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K2ZlE4bh1t9\" img_width=\"853\" img_height=\"569\" alt=\"指基衝破八千億 半年飆漲32% 公募趁勢佈局 Smart Beta基金成新寵\"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見習記者 梁銀妍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鋒 北京報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緊鑼密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9日,景順長城中證滬港深紅利成長低波動指數基金正式發行;此前三天,7月26日,東方紅中證競爭力指數基金結束募集,據媒體報道,兩週時間內該基金募集超過40億元,或爲目前A股市場首發最大的Smart Beta基金;半個月前,華夏基金推出“創藍籌”和“創成長”兩隻創業板Smart Beta指數ETF。\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難看出,各大基金公司紛紛佈局Smart Beta產品,以期在該賽道佔有一席之地。根據券商中國報道,截至2019年6月17日,國內共發行66只Smart Beta產品,累計規模達到327億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Smart beta基金到底有何優勢?爲何引發基金公司扎堆佈局?簡單講,Smart Beta基金是一類將主動定量投資與被動指數投資相結合的產品,和傳統指數基金相比,在編制方案上有所改動,旨在獲得超額收益或是降低風險。隨着指數型基金產品的大行其道,Smart Beta產品成爲基金公司必爭之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全球規模5年年化增長率29% 國內一波三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幾年,全球市場的Smart Beta產品均處於較快發展階段。華泰證券在報告中提到,根據 Morningstar 數據統計,全球 Smart Beta的資金管理規模由 2012 年的 2800 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9990 億美元,五年年化增長率爲 29%。同時根據 FTSE Russell 的報告,2018 年投資者選擇Smart Beta產品的比例達到 48%,是2014年的1.5倍。不難看出,國際市場對於Smart Beta的認可度越多越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國內Smart Beta 產品的發展,卻並非一帆風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關資料顯示,2006年11月17日,國內首隻Smart Beta基金華泰柏瑞紅利ETF正式成立,之後發展比較緩慢。2009年起,Smart Beta產品規模和數量出現一定的增長,截至2012年年中,產品數量達到29只,規模達到264.43億元。但其後五年,Smart Beta產品發展幾乎出現停滯,新產品寥寥無幾。截至2017年7月,產品數量不到45只,規模僅剩不足100億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以來,隨着指數基金的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注意到Smart Beta產品。Smart Beta產品再次迎來發展小高峯。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發行smart beta產品11只,僅2019年上半年,已發行10只Smart Beta產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國內的Smart Beta產品策略涵蓋紅利、價值、基本面、低波動等選股策略,產品規模分佈雛形已現,但無論是策略的多樣性還是規模佔比都與海外存在較大差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指基規模半年飆漲32% Smart Beta成特色化佈局新方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比傳統以市值加權的被動投資,Smart Beta具有風格鮮明、透明化、費率低等特點,由於Smart Beta產品聚焦某一策略進行選股,從投資規模上很難超越寬基產品,但在一般情況下,也能滿足幾億甚至幾十億的產品需求。因此,市場一直在不斷探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證指數研發部副總監趙永剛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2018年上半年,國內市場指數型產品(含QDII)只有5157億元,但到2019年6月底,在過去的十二個月裏,指數型產品規模增加近一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指數型基金規模爲8099.16億元,較2018年末增加1961.9億元,增幅爲3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指數型產品的快速增長激發了市場機構產品佈局的熱情。”趙永剛指出,從國際經驗來看,寬基類產品相對規模較大,但目前滬深300,中證500,上證50,上證180等核心指數產品較多,競爭較爲激烈。因此,以SmartBeta爲代表的產品,成爲部分公司特色化佈局的重要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某種程度上,作爲一款網紅產品,Smart Beta的“品牌感”相當強烈,在寬基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如何尋找新賽道,開疆擴土,成爲衆多基金公司的探索要點。儘管國內Smart Beta產品出現已有十幾年之久,但其從發行規模和產品數量來講,尚屬“起步”階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金公司“老十家”中,嘉實基金於2019年年初發行中證銳聯基本面45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和滬深300紅利低波動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並於2019年6月發佈 “Super ETF 超聰明的指數投資”品牌,並倡導發起成立“中國Smart Beta 50人論壇”,足以看出其對Smart Beta產品重視。嘉實基金董事長趙學軍曾在公開場合提到,中國是一個弱有效或非有效的市場,有效前沿不再是以市值做權重的指數,在這樣的市場中,需要不斷思考組合的優化配置以及財富管理當中的優化配置是以什麼作爲“基點”纔是正確的。他認爲,Smart Beta是比以市值做權重的ETF更好的底層配置的工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華夏基金今年新成立5只Smart Beta產品,包括華夏AH經濟藍籌,創藍籌ETF及其聯接基金,創成長ETF及其聯接基金。華夏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大家如此集中發力,首先是都明確看到了指數投資領域的發展潛力,認可這是基金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領域,存在長期機會。所謂衆人拾柴火焰高,這對中國指數投資的發展、Smart Beta策略的發展都是一個利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參與進來,競爭壓力也會加大,如何保持優勢,或者另闢蹊徑、脫穎而出,都是基金公司需要思考的問題。指數投資特別是ETF領域,對系統支持、風險管控等都有特別的要求,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領域,強者恆強的趨勢很明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諸如東方紅資產管理、鵬揚基金、九泰基金等公司也相繼發行了旗下首隻指數基金產品,晉級成爲Smart Beta產品管理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如何選擇Smart Beta基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面對如此密集的Smart Beta產品,投資者又該如何判斷取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趙永剛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目前,Smart Beta類產品主要應用在幾個方面:增強收益、降低風險、提高分散化等。因此,在選擇Smart Beta基金產品時,首先要了解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和功能定位,選擇符合自己投資風格和組合管理目標的基金產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要充分認識到Smart Beta產品潛在的週期性波動。Smart Beta類產品通常會對某些產生溢價的因子進行適當的暴露,比如價值因子類指數,組合在價值因子方面具有較高的暴露,在價值因子表現強勢的時候會獲得不錯的收益,但在價值因子表現低迷的時候,也會承受一定的波動或者損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後,要充分認識到國內市場的特色,構建Smart Beta類策略時應結合中國的實際來選取最適宜的指標。而且隨着市場信息效率的提升,機構投資者比例逐步優化,股票定價效率以及市場風險偏好也會不斷髮生變化,基本面等指標將會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Smart Beta類產品也會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關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劉春燕 主編:陳鋒\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0684225896617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