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作者 | 高飛 周雅 編輯 | 周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來源 | 賽博故事(cybergushi)\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808381c1424491e80eeefd0f19b01aa\"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28\" alt=\"AI開闢“轉型新賽道”:雲計算版圖進入重繪時刻\"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連線》雜誌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麼》一書中用了一個新詞“Technium”來描述技術,而非常見的“Technology”。凱利這樣解釋爲什麼要造詞,要理解技術,必須把它(Technium)理解爲一種不斷進化的生命,而非一成不變的事物,這是“Technology”沒能描述的。對技術生命而言,可能如詩人雪萊所講, “除了變,一切都不會太長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技術產業確實也在響應着進化脈搏在前行。在通信產業,中國公司在1G還沒有啥存在感,3G就有了十足參與感,到了5G已經是“敢做別人之所不敢”。滄海桑田,局勢扭轉,時間跨度僅僅過了一兩個“年代”。這個時間段,甚至尚不足以讓一個新晉明星,穩定的坐上微博超話榜的頭把交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起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的變化則更加激進。通信技術要沿着通信這個核心命題升級。既需要在一個國際標準上形成共識,又要考慮和原來標準兼容,要一鳴驚人很難,打破既有格局當然更難一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信息技術不同,產業的發展更具跳躍性。大家尊重的是市場規則,玩家跑着跑着,如果發現這條賽道不適用了或者被別人控制了,很快就有人就會想着開一條更快、更近的新賽道。市場格局也就更有動態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華爲的角度看,雲計算產業就有變身“新賽道”的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新賽道的推動力:傳統企業x人工智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命起源,要有第一推動力。雲計算升級新賽道,也需要新的能量來源,它卻來自兩種傳統力量的結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種傳統力量,是人工智能。第二種傳統力量,是傳統企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正處於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浪潮,但是它卻是個舊概念,從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人工智能”四個字創始開始,到今天已有60餘年。但是這個舊概念,卻在算力提升和數據爆炸的共同推動下,攀上技術發展的第三次高峯。不過技術浪潮雖然再次登頂,但應用落地卻挑戰重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絕大多數非技術基因出身的企業而言,昂貴的算力和高門檻的開發,制約了人工智能從圍棋期盤走向生產車間。華爲雲中國區副總裁胡維琦認爲,人工智能正在賦予雲計算產業新的使命,而華爲用能力通過雲讓人工智能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單純從雲的視角看,它只是解決了資源集約和效率提升的問題,本質上並沒有對生產力帶來很大的變化”,胡維琦對至頂網表示,“雲充當的更多是輔助系統,但是一旦將雲與人工智能結合起來,生產力也發生了改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華爲雲有兩個案例來說明雲+AI對傳統行業的價值。其中一家是傳統焦化企業,焦化企業的工作是將煤煉成焦,工作流程原來更多依靠老師傅的經驗,比如添加劑什麼比例,溫度怎麼設定,煤怎麼匹配,最終能產多少焦。而在華爲雲的平臺,實現了通過人工智能來自動調配,每噸煤可以省大概20塊錢,也就是等額的純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鑑於中國製造業常年的個位數百分點的利潤率,“如果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焦煤電化企業,能帶來多少利潤利率的改善?”,對於做了很多年IT工作的胡維琦來說,以前賣方案,更多隻是單純提供了某項技術,但是現在卻在爲客戶直接創造經濟價值,“這種感覺很棒!”,她感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一個例子來自醫療行業,“中國一共只1萬名有資質的檢驗醫生,但是其實13億中國人大概需要10萬名醫生才能保障整個醫療體系的更好運轉。因此很多醫生現在都處於超負荷狀態,也間接帶來了誤檢率、誤報率。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就可以輔助醫生,降低勞動強度,提升醫療質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像這樣的案例還有許多,或許正因爲華爲雲對於互聯網、點播直播、視頻監控、基因、汽車製造等產業的賦能,造就了一張亮眼的最新成績單:2019年6月,華爲對外運營的雲服務及軟件單月收入同比2018年6月增長5.5倍,華爲雲規模客戶數增長了33倍;截止2016年6月底,華爲雲已在全球總計23個地理區域開放44個可用區,以提供雲服務。伴隨着這些數字的展示,華爲公司副總裁、華爲雲業務總裁鄭葉來同時稱:“越來越多的中國客戶選擇華爲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推動力背後的推動力:IC投資x ICT融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旗幟指向人工智能,業務聚焦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並非是華爲一家公司會做出的戰略,華爲雲的優勢在哪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胡維琦認爲,一方面是要回歸到技術本身,另外一方面,是華爲的恰當站位。技術普及,很多時候,要歸因到經濟性問題,而經濟性問題則要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這也是摩爾定律這麼多年可以統治芯片產業的原因所在,每18個月的計算能力翻倍讓每一個書桌上都有一部計算機最終成爲可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華爲的底氣就首先來自於對底層芯片,也就是對集成電路IC的長期投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計算Iaas服務,再到 PaaS、人工智能應用等,背後都離不開底層芯片的支持,而華爲在底層芯片的投資是非常巨大的”,“包括存儲芯片、網絡芯片、計算機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在內的十幾種芯片類型,其中不少華爲在5、6年前就開始投入了”,這是華爲雲在相同的場景下,性能能夠比別人高的原因”,這也是“用得起”的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這方面看,7月23日,華爲發佈的鯤鵬雲服務,就是IC投資的集中價值體現,鯤鵬雲是基於ARM架構芯片的高併發雲平臺,據華爲雲CTO張宇昕所說,其處理性相對於傳統通用計算可以提升10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華爲還提供了一層ModelArts人工智能開發平臺,爲不太懂人工智能技術的小白用戶提供了成型的開發框架、底層的基礎算法,幫助用戶去跨越技術鴻溝”,華爲計劃把框架做成全行業開發者的共享平臺,基於用戶自身場景、用自己的數據,和華爲的技術架構去開發AI應用,最終又將應用回饋平臺,共享給更多人,這個策略解決的則是用的好的問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用的放心”則是業務邊界問題,胡維琦認爲華爲雲的業務中立性是一個獨特的競爭優勢。“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數據資產對業務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客戶他上雲最大的擔心是數據是不是會被別人獲取利用”,“華爲在數據合規性有領先優勢”,畢竟,“華爲整個公司的安全體系是比較國際化的,在國外、國內通過了很多嚴苛的認證”,而不碰用戶數據也早已經成了華爲雲的口號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強調對傳統企業的價值不代表對互聯網客戶的忽視,對雲的經濟性,互聯網客戶幾乎更加敏感,這同樣屬於“用的起”的邏輯,只是更多體現在計算資源本身,而非上層應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萬物互聯,則是另外一個雲的機遇。隨着工信部5G牌照的發放,2019也即成爲中國5G發展元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華爲創始人任正非前不久對5G做出這樣的評價,5G不是4G的簡單放大,它將改變4G的信息傳輸結構,5G不僅能完成傳統2G、3G、4G的B2C業務,還能完成B2B業務,後面的“B”指的是火車、汽車、飛機、工業4.0自動生產等業務工業、行業場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華爲的邏輯出發,當更多的設備通過5G聯網,也就更需要懂網絡的雲來支撐“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也許正因如此,華爲雲將雲、AI和5G三個詞進行了組合。華爲公司副總裁、華爲雲業務總裁鄭葉來不久前也預測,到2025年,所有企業都會上雲,97%的大企業都會使用AI,77%的雲上應用都會用到AI。對華爲來說,基於華爲鯤鵬和昇騰系列芯片,華爲雲能爲“雲+AI+5G”提供更具性價比、多元化的算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4年,前哈佛商業評論主編尼古拉斯·卡爾出版了《IT不再重要》,書中得出兩個驚人的結論。一個結論是計算資源將更多來自於互聯網,第二個是既然計算資源將如此易得,所以IT也將不再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在這個故事中,尼古拉斯·卡爾或許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他預言的雲計算正如暴風驟雨席捲了整個IT產業,改變了計算世界的格局。但是因爲數據的能量,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IT並沒有不再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因如此,胡維琦的看法是,後者的力量(雲+AI+5G),足以改變前者(雲)的格局,故事更多進行到中場休整,遠未到播放片尾曲。\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2152101791386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