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深入開展兩化融合,智能製造工程穩步推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骨幹船舶企業克服全球新船訂單大幅萎縮、新船價格低迷、造船成本持續上漲帶來的困難,不斷加強生產管理,努力提高造船效率,持續推進船舶工業智能化發展,船舶建造質量、效率和效益不斷提升。\u003Cstrong\u003E我國造船完工量保持增長,承接新船訂單和手持船舶訂單同比下降\u003C\u002Fstrong\u003E。

"\u003Cdiv\u003E\u003Ch1\u003E2019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復甦勢頭放緩,國際航運市場小幅回升,受國際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影響,全球新船需求大幅下降。\u003Cstrong\u003E我國造船完工量保持增長,承接新船訂單和手持船舶訂單同比下降\u003C\u002Fstrong\u003E。“融資難”“接單難”等沒有緩解,船舶工業平穩健康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全國三大造船指標一升兩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196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 4.2%。承接新船訂單120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6.9%。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817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0.3%,比2018年年底下降5%。出口船舶分別佔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2.9%、91.5%和90.8%。\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f213ad36e4c4ff49880d3a8bd338364\"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34\" alt=\"上半年的中國船舶工業,存在這些bug\"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ec7d333ad5a461097b03c1833438907\"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34\" alt=\"上半年的中國船舶工業,存在這些bug\"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85e64cedeef4e52ab4516caa2b1e52e\"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68\" alt=\"上半年的中國船舶工業,存在這些bug\"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船舶工業主要經濟指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5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027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88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船舶製造企業1047億元,同比增長3.9%;船舶配套企業213億元,同比增長9.2%;船舶修理企業71億元,同比增長8.8%;船舶拆除企業50.7億元,同比增長52.7%;海洋工程專用設備製造企業181億元,同比增長2.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受去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影響,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0.4億元,同比增長241%。其中,船舶製造企業32.4億元,同比增長248%;船舶配套企業7.6億元,同比增長25.1%;船舶修理企業2.8億元,同比增長550%;船舶拆除企業2.9億元,同比增長203%;海洋工程專用設備製造企業7億元,同比增長14.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經濟運行中的特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高質量發展初現成效,船舶產品結構持續優化\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我國骨幹船舶企業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的主線,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船舶產品結構持續優化。三大主流船型邁入“智能船舶1.0”新時代,全球首艘40萬噸智能超大型礦砂船(VLOC)、30萬噸智能超大型油船(VLCC)、13800TEU智能集裝箱船順利交付。高端船型研發建造取得新突破,8.5萬立方米大型乙烷運輸船(VLEC)、4.9萬噸雙相不鏽鋼化學品船、6.4萬噸大型木屑船交付船東,國產極地探險郵輪、亞馬爾項目17.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船完成試航,7500車位LNG動力汽車滾裝船、南極磷蝦船、非官方醫院船、全球首制通用型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順利出塢。特種船舶建造取得新成果,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考破冰船、新型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船、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交付使用。我國首艘萬噸級海事巡邏船、大型浮式LNG存儲及再氣化裝置(LNG-FSRU)開工建造,國產大型豪華郵輪建造項目積極推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深入開展兩化融合,智能製造工程穩步推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骨幹船舶企業克服全球新船訂單大幅萎縮、新船價格低迷、造船成本持續上漲帶來的困難,不斷加強生產管理,努力提高造船效率,持續推進船舶工業智能化發展,船舶建造質量、效率和效益不斷提升。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通過三維體驗平臺數字化交付了全球首艘無紙化建造船舶,造船效率提高30%,差錯率降低60%,船臺搭載週期縮短2個月。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研發製造的船舶智能製造流水線實現了國產化“零”的突破,可有效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源消耗30%,降低人工作業比例40%,提高生產效率50%。我國首條船舶智能無人生產線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投入運行,產線產能提高15%。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通過對生產線進行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相應的工序生產效率提高了40%~400%,產品建造週期縮短15%~20%,保障了企業效益持續穩定增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央企集團穩定發展,戰略性重組有序開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國際新船市場需求大幅縮減,主要造船國家新船訂單同比大幅下降。面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挑戰和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的不利局面,我國主要造船集團頂住壓力繼續發揮好中央企業“穩定器”“壓艙石”作用。統計數據顯示,1~6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四大央企集團三大造船指標分別佔全國總量的58.9%、56.4%和62.2%。當前,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的矛盾仍然存在,在市場倒逼機制和政策引導的共同作用下,央企集團戰略性整合穩步推進。招商局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託管長航集團金陵船廠、江東船廠,併購整合中航船舶所屬中航威海船廠。中船集團與中船重工集團正籌劃戰略性重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四)海工市場有所改善,船企多措並舉去“庫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震盪上行,基本維持在60美元\u002F桶以上,海洋工程裝備運營市場基本面有所改善,我國骨幹海工裝備企業緊盯市場變化,通過創新融資和交易模式,採取“出租、轉讓、出售、聯合營銷”多措並舉的形式推進閒置海洋工程裝備“去庫存”工作,化解在手訂單風險,取得了明顯成效。中船集團交付1座自升式鑽井平臺、轉賣1座風電安裝平臺;中船重工集團通過融資租賃方式交付2型3座自升式作業平臺;招商工業轉售2座自升式鑽井平臺、出租2座自升式鑽井平臺;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交付1艘半潛式生活平臺,出租1艘鑽井平臺,轉賣5艘海洋工程輔助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五)環保需求爆發式增長,修船企業效益明顯好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國際海事組織(IMO)出臺的“壓載水管理公約”和“硫排放限令”,使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和船舶脫硫裝置改裝需求爆發式增長,修船單船產值同比大幅增長,骨幹修船企業船塢利用率超過95%。骨幹修船企業充分利用市場回升的契機,不斷提高高端改裝和修理能力,完成了國內首批次13萬立方米大型LNG船修理工程、世界首例超大型集裝箱船加長加高及脫硫裝置安裝一體化改裝工程、國內首個豪華郵輪全船翻修總包工程、全球首個萬箱級以上集裝箱船LNG動力系統改裝項目。舟山萬邦永躍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超高壓水作業設備已全面取代傳統噴砂作業設備,應用船舶累計超過300艘,引領中國修船業迎來綠色修船新時代。統計數據顯示,1~5月,我國規模以上船舶修理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1.2億元,同比增長8.8%;實現利潤2.8億元,同比增長55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經濟運行中的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新船需求大幅下降,船企連續生產面臨嚴峻挑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受國際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主要船東對經濟增長信心不足,訂造新船持觀望態度。全球新船訂單結束了連續2年的增長出現下降趨勢,下降幅度遠超預期,除豪華郵輪外,各主要船型訂單均大幅減少。我國新接訂單按載重噸計僅爲1206萬載重噸,創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新低。受此影響,我國船企手持訂單持續下降,大部分船企生產任務安排只能維持到2020年,2021年船臺(塢)空置率明顯上升,部分船企開工嚴重不足,企業連續生產面臨嚴峻挑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骨幹船企高技術船舶研發能力亟待提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國際船舶市場需求呈現新的特點,三大主流船型市場份額下降,LNG船和客船(含豪華郵輪)需求不斷增多。統計數據顯示,1~6月,全球新接訂單結構按修正總噸計呈現新的格局,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LNG船和客船(含豪華郵輪)佔比分別爲23.2%、17.9%、10.3%、20.4%和16.4%。歐洲牢牢佔據客船(豪華郵輪)市場,韓國在LNG船和大型集裝箱船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我國船舶企業除在散貨船和支線集裝箱船市場上保持一定優勢外,在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領域接單較少。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手持訂單修載比(修正總噸\u002F載重噸)僅爲0.33,低於韓國的0.39,而同期歐洲船廠修載比爲3.8。骨幹船舶企業高技術船舶研發能力薄弱、更新速度緩慢、研發產品不適應市場快速變化等問題亟待解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船企高端人才流失和勞動力短缺越發明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半年,骨幹船企反映行業“招工難”“用工貴”已經成爲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船企高端人才向其他行業流失和勞動力短缺跡象越發明顯。一方面,此輪國際船舶市場調整週期過長,行業效益持續低迷,對高端人才吸引力減弱,專業人才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研發設計人員和科技領軍人員匱乏;另一方面,船企大多處於沿海沿江的地區,勞動強度大且所屬地區生活成本較高,願意從事造船業務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一線工人整體年齡結構趨於老化,從事造船業務的工人由於缺乏系統性的專業技術培訓,綜合素質難以滿足船企用工需求,勞動力短缺,特別是經過專業培訓的技術工人嚴重不足已經成爲阻礙船舶工業發展的瓶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市場預測\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受國際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延續疲弱態勢,船東訂造新船越發謹慎。散貨船、油船和大型集裝箱船新增需求仍然低迷,但豪華郵輪、LNG船和支線集裝箱船新船需求有望繼續保持活躍。預測2019年全球新船成交量爲5000萬~6000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在9000萬載重噸左右;年底手持訂單量有望保持在1.8億載重噸水平。預計2019年,我國造船完工量約3600萬載重噸,新接訂單量與上年基本持平,年底手持訂單量將維持在8000萬載重噸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政策建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高附加值船型研發製造競爭力應持續提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前,國際新船需求持續處於較低水平,新船結構逐步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轉移。我國新接訂單仍以三大主流船型,特別是散貨船爲主,在LNG船及高端海工裝備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領域與主要競爭對手還有一定差距。骨幹船舶企業應持續加大“雙高”船型的研發力度,發力智能製造,做好船型技術儲備,密切聯繫船東,加強市場開拓,打破“雙高”船型的競爭瓶頸,培育市場競爭新優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統籌佈局LNG運輸裝備建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前,環保問題受到國際和國內的高度關注,“污染防治”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隨着我國對清潔能源需求的穩定增長,LNG運輸船、LNG加註船、LNG接收站等LNG產業鏈具有較快發展的機遇。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結合國家能源戰略實施需求,一方面,統籌協調天然氣氣源項目談判,加快自有天然氣船隊和船舶裝備建設,支持有能力的船企開展LNG船建造和技術研發。另一方面,加緊研究制定內河航運船舶相關規範標準,加快內河LNG加註站建設,促進內河航運LNG船更新換代,拉動國內市場需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船舶企業應高度重視勞動力短缺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前,勞動用工問題已經嚴重影響行業健康發展,骨幹企業應給予高度重視。一方面,船企應加強外包工隊伍管理,通過適量增加本工數量、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作環境、完善工人技能培訓體系等方式培育出一支穩定、高效的勞務工隊伍。另一方面,船企還要持續不斷地提高生產效率,特別是針對生產和設計的薄弱環節進行改善提升,通過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對沖勞動力不足帶來的不利影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船協)\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69169750000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