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4a9a515299344d49157f53bde27f3d9\"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借阅读的力量,许生命以庄严,奔向自己的诗和远方\"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年级的孩子年级尚小,但他们一样有思考,也一样有思想,就像吴非老师说的那样,有些东西,如果在特定的时间里,孩子们没有学到,他们此生可能都没有时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2559e2a7408456687eb7aaa237e236f\"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617\" alt=\"借阅读的力量,许生命以庄严,奔向自己的诗和远方\"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前在网络里读过李镇西老师关于岳父万鲁君老师的文章,心下已颇有感触。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阅读有力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李镇西老师的这句话引发了我的共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民国,是一个我无数次仰望却无法走近的年代,我仰望那个时代里那些博学而自由的灵魂:文学大师胡适、鲁迅、沈从文、钱仲书、杨绛、冰心……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建筑家茅以升、梁思成、林徽因……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梅贻琦……他们以我难以企及的渊博树立了最光辉的形象,也同样以我辈难以抵达的思想高度站成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一个是春秋战国,一个是中华民国。如果说诸子百家影响了后世的思想,那么民国大师则带来了思想、学术、科学、教育等社会各方面的深层革命,从那个时代起,他们用渊博的知识向后世传递着人文之光,延续着精神之火,最终帮助社会确立了举止文明、精神自由的现代公民意识。循着他们的光,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阅读。\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2559e2a7408456687eb7aaa237e236f\"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617\" alt=\"借阅读的力量,许生命以庄严,奔向自己的诗和远方\"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前在网络里读过李镇西老师关于岳父万鲁君老师的文章,心下已颇有感触;今天通过他深情的讲述,我再次从万鲁君老师身上领悟到了读书在一代民国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芒。阅读造就了万鲁君老师最健全的精神、最饱满的灵魂和最旷达的胸襟,这也是民国时代走过来的读书人身上的烙印,一生博学多才、与人为善、童心永葆,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形象。反观现在,知识分子应有的那份从容与旷达呢?读书人应有的那份率真与儒雅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得不说,我和大多数现代人一样,书读得有些浅薄和浮躁,太多的时候,我们读书的目标太过于明确,明确到了唯利是求,反而忽略了书籍对心灵的浇灌和启迪。当抛开了功利和虚名,潜心钻进一本书,其实我们总能找到一切触动心灵的东西,有的时候只是灵光一闪,有的时候是慧心一笑,也有的时候是认知上的共鸣。但恰恰就是这灵光一闪、慧心一笑和认知上的共鸣,会拨动了情感里最温柔的部分。因为我们是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是启迪心灵的事业,如果自己的内心一片烟雨蒙蒙,又怎能在学生的生命里洒播阳光呢?在我很小的时候,老师曾经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花费最少的钱买来一样可以装满最大空间的东西?我冥思苦想始终无果。在一个断电的夜晚,在点亮蜡烛的那一刻,我找到了答案:作为商品,答案应该是蜡烛,然而装满空间的却不是蜡烛,而是蜡烛被点燃后释放出来的光芒。在从事了教育工作之后,我又豁然开悟:阅读对于人生,正如光明对于黑暗,阅读的力量正是光明的力量,它能给我们以指引,给我们以光亮,它能让我们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世界,站在世界的视角看社会,透过社会的深刻看教育,透过教育的本质看教学。\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83483d1699c446f8432c3d3f376f69d\"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借阅读的力量,许生命以庄严,奔向自己的诗和远方\"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许生命以庄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教师博览》是一个可以博取众家之长的平台,它以自身难以隐藏的光芒在照亮了一群渴望光明的人的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光明的传播者。在读书论坛的会场,我循光而来,在李西闽老师的信仰之光里驻足倾听、凝神思考。作为“5·12汶川地震”的幸存者,李西闽老师是有信仰的,坚持是他带给我们的信仰。作为一名作家,在经历了人生最黑暗、最可怕的76个小时之后,他选择了用文字来讴歌信仰,用文字来救赎灵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12”是国人心底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痛,在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次提及那些逝去的人们,我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他们总能令我想起自己逝去的亲人,痛彻心扉。我懦弱、逃避,却无计可施,甚至有看破红尘、生无可恋之感。正如李西闽老师所言:“有时候不是多勇敢,而是需要坚持,是克服恐惧的坚持。”是的,我缺乏直面死亡的勇气,在我,生命不是庄严,而是无可逆转的死亡,直到有一本书实现了对我的救赎——周大新的《安魂》。作者强忍丧子之痛,坦诚而揪心地再现了与患病儿子的生离死别,以常人难以自控的理智,在书的后半部分对死亡之后的最后归宿展开想象,实现了对死者的安慰和对生者的宽慰,也在沉郁的文字中间给读者一丝面对死亡的旷达,而这份旷达其实就是李西闽老师演说中的坚持,这是对生命的执着,也是对希望的坚守。\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92979ae6bae42fd893fa12934df2fd2\"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借阅读的力量,许生命以庄严,奔向自己的诗和远方\"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小事。李西闽老师劫后重生的经历再次激励了我对坚持的信仰,生命是庄严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包容,包容生命里的苦难,学会接纳,接纳生命里的每一次磨折。因为生命是庄严的,我们才要珍视每一次与其他生命的对话,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学生,甚至身边每一个陌生人。听着李西闽老师的述说,我的眼前一直闪现着一个年轻的背影,一个一直都在帮助别人的背影——吴丽莎,我也在回味着李老师的那句话:“……我还在想,丽莎到底去了哪里?只有一个答案,她去了天堂。只有天堂才配安放她的灵魂。”李西闽老师和周大新老师的文章里都有一个安放灵魂的天堂,这也是我们的灵魂不久就要奔赴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经历到文学,再从文学回到生活,总会有一些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让我们无法漠视生命的存在。坚持,尊重和敬畏将许生命以最凝重的庄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f6f1114486143e297bf9d2b6fb39b5d\"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617\" alt=\"借阅读的力量,许生命以庄严,奔向自己的诗和远方\"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诗和远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夏昆,一个看到了就无法忘记的名字,一个把教学谱成了诗、把生活熏染成了艺术的人物。他是2016年第一届中国诗词大会的擂主,是把诗词讲成故事、渲染成画、谱写成乐、行走成远方的一位教育者,也是将诗词鉴赏、电影欣赏与音乐鉴赏搬进了课堂的一位语文教师。走进夏昆,才惊觉:原来,课堂可以经营成艺术的殿堂,原来,理想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诗和远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如每个地方都会有其独特的地理特色和历史传承一样,其实每个人也都有独特的经历和思想,当然每一位独特的教师也都应该和可能开创出自己独特的课堂。最近一年的低年级教学,我有机会走近一群七八岁的孩童,我惊讶地发现,他们有着我不能也不敢想象的童年:白天上学,放学之后直接去了课外辅导班,他们没有观察过日落也没有数过夜空的星星,周末不是课外辅导就是特长培训,他们能考过国画钢琴的十级,却调不出最灵动的色彩也弹不出百灵的欢快;他们可以跟我谈艺术谈科学却对自然一无所知,这难怪他们的眼里总是缺少惊喜和光彩,孩子是应该属于自然的,那些草丛里散落的野花应该是他们的笑脸,那些天空上闪烁的星星应该是他们的眼睛,我想给他们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与自然相识的机会。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放下课本,推开了教室的门,我们来到了户外,去感受太阳的照拂,春风的和煦,去认识那些野花野草,去观察那些蚂蚁蜗牛,去吹散蒲公英的种子……属于我们的时间并不多,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孩子,没有人跟我喊“老师,有人拿我的笔了!”“老师,他踩了我的脚!”他们会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也会让蜗牛在手心里爬过留下一串黏液,没有人计较谁踩了谁的脚,也没有人在意谁弄脏了谁的衣服,他们会把看到的植物、动物编成故事,画成绘本,也会把草籽带回家播种。有风的日子里,我们也会飞纸飞机,摇风车,放风筝。听!他们在咿呀地背着唐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他们也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纸鸢。\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4a9a515299344d49157f53bde27f3d9\"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借阅读的力量,许生命以庄严,奔向自己的诗和远方\"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年级的孩子年级尚小,但他们一样有思考,也一样有思想,就像吴非老师说的那样,有些东西,如果在特定的时间里,孩子们没有学到,他们此生可能都没有时间了。因为我是师者,我就必须为孩子们提供这种学到的可能,夏昆老师是我的榜样,虽然我没有把自己的课堂经营成诗,也没有赋予孩子们艺术的熏陶,但是,让他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我的大胆尝试,因为,每一个对教育充满热爱也深具情怀的教育者,其实在心底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3316626808883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