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孩子的生命體驗必須是豐富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V16FbsBw24hUB\"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5\" alt=\"名家 | 李烈:當你爲孩子擋住所有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他未來的成就\"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人都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diEDJ8jCpfjS\" img_width=\"492\" img_height=\"316\" alt=\"名家 | 李烈:當你爲孩子擋住所有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他未來的成就\"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孩子的發展切不可只\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關注\u003C\u002Fi\u003E認知,而偏廢或忽視了對孩子與人交往能力的培養。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VjXOQOGohHg9G\" img_width=\"600\" img_height=\"398\" alt=\"名家 | 李烈:當你爲孩子擋住所有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他未來的成就\"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爸爸媽媽,您孩子身上有傷疤嗎?在玩耍時跌倒,生一場小病,或是與朋友發生爭執……都會給孩子留下各式各樣的傷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您是否想過,這些傷疤其實就是孩子成長的記號?我們都擔心孩子受傷,\u003Cstrong\u003E但當父母爲他們擋住了生活中的苦難,其實也擋住了更多對生活的體驗。一撇一捺創造一個“人”字\u003C\u002Fstrong\u003E,原北京實驗二小校長李烈認爲,這其中也蘊含着教育的真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有意義的學習應側重“求”而不是“知”\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可以濃縮在一個最簡單卻最意味深長的字上:人。“人”字如何解讀,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必須研究與深思的重要課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以從教30餘年並縱覽各家學說的經歷,我認爲,孩子成長的規律可以濃縮在一個最簡單卻最意味深長的字上: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字如何解讀,它所蘊指的涵義又是什麼?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必須研究與深思的重要課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兒童的發展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認知發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個性社會性發展,也可以稱之爲非認知發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組合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左撇的認知發展,主要在孩子求學的過程中完成,而學習的關鍵在於使孩子“學會求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每個個體的\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終身\u003C\u002Fi\u003E學習和\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2\"\u003E終身\u003C\u002Fi\u003E發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每一個孩子所接受的“學習”卻未必相同、等值。因爲教是爲了不教,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所以,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應側重於“學會求知”中的“求”字,而不是“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就是說,知識的學習只是提供了一個平臺、一種手段和一個機會或者過程,它重在通過學習的過程讓孩子學會“求”的方法、激發更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知識掌握本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ICk4YEbkv9Xn\"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01\" alt=\"名家 | 李烈:當你爲孩子擋住所有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他未來的成就\"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們反覆強調:好的課堂教學是通過有限的知識學習上升到方法論和價值觀的教學。也因於此,從孩子認知結構與認知過程來看,最核心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學會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不建議老師、家長,每天花大力氣去死摳那些具體的知識是否記憶準確,而忽視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隱含的那些可貴的“思考”和對問題與任務本身的“好奇心”。只有“思考”“思考力”纔是學習的關鍵所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切忌忽視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右捺的個性社會性發展,主要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中完成,而社會化的關鍵在於學會做“人”——這裏的人指的是“社會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會習得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只有在什麼場合下才能做等一系列社會習俗和規則、社會的文明與價值觀,就在這一過程中漸漸滲透到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蛻變成一個“社會人”。社會化的過程無法在實驗室完成,也無法憑藉想象加以實現,社會化的過程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diEDJ8jCpfjS\" img_width=\"492\" img_height=\"316\" alt=\"名家 | 李烈:當你爲孩子擋住所有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他未來的成就\"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孩子的發展切不可只\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關注\u003C\u002Fi\u003E認知,而偏廢或忽視了對孩子與人交往能力的培養。“什麼習慣、禮貌,什麼愛心、孝心,什麼合作、交往,長大了他自然就會了”,這是一種可怕的認識。事實上,凡是表現出行爲問題的孩子,都首先表現爲社交技能的不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不會表達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動之”;不知道如何加入別人的活動中,以破壞的方式試圖引起注意;遇到困難、欺侮時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與程序,直接“出手”或者“大喊大叫”“大發脾氣”;在集體生活中沒有“輪流”“等待”甚至“所有”的概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看來,教育中把握好這兩點:教孩子學會思考、教孩子學會交往,就基本把住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孩子的生命體驗必須是豐富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V16FbsBw24hUB\"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5\" alt=\"名家 | 李烈:當你爲孩子擋住所有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他未來的成就\"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人都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長的記號。\u003Cstrong\u003E當我們爲孩子擋住了所有的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體驗,擋住了孩子的未來成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人”字的結構,我們濃縮出孩子成長的規律。如果循這些規律而行,我們不難想象,孩子的生命體驗必須是豐富多彩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無論思考還是交往,都有成敗或者被接納、被拒絕的結果。不同的結果背後是不同的生命體驗,有積極的,如自我認同、自豪、興奮、喜悅和滿足等等;也有消極的,如自我否定、沮喪、憤怒、內疚和自責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與結果相關的體驗,還有伴隨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焦躁、焦慮、堅持、堅定、鼓起勇氣再去嘗試和耐心的等待,等等。此外,還有日常生活的平淡、平靜、平和與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一方面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也是孩子們在生活中一定會遇到和體驗的生命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一方面其實還擁有各自不同的價值。積極的生命體驗,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活着”的樂趣,消極的生命體驗,可以告訴我們:嘿,需要注意了,要付出努力或者該轉換方向了。而那些生活中的平淡,恰恰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可能直接影響着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引人嘆惜的現象。其原因多是悖規律而行,剝奪了孩子本該有的豐富多彩的生命體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典型表現一是讓孩子只接受美好的部分,對於負面的部分,溺愛的父母高築“象牙塔”。人都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疤,淘氣也好,不小心也好,都曾受過傷——疤就是成長的記號。某種意義上講,當我們爲孩子擋住了所有的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體驗,擋住了孩子的未來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典型表現二是認可失敗的存在,但面對消極體驗則無力、無助,從而走向自我放棄甚至自我毀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典型表現三是無論成敗,只喜歡絢爛,忽視了平淡、平凡和平和的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循規律而行,生活本就會豐富多彩;只有珍惜多姿多彩的人生體驗,纔有可能使孩子在生病之後、在失落之後更加懂得何謂健康、何謂快樂,也纔會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去創造“健康”“快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實的教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實的教育——圍繞孩子真實的生活引出教育問題,讓孩子親歷求知、交往的過程,不是模擬、旁觀,而是身臨其境;之後用自己的話總結、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體會生命的真諦、吸納文明的精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次教學研討會中,一篇課文的內容再一次堅定了我的想法:幫助孩子享有多彩生命體驗,就是在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奠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看到這樣一則故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兩個種樹的老人,他們各自種了一片樹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給樹澆水,而另一位老人則是每天去樹林散步,一兩個月才“關照”一下這些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過了幾年,老人們種的樹都長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樹。一天晚上,出現了異常的暴風雨。經過一晚雷雨,空氣格外清新,兩位老人又來到了各自的樹林邊,看見有一片樹林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樹林則像原來一樣站在原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倒下的樹林是天天給樹澆水的老人種的,因爲天天澆水樹根就不會向下生長,也不會緊緊抓住土地,當然經不起狂風驟雨的搖撼。而一兩個月才被“關照”一下的樹,因爲不是天天澆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地生長以至於把土地抓得穩穩的,遇到再大的暴風雨也當作芝麻一樣的小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成長就是這樣。\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關注\u003C\u002Fi\u003E過度、包辦過多,就剝奪了孩子的主體體驗權利,就是愛的錯位!孩子的健康發展必須以自我發展能力爲基礎,而自我發展能力必須在真實的世界中培養,讓孩子面對真實、體驗真實、擁抱真實。\u003Cstrong\u003E爲此我提出,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實的教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Tn5WQNAkF0Nlx\" img_width=\"676\" img_height=\"420\" alt=\"名家 | 李烈:當你爲孩子擋住所有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他未來的成就\"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首先,真實的教育就是要圍繞着孩子真實的生活引出教育的問題,促進孩子的“思考”和“交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孩子身邊的生活,就有豐富多彩的課題可以研究:天上爲什麼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麼回事,什麼叫地球變暖,汽車分號限行爲什麼每天擁堵現象不一……孩子們能夠發現這些問題,生成一個個小問號,也就有了豐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其次,真實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親歷這些求知的過程、交往的過程,不是模擬、不是旁觀,而是身臨其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殘疾人生存狀況調查,小幹部競選的參與,到敬老院給老人洗腳,爲爺爺奶奶洗頭,去科技館做義工,在社區宣傳環保,爲媽媽做個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孩子們親身經歷的這些事,無一不夾雜了他們各自豐富的情感體驗,只有真正做過,箇中滋味纔會真地湧進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雜陳與奇妙之處,也纔是真正地引導了孩子們向善、向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三,真實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們在親歷之後用自己的話來總結、來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體會生命的真諦、吸納文明的精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澆灌出來的成果,不在於幼稚或成熟、零散或嚴謹,也不在於多長多短,我堅信孩子寫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他的心上,這樣纔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 | “光明日報”\u003Ci class=\"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 chrome-extension-mutihighlight-style-1\"\u003E微信\u003C\u002Fi\u003E公衆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 | 李烈,原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理事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 | 中國網教育頻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公衆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衆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22803358197402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