行業來看,商業\u003C\u002Fstrong\u003E是風險和收益是最大的,首富經常換,馬雲剛做首富不久,很難被顛覆;\u003Cstrong\u003E品牌服裝\u003C\u002Fstrong\u003E浪潮像風一樣,變化比較多,但確實不是個好行業;\u003Cstrong\u003E啤酒\u003C\u002Fstrong\u003E格局穩定,某中低端啤酒之王,是可以關注的,高端是洋酒的天下,因爲啤酒紅酒是舶來品,高端不在中國,13年百威首次實現盈利,基本代表一個時代的到來,百威現在也很少在做高端;\u003Cstrong\u003E汽車\u003C\u002Fstrong\u003E面臨顛覆的風險,就是電動車;我認爲最值得看的是\u003Cstrong\u003E家居\u003C\u002Fstrong\u003E,有一個風險,傢俱是非常大的行業,國外產生巨無霸宜家,國內原來是面子花錢最多,未來國內品質花錢會越來越多,因爲格局不清和格局走出來的行業風險是一樣的,不能說外國能走出來國內就一定能走出來,我們未來可以再看一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華寶基金 光磊:長期邏輯再思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投資機會和風險是事物的兩面,本質可能是同一個東西。我們投資都是有時間約束的,比如說黃所說茅臺的目標價和目標市值是未來一到兩年,目標價值是隨時間來變的。\u003Cstrong\u003E拋開時間去談投資都是空談\u003C\u002Fstrong\u003E,本身貨幣也是有時間價值。投資消費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時間長一些,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必須多思考一些長期的邏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最擔心的是人口結構的變化,這可以是機會也是風險。我們對短期變化賦予了太高的權重,而對於長期的、持續的變化給與的權重可能反而不夠高\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從計劃生育到鼓勵生育,我們過去10-20年看到了出生率降低、離婚率上升,單身人口比例上升,再疊加移動互聯網,有休閒時間的單身人都在網上社交購物遊戲,不會花時間認真做飯喫飯。所以我們看到休閒食品裏面能替代部分正餐的膨化食品、滷製品增速非常快,類似這種變化也會帶來各行業產業格局的變化。又比如未來我們二胎政策是否有效;我們之前總是假設1億農民會進城,但城鎮化率是否真的符合預期;我們假設低端消費的品牌化還沒有完成,實際是否這樣;這都是我們長期需要警惕的。\u003Cstrong\u003E我們看到了太多基於短期邏輯的投資,是開發新品還是收縮戰線,是招商還是關店,是壓貨還是去庫存,是提價還是降價促銷等。這些事情很重要,可以決定行業和企業1-2年的走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但長週期的東西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消費投資長期的走勢。\u003C\u002Fstrong\u003E我們最大的風險點和機遇來自,我們未來的生活是更像美國還是像日本,我們人口結構到底是老齡化還是有其他機會的,這是需要我們持續去研究跟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太平洋證券 黃付生:三五年品牌集中,長期品牌矩陣集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1)機會:食品飲料幾個子行業機會基本都是行業第一或者第二。\u003C\u002Fstrong\u003E印象中食品飲料企業差公司變好的沒有,從小做大的有,但是小的時候也是小行業的龍頭,比如中炬高新、恆順醋業。食品飲料其實很容易投資,差公司一看就是差公司,好公司基本沒什麼風險,也不會有什麼雷。具體來說,\u003Cstrong\u003E調味品,\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恆順醋業是食醋龍頭,雖然漲的比較慢,但是不會賠錢;\u003Cstrong\u003E乳製品,\u003C\u002Fstrong\u003E光明和三元越做越差,蒙牛伊利越來越好;\u003Cstrong\u003E白酒\u003C\u002Fstrong\u003E也是這樣的;\u003Cstrong\u003E啤酒\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買一個就是雪花,如果買兩個就是百威,現在邏輯跟七八年前是一樣的,這個行業是飽和的,但是行業很難賺錢;\u003Cstrong\u003E休閒\u003C\u002Fstrong\u003E食品,行業空間大,只是現在大家還不知道好公司是誰,未來可能會有大公司出現,但是還沒有顯現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未來3-5年,品牌集中邏輯現有大公司好公司還是可以實現穩健增長的。\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公司收入至少能翻一番,利潤漲一兩倍;\u003Cstrong\u003E三五年之後,可能會到另外一個階段,就是韓總說的品牌矩陣。\u003C\u002Fstrong\u003E那時自己品類觸及天花板,到時候可能會走國外消費龍頭的路線,如雀巢,要麼併購,要麼推新品。\u003Cstrong\u003E但是中國小公司推新品是很難的,大公司推新品才能成功\u003C\u002Fstrong\u003E,比如乳製品裏的伊利,白酒裏的茅臺、洋河未來可能是綜合性企業。現在可以買前三的公司,將來只能買行業第一的公司。消費品是最好的行業,是可以喫一輩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風險:\u003C\u002Fstrong\u003E就像光總說的,如果沒人了什麼消費都沒了,\u003Cstrong\u003E消費品終極風險是人口老齡化\u003C\u002Fstrong\u003E,雖然日本人口老齡化,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消費品公司。但是如果人口結構變化,所有消費品都會受到衝擊,那麼到2025年,有些公司會越來越好,有些就會越來越沒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風險提示: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0049351128847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