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長沙橘子洲大橋建成以後,一江兩岸變通途,更串起省會與益陽、常德及湘西地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親歷者說\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長沙過江最初設計是隧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講述人:長沙湘江大橋工程指揮部設計組副組長 周義武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開始,長沙爲了解決河東、河西往來不便的問題,選擇的是修隧道的方式。

"\u003Cp\u003E東起五一路,西連濚灣鎮,橫跨橘子洲,47年前,湘江長沙段飛躍起一道長虹,結束了長沙河東河西彼此割裂的歷史。從此,一江兩岸,暢通無阻!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橘子洲大橋總長1532米,1972年通車之後,近半個世紀以來依然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雙曲拱橋,不僅爲長沙東西兩岸往來提供了便利,還將省會長沙與益陽、常德及湘西地區連通起來。橘子洲大橋見證了長沙甚至三湘大地的滄桑鉅變。本報今天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歲月留痕 大地印記——湖南標誌性工程巡禮》第六篇——《橘子洲大橋:百年夢圓 歷覽鉅變》。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長沙橘子洲大橋建成以後,一江兩岸變通途,更串起省會與益陽、常德及湘西地區。近半個世紀,大橋仍在風雨中巋然屹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橘子洲大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百年夢圓 歷覽鉅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empTK8nVCmP1\" img_width=\"518\" img_height=\"345\" alt=\"歲月留痕 大地印記丨橘子洲大橋:百年夢圓 歷覽鉅變\" inline=\"0\"\u003E\u003Cp\u003E7月29日下午,藍天白雲下的長沙市橘子洲大橋車流如織。湖南日報記者 郭立亮 攝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empTh5DPwagb\" img_width=\"518\" img_height=\"204\" alt=\"歲月留痕 大地印記丨橘子洲大橋:百年夢圓 歷覽鉅變\"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72年,鳥瞰橘子洲大橋。(資料圖片)唐大柏 攝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empU3Dm6abcI\" img_width=\"518\" img_height=\"660\" alt=\"歲月留痕 大地印記丨橘子洲大橋:百年夢圓 歷覽鉅變\" inline=\"0\"\u003E\u003Cp\u003E1971年,人工澆築橘子洲大橋拱上結構預製立柱和蓋梁連接處的混凝土。(資料圖片) 周義武 供圖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黃婷婷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東起五一路,西連濚灣鎮,橫跨橘子洲,這是一座位於長沙中軸線上的過江大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座大橋,是湘江長沙段第一座大橋,它讓長沙的河東與河西相連,讓人們往來不再依靠輪渡。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雙曲拱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它是80萬人次勞動成果的凝結,爲當時我省第一大工程。通車時,長沙放假4天,全城大聯歡,東南西北各區的市民都安排一天來大橋參觀。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一代的長沙人或許都知道它現在的名字——“橘子洲大橋”,長沙“老口子”則習慣稱呼它爲“湘江大橋”,後來,湘江上相繼修建了多座大橋,以示區分,又短暫改名爲“湘江一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橘子洲大橋總長1532米,1972年通車之後,不僅開啓了長沙東西兩岸跨江發展的新徵途,還將省會與益陽、常德及湘西地區連通。近半個世紀,風雨中屹立的這座大橋,見證了長沙甚至三湘的滄桑鉅變。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東西相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圓了一場百年修橋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湘江北去,把長沙分割成河東、河西。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走橋還是走隧道?”這是現在長沙“的哥”對乘客的日常詢問。8座過江大橋,2條隧道,2號線、4號線地鐵……在擁有衆多過河方式的現在,人們或許很難想象,四五十年之前人們過河的艱辛。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人們過河要排隊坐輪渡,花1個多小時才能過河。遇到大風、濃霧、洪水時,輪渡還會停開。”我省著名橋樑專家、今年80歲的上官興跟記者回憶自己幾十年前在長沙過河的奇特經歷。一天深夜,他錯過了通往河西的最後一班行人輪渡,恰巧一輛貨車正準備從汽車輪渡過河,司機好心,招呼上官興坐到車廂貨物上過河。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官興爬上車才知道,那是一輛運送棺材的貨車。他回憶說:“當時大雨,也管不了那麼多,只能躲進棺材,心驚膽戰地過河。”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兩岸相隔給人們帶來諸多不便,修橋,讓“天塹變通途”,這並非當代人的夢想。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緒二年(1876年),郭嵩燾被派往英國、法國任駐外使節。期間,他深感英國泰晤士河和法國塞納河上的大橋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在日記裏流露出效仿英法建橋的想法。回湖南後,他提出在湘江上修建一座鐵橋。據記載,他是在湘江上建大橋的最早提議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12年,黃興在構想長沙城市規劃時提出:水陸洲、嶽麓山、濚灣市一帶,建一鐵橋往來,則居民散佈,得受空曠之氣。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5年,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來長沙視察,看到車輛和行人在五一路上排隊等輪渡過河,隊伍足足有兩三公里。他當即承諾:“應該修一座橋,中南局可以出一半錢。”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隨即啓動方案設計,提出了大跨度石拱橋、中承式鋼筋混凝土肋拱橋、雙曲拱橋等多種方案。在鋼材稀缺的年代,雙曲拱橋方案因其用料省、造價低,且造型輕巧美觀、具有民族特色而最終勝出。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0年5月,長沙湘江大橋指揮部成立;1971年9月6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及長沙市委直接領導下,橘子洲大橋正式開工修建;1972年國慶前夕建成通車。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此,一江兩岸,東西相連,長沙在湘江上修橋的百年夢想終於實現。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80萬人次上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舉全省之力拼出建設奇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橘子洲大橋從開工修建到正式通車,僅用了1年時間。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橋樑下部,18個主橋橋墩,半年時間全部建成。建設團隊採取多種辦法,同步施工,建河西段橋墩時,甚至用黃泥沙袋將兩邊江水擋住,把水抽乾,直接開拖拉機進去明挖作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橋樑上部,1900多件、重量近萬噸的混凝土預製構件吊裝任務,72個工作日完工。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橘子洲大橋創造了橋樑建設史上的奇蹟。”上官興說,他當時擔任吊裝工藝設計組組長。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白天,吊裝工將拱肋吊起,初步完成合龍;隨後,木工、混凝土工開始作業;到了晚上,電焊工登場,將拱肋接頭上下緣伸出的鋼筋焊牢。4個不同的工種連續流水作業,夜以繼日。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管什麼時候,橋上永遠擠滿了正在作業的人,大家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三四天來用。”上官興說,橘子洲大橋的主橋一共有17孔橋拱,1個橋拱有24條拱肋,4個工種配合,最快時,1天便可以吊完1個橋拱。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效率高,電焊工卻人手不夠。省建設部門瞭解情況之後,叫停全省所有的建設工程,蓋房的、修路的、造船的……幾天內調來1000多名電焊工,其中不少是女電焊工。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當時的湖南第一大工程,橘子洲大橋幾乎匯聚了全省所有的建設資源。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我們提出要求,省裏有求必應。”橘子洲大橋設計組骨幹朱若常告訴記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卜佔亞,是橘子洲大橋的主要組織者和指揮者。每天下午4時,他幾乎都會到輪渡碼頭來,詢問設計組和施工組有什麼需求。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次,施工組需要一個混凝土泵,他們瞭解到只有部隊纔有。卜佔亞點點頭說:“部隊有,我就給你們,明天8點行不行?”朱若常心想,這都下午4點了,16個小時內怎麼可能辦得到?第二天8點,朱若常來到現場,驚訝地發現,混凝土泵已經擺放在橋底。原來是省裏聯繫廣州部隊連夜用專機調過來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還有一次,吊裝組需要15噸的捲揚機,卜佔亞依然是那句話:“什麼時候要?明天8點行不行?”大家將信將疑,結果第二天,捲揚機已經從岳陽臨湘運到了長沙。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缺少鋼筋,便動員漣鋼工人爲修建大橋增產優質鋼材;缺少資金,就號召長沙全市人民義務爲修橋貢獻力量。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沙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王蔚琛回憶:修湘江大橋採取的是人海戰術和義務勞動的辦法,前後有80萬人次參加了橋樑建設。工地上每天都是熱火朝天,一個橋墩建好了,廣播就響個不停,把好消息傳到所有幹活人的耳朵裏。人人都願意爲修橋出力,有的同志爲把岩石縫隙中的沙石清除掉,沒有合適的工具,就用手指摳,指尖被泥沙磨出了血也不叫苦。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辦法總比困難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設計組成員平均年齡僅30歲出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2日,記者陪同朱若常行至大橋中,從螺旋式樓梯下到橘子洲頭,朱若常指了指橋底,告訴記者,當年橘子洲大橋的設計組就在這旋梯底下,用竹子搭了一片工棚,糊上泥巴防雨。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1年,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湖南大學、原長沙鐵道學院的老師和部分老工人組成大橋設計組,人數最多時有100多人,平均年齡僅30歲出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朱若常拿出一張當年的工作照。一個算盤、一堆紙、一支筆,當年33歲的朱若常和組員在一起,正不知疲倦地反覆修改着大橋的設計圖紙。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此年輕的設計組,承擔這麼重大的工程,有困難嗎?”記者問。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怎麼沒有!”朱若常說,“但年輕人有衝勁,辦法總比困難多!”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橋怎樣才能不影響通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湘江雖然是三級航道,但設計組有預見性地按二級通航標準設計橋樑標高,既保證通航,又拉長了河東段的坡度距離,給當時的行人提供了平緩的步行坡度。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橋寬多少才合適?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調查過河交通量,朱若常在各個渡口輪番蹲守,3天3夜之後,確定行車密度爲每天1400輛,遠景規劃爲每天5000輛。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有人覺得橋寬16米就足夠了,如果按16米建,這個橋可能早就被炸了。”朱若常說,雖然當時交通量小,但從常德、益陽及湘西地區過來的車都要走這座橋,這裏必定會成爲湖南的重要交通“節點”;而且大橋位於長沙的中軸線上,將來的車流量一定會大幅增加。經過設計組爭取,最後主橋橋寬確定爲20米,拓寬爲4個車道,兩邊各有3米的人行道。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機械化程度低,吊裝能力不夠怎麼辦?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32歲的上官興提出,將河東部分原本設計的6拱100米跨徑,改成8拱76米跨徑,每一個拱分爲8根拱肋,每根拱肋分爲3節吊裝,拱肋合龍後再蓋上拱波,砌上拱板。如此,一個重達上千噸的橋拱,便化整爲零爲許多個幾十噸的小塊,像拼積木一樣拼接而成。橘子洲大橋建成後,上官興採用的雙跨連續纜索無支架吊裝技術,在全國得到廣泛推廣使用。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統計,橘子洲大橋最終僅使用鋼材2350噸,2000萬元的工程預算,只花了1800萬元,省下的錢修了橘子洲和湘江兩岸的護坡、堤岸,還修建了現在的麓山賓館等,湘江風光帶雛形就是當時形成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重新煥發生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47歲的大橋仍在“服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使用鋼筋少,現在的重車多,當年全國修建的大部分雙曲拱橋都出現了開裂等諸多問題。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湖南省交通史專家蔣響元說,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全國基本上停止繼續修雙曲拱橋。全國4萬多座雙曲拱橋中,有一半已經炸燬。這一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橋型,已經在財政緊張時期完成了歷史使命,正在逐漸退出舞臺。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2009年開始,橘子洲大橋的日交通流量已達10萬輛次,超過當年設計日流量5000輛次的近20倍,嚴重超負荷。有人認爲,大橋的“服役期”已滿,曾提議炸掉重修。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認爲5000輛已經夠多了,誰能想到經濟發展這麼快呀!”朱若常感慨,“橘子洲大橋工程是我驗收的,質量十分可靠。47年了,大橋從‘五臟六腑’到‘血液’都沒有問題。既然還能使用,那麼直接讓它‘退役’豈不是很可惜?”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目前爲止,橘子洲大橋,仍然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雙曲拱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8年,中國郵政專門爲其發行了T31郵票小型張——《公路拱橋—長沙湘江大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0年,橘子洲大橋獲得第一屆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年底,被列爲第三批長沙市歷史建築。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過一次次提質改造,平整的瀝青路面、麻石鋪成的人行道、塗刷一新的欄杆……橘子洲大橋不再顛簸,開裂等問題得到解決,橋上,往來河東、河西的行人和車輛,依然日夜奔流不息。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橘子洲大橋兩側,銀盆嶺大橋、月亮島大橋、猴子石大橋等過江大橋陸續橫跨於湘江之上。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1年,營盤路過江隧道通車,這也是湘江第一條過江隧道。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幾十年間,朱若常也從當年設計組的“小朱”成爲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老”,主持、參與了50多座橋樑的勘察設計,“走”過無數全世界的著名橋樑。如今,只要有空,朱若常就會去橘子洲大橋上走一走。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色已晚,橘子洲大橋亮起溫暖的黃色燈光,倒映在江水上,呈現出拱橋的優美弧度。“你看,多好看啊!”朱若常這樣跟記者感慨。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親歷者說\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長沙過江最初設計是隧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講述人:長沙湘江大橋工程指揮部設計組副組長 周義武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開始,長沙爲了解決河東、河西往來不便的問題,選擇的是修隧道的方式。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0年,我們以省水電設計院爲主要成員,組建起一支設計隊伍,並且立馬投入了工作。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了大量的選址調研之後,我們開始畫隧道圖紙。隧道五六公里長,大家都清楚,在當時條件下,建設這麼長的隧道工程,我們國家無論從施工、機具,還是材料水平,都有一定困難;加上只能以人工爲主進行開發,這個工程一旦開工,必定會是一場“持久戰”。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時,我們跟省裏報告,預算1米隧道需要1.1萬元左右,太高了,湖南根本沒有這個財力。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指揮部頂着壓力,去上海黃浦江隧道考察,又去看了寧鄉煤礦的通風設施,深感工程量巨大,沒有辦法,只得再次向省裏彙報。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了我們的設計和調查結果後,省裏最終決定,還是在長沙湘江段建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湖南日報記者 黃婷婷 整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珍貴的歷史見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講述人:原湖南日報攝影記者 唐大柏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1年,我從長沙乘輪船到湘陰縣城,問一位住在湘江邊的同學:“怎麼沒有一座橋呢?”同學笑着說:“你以爲湘江是你家鄉的那條小港嗎,這麼寬的江面怎麼能架橋啊,過去沒有,今後也不會有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心裏不服,和他爭論了老半天,誰也沒有說服誰,只好等着瞧。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4年,湘江發生汛情,我在飛機上第一次看清長沙城區段湘江全貌,要在這條江上架橋,的確不容易。但我依然相信,江上建橋是早晚的事。我拍了大量的湘江地形圖片,其中最爲典型的是橘子洲頭的長島,我覺得這裏一定會架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2年10月1日,人們盼望已久的湘江大橋終於建成通車,我激動地拍下了通車時的剪綵照片;後來又特意乘飛機,從上空俯拍下湘江大橋的雄姿。這兩幅對比照片成爲了珍貴的歷史見證。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湖南日報記者 黃婷婷 整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鏈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湖南現代橋樑建設主要成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9年,石門黃虎港大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橋,主跨60米,打破了趙州橋保持1300餘年之久的石拱橋跨徑(37米)世界紀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60年,湘潭湘江大橋,當時國內最大的鋼筋混凝土肋拱橋,也是湘江湖南段建造的第一座公路大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2年,橘子洲大橋,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雙曲拱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6年,常德沅水大橋,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連續梁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0年,烏巢河大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1年,長沙銀盆嶺大橋,當時亞洲最大的雙塔單索麪斜拉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4年,長沙洪山廟大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無背索斜塔豎琴式斜拉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2年,湘西矮寨特大懸索橋,世界上最大的跨峽谷懸索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6年,宜章赤石大橋,世界最大的多塔混凝土斜拉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湖南日報記者 黃婷婷 整理)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22481611879271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