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起機械式流派F5未來商店的門店擴張之勢,視覺+感應器模式的簡24無人便利店和運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標籤的EasyGo無人便利店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線,向智能貨櫃和零售技術服務商轉型,賦能傳統便利店。林小龍則認爲Amazon Go的視覺識別模式可能更不容易跑通,商品的貨損無法保證,單店投入的成本太高,投入和產出比不是目前無人便利店企業能夠承受的,“亞馬遜的模式,實現的是無人結算,但是它的背後還是會有大量的人去參加理貨等動作。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文/劉晉源 編輯/葉麗麗

繽果盒子的裁員風波,讓沉寂已久的無人便利店領域重新受到關注。

它在無人便利店風口期拿到過超1億的A輪融資和8000萬的B輪融資,卻在迅速擴張中,不斷被曝出虧損、裁員。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鋅財經試圖聯繫繽果盒子的創始人採訪,被他婉言拒絕,並且其微信已經設置成無法查找添加。

這個賽道遍佈着壞消息,這令尚在局內的人感到不安。

簡24無人便利店創始人兼CEO林捷告訴鋅財經,行業裏有玩家拿了很多錢,卻最終沒跑出來,這會讓市場認爲整個行業是不好的,“投資人會覺得,你看給這麼多錢都做不出來,其他人能做得出來嗎?這種懷疑對整個行業都是打擊。我們特別希望有一家做出來,如果曝出來每一家都是死的,這個行業就更別想出來了。”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無人便利店依然處在寒冬之中,鋅財經採訪的幾家還倖存的無人便利店創始人,表達了幾個相似的觀點:

目前還在做這門生意的玩家不多了,且都尚未實現整體盈利;

看無人便利店的投資人少了很多,但今年來談的投資人更懂這門生意,出手也更謹慎;

技術賦能零售,是一個好的賽道,目前行業裏的幾種技術方向,都尚有幸存者繼續在探索,還處於驗證模式是否能大規模商業化的階段。

有人還在繼續開店,試圖跑出可盈利的單店模型,有人選擇及時止損,轉型技術方案供應商,服務B端。

局內人掙扎求生的這一年,看似死寂的行業,尚有活水流動。

EasyGo創始人王牧牧告訴鋅財經,“媒體的關注點甚至採訪大綱和兩年前的幾乎一模一樣,似乎時間都靜止了,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但其實這兩年來,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冰的一角,有融化的跡象。

F5未來商店聯合創始人林小龍告訴鋅財經,去年12月底, F5未來商店完成B輪近億元融資,這給消沉的無人便利店賽道注入一針強心劑。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F5未來商店門店內部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鋅財經梳理了該行業近期的融資事件:

2019年2月盒動力獲得聯合基金A輪數千萬元融資;

2019年4月小野售獲得C輪2億元融資;

2018年年底,今日資本完成對24鮮便利店的投資,入局無人便利店,哈哈零獸也完成了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

除此之外,無人便利店方案提供商如雲拿科技、YI Tunnel圖靈通諾,今年也獲得了新一輪融資。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這些融資意味着,資本對這個賽道重新有了信心,而這一波融資,是否能夠撐到倖存者證明自己,春天是否近了,他們給了鋅財經答案。

資本回暖

每次見投資人,林小龍都要帶他們去F5未來商店“喫飯”。去年年底,盛景嘉成的投資人喫過一碗機械臂製作的“牛腩粉”之後,就在店內敲下了B輪投資意向。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來這裏喫過飯,“開復老師那天來看項目,就餐就在店裏解決了,喫了牛腩粉、糯米雞、小番茄,喫得非常開心。” 林小龍說。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來F5門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創新工場是F5 A+輪的資方,完成融資時還是2017年6月,兩年,這個行業從風口急速墜落,淘汰時刻在發生。“泡沫破裂之後,真正有價值的公司會浮現,資源會再次往有價值的公司聚集。”林小龍說。

他提到,“相對比行業最高峯時,七成的企業被淘汰掉,剩下的大概不到100家。”

這次能夠拿到融資,林小波把原因歸結於單店模型的跑通。

今年4月20日,林小龍的朋友圈宣佈F5未來商店單店日營收再創新高,扣除所有成本後,日淨利超過3000元,某些單店的日銷量能夠接近一萬,三個月即回本,這意味着,該門店單月淨利需超過6萬。

“目前並沒有看到除了F5哪家企業單店能夠跑通盈利的。”林小龍說。同時,一家F5未來商店的成本在18萬元左右。目前的門店平均回本週期在10-15個月。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F5未來商店聯合創始人林小龍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F5依託機械臂和後臺管理系統來構建24小時無人值守便利店,店內有四臺機器,分別解決售賣標品類、鮮食類、衝飲類的商品,加上一臺自動餐桌清理設備。

林小龍告訴鋅財經,F5的核心在於能夠利用機械臂解決鮮食製售問題,目前鮮食的銷售佔比跟毛利率的貢獻已經超過60%。“沒有鮮食,F5就不存在盈利,這也是F5不同於其他無人店的地方。”目前鮮食的SKU約在40個左右。

關於F5未來商店的供應鏈,林小龍向鋅財經介紹,它的人工智能系統可以計算每一個店的不同產品,例如該區域有些產品熱賣,系統會自動增加該類商品的庫存,賣得差的會減去。除此之外還能夠根據天氣和歷史銷售進行預判,實現每日配送。

“這個月我們會開到50家,會選擇在學校、醫院、工廠、CBD四大場景鋪開,但是目前只會在廣州、深圳、佛山密集開店。”林小龍認爲,已經完成單店模型盈利的F5可以進入加速期。目前F5共有38家門店。

比起機械式流派F5未來商店的門店擴張之勢,視覺+感應器模式的簡24無人便利店和運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標籤的EasyGo無人便利店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線,向智能貨櫃和零售技術服務商轉型,賦能傳統便利店。

林捷曾因看到亞馬遜無人便利店的視頻熱血沸騰,合夥人甚至飛去西雅圖參觀學習。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亞馬遜GO無人便利店

林捷決定將這種模式“搬到”中國來,燒點錢又如何?“當創業激情被點燃的時候,你也不會考慮太多了。”林捷笑道。

烈火烹油,成立於2017年8月的簡24,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完成超千萬美金融資,視覺+感應器的模式,將購物體驗變成刷臉進門-隨意選購-刷臉出門,這種極致前沿的模式被資本看好。

林捷認爲,視覺模式可以分析用戶的行爲,相當於把人在店裏的行爲數字化,能夠真正做到“數字化人貨場”,“它除了能做到終極的無人店外,本身還可以在數字零售裏面提高效率和用戶體驗,並且降低管理成本。”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簡24創始人兼CEO林捷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簡24開闢了100平方米以上的無人便利店,更計劃以100平米的無人便利店爲旗艦店,輔之以50平米的無人便利店密度完成商業佈局。

然而很快,簡24遇到了問題。視覺+感應器模式的劣勢在於,人多的時候無法精準識別。

林捷告訴鋅財經,這是他們踩過最大的坑,店內人流量越大,從視覺識別技術上來說,商品可識別的準確率就越低。

“中午一小時能夠進來兩百人,這兩百人的準確率就可能達不到80%,把這個人的商品加到別人的賬上,對用戶體驗有很大的影響。”林捷提到,加錯單也意味着需要人改單,面對這種情況完全的無人是不可能的。

最終他選擇關閉這些100平米的門店,不再運營自己的無人店。回過頭來想,林捷反思,如果先從五十(平米)的門店做起,而不是一上來就模仿亞馬遜的一百(平米)門店,也許結果會不同。

這次試錯,讓簡24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迅速調換方向,把自己最擅長的技術方案落地,轉型智能貨櫃和零售技術服務商。

今年三月份開始,簡24開始技術輸出,每月能夠保持四到五家傳統便利店(50平米以下小門店)的改造,從貨架到閘機、攝像頭、中臺系統全部都更換成簡24的技術方案,讓這些便利店變身“無人便利店”。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簡24的無人小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同時,簡24還打造智能貨櫃,賣給更多傳統便利店,幫助它們實現“24小時營業”,智能貨櫃同樣能夠通過視覺識別,收集用戶的數據做個性化推薦。

林捷表示,目前技術最難攻破的地方,是如何提高多人場景的識別準確率。這也是目前大門店無法投入改造的難點。

他同時提到,目前簡24的營收來源於改造便利店和賣智能貨櫃(每臺一萬元)的收入,目前公司還沒有盈利,但是預計半年到一年時間能夠實現初步的盈利。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簡24的智能貨櫃

在無人便利店風口過去的一年時間後,企業的方向首先是有營收、活下去。

林捷認爲,活下來的公司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獲得資本的重新關注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簡24也在去年年初和年末,完成了兩輪千萬級別的融資。

今年林捷也見了一些投資人,他告訴鋅財經,最大的差別在於,兩年前找來的投資人,6成以上不懂新零售,都是抱着新鮮、學習的目的來交流。而今年明顯地感受到,還在看新零售的投資人變得更加理智,他們對新零售有很深的理解,這樣投資人和創業者溝通起來其實反而高效了。

拔苗助長

便利店,原本應該是一門慢生意,它涉及到選址、選品、供應鏈、運營等環節,這從來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

王牧牧告訴鋅財經,無人零售並不是一個像過去那樣可以快速跑出第一、第二的賽道,這是一條需要慢慢做的賽道。

2016年10月,馬雲的演講提出新零售概念後,無人零售賽道一時炙手可熱,創業者接連入局,投資公司也密集扎進這個賽道:

2017年6月F5未來商店獲得創新工場的投資;

7月繽果盒子獲得GGV紀源資本和啓明創投、源碼資本三家一線投資機構的投資;

9月猩便利獲得王興、張濤、王慧文三位大佬的天使輪投資;這更是將無人便利店推上風口。

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17年,無人零售領域,共有93起融資。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無人便利店給了投資者巨大的市場想象空間,通過技術賦能零售,既能減少人員成本,又能實現智能補貨,調整供應鏈和SKU,對於這個百米線下生意來說,聽上去很性感。

王牧牧也是一樣。一個月裏有半個月的時間在出差,基本上是接採訪、路演、見投資人。融資金額也噌噌噌的往上走。

無人便利店的三種主要技術模式:RFID、機械臂、視覺+感應器,都受到資本的熱捧。他們的急迫,讓玩家們不再有耐心完善技術和單店模型,而是選擇快速擴張。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2017年底繽果盒子宣佈要在一年時間裏開5000家門店,猩便利、便利蜂等,也在拿到大筆資金後加速擴張。

這波擴張潮中,使用RFID技術的最多,有玩家試圖利用電子標籤這種簡單技術的可複製性,與房地產企業簽訂合作,快速在小區鋪開,形成規模化效應。其中猩便利、繽果盒子、EasyGo、A便利皆是利用該技術,快速佔點擴張。

但拔苗助長很快結出苦果。便利店本身模式重,除了解決用人問題,供應鏈、運營等也非常重要,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虧損。

林小龍回憶,“有投資人會建議我們大規模開店,開一千個去融資,到後面再跑單店模型。”他記得,這位投資人當面和他們聊了很久,最後還是無人貨架給他提了個醒。

2017年下半年,無人貨架風口來臨,被資本催熟的行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居高不下的貨損率,虛假的企業點位,高成本的地推,大把燒錢過後,難以爲繼。這引起了投資人的警覺。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很明顯能夠感受到很多機構對這個賽道關注度降低,或者離開這個賽道了。有人無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賺錢出來。”林小龍提到,F5選擇了與擴張相反的道路,試圖先跑通單店模型再來進行擴張。

無人便利店過早地面對寒冬,無人貨架的一地雞毛需要負一部分責任。王牧牧告訴鋅財經:“很多人將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貨架歸爲同一個賽道,還有朋友將《無人貨架一地雞毛》這樣的文章微信發給我,問我還好嗎?我覺得很無奈,其實這兩個賽道很不一樣。”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EasyGo聯合創始人王牧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無論是無人貨架,還是無人便利店,最需要解決,同時也最受外界關注的一點,仍是盈利能力。

商業化之殤

跑到現在,行業的玩家們已經可以開始點評模式的優劣勢,並思考最終是否能夠規模化商業落地。

對於大多數資本押注的RFID,林捷直言:“RFID最不可能跑通,標籤的成本,和一物一碼貼標籤的運營成本都是極高的,肯定不可持續,規模越大運營越複雜,成本也就越高。”

林小龍則認爲Amazon Go的視覺識別模式可能更不容易跑通,商品的貨損無法保證,單店投入的成本太高,投入和產出比不是目前無人便利店企業能夠承受的,“亞馬遜的模式,實現的是無人結算,但是它的背後還是會有大量的人去參加理貨等動作。”

對於這一點,一直在研究視覺識別模式的林捷,也提到了商業化的難度,目前視覺識別模式還無法解決人多識別率下降的難題,“如果技術本身無法精確地在大範圍內識別人,都不用考慮成本問題,這事就沒法規模化商業落地。”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對於F5的機械臂模式,林捷認爲機械臂本身造價很貴,佔據較大成本,主要取代的是人,本質做的還是強供應鏈的生意,強調的是供應鏈和供應鏈選品,“F5能成功複製,並不完全在技術上,而是堅持做一個生活化的便利店,核心競爭就是供應鏈,但是供應鏈的打造非常難,這可能是另外一個坑。”

無人便利店商業化落地,面臨着很多問題。林小龍提到一點,開在CBD等人流量大的位置時,上下班人流高峯,一大批人湧入無人便利店,無人店的處理能力比有人店要弱,效率跟不上,而開在高端社區,又會面臨人流不足的情況。

這類問題廣泛的出現在無人便利店行業內,形成了一個有別於傳統零售業的“人流悖論”。這讓無人便利店處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人多了處理不來,人少了無法盈利。

林小龍提到,目前最高峯的店,一小時能夠處理307份鮮食,這方面的能力還在繼續提升。

技術的難題,可以一步步迭代升級,但很多無人便利店的問題,並不只是技術跟不上。深圳市物聯網智能技術公司合夥人湯軍告訴鋅財經,“便利店實際上是一個大的供應鏈管理體系,而大部分無人便利店病症在於運營和供應鏈管理效率太低。”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在便利店行業待過幾年後,玩家們認識到,這個領域,拼的是區域密度,而不是全國的規模。

“5000家店開進100個城市叫規模,5000家店開進5個城市叫密度,有密度的規模纔是成立的,有效的密度才能發揮供應鏈的優勢。”林小龍告訴鋅財經,每進入一個新城市等同於重新來一次,供應鏈也是如此。

對於創業者而言,過長的技術迭代週期、運營和供應鏈的難度,對便利店領域的一知半解,都會導致最終的虧損。

“大量的項目是在當地商業模型沒有搞透徹之前,就開始盲目擴張規模,擴張規模之後供應鏈跟不上,又要面臨和當地零售企業的直接競爭,其實是進入了惡性循環,虧損更大,看似成本減少,事實上還是不能盈利。”林小龍說。

C端難盈利,很多玩家選擇在B端賺錢。

王牧牧告訴鋅財經,目前EasyGo的無人便利店依然使用RFID技術,現在很少再開新店。目前的方向,是利用視覺識別模式,產出智能貨櫃,賣給傳統出商家。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EasyGo便利店門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提到,EasyGo的智能貨櫃在學校中能跑出相當不錯的數據。“一臺智能貨櫃一個月能給一家商店帶來1.8萬元的收入,而商家只需要付出幾千元的價格能夠擁有智能貨櫃和整套方案服務,並且1.6個月能夠使他回本。”

在王牧牧的觀察中,智能貨櫃的使用體驗會更受傳統零售商家喜歡。“智能貨櫃能夠24小時工作,也就延長了商家的營業時間。”白天有人,晚上無人的模式簡單、可複製、適用場景多。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EasyGo的智能貨櫃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牧牧透露,之所以切入智能貨櫃,一方面是基於團隊的討論研究,這一塊有很大的需求尚未被滿足。她認爲,目前整個行業、環境能夠提供的條件並不好,但是動態識別能夠非常好地應用在商業中,要把握先機,王牧牧向鋅財經表示。

等待5G東風

無人技術受到資本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通過大數據來預測消費需求”。

F5正在打造的智能供貨系統、EasyGo正在研發的智能貨櫃動態視覺解決方案、簡24的大型無人便利店改造,都在等待着一項核心技術的普及。

“萬事具備,只欠5G”,王牧牧向鋅財經解釋這句話背後的邏輯,5G落地後,智能貨櫃可以執行更復雜的任務,做到雲端即本地。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5G技術的應用

目前包括EasyGo在內的很多智能貨櫃玩家,採取的是靜態識別,原理是對比開門前和關門後商品數量的變化,來進行扣費,但它無法解決堆疊的問題。

動態識別能夠解決堆疊問題,目前簡24改造的無人便利店和智能貨櫃採取的是動態識別,但4G時代,本地到雲端的傳輸速度很慢,且數據通過寬帶傳輸,費用高昂,“攝像頭和感應器並不是最貴的,更貴的是服務器。”林捷回憶道:“用4G網絡來上雲,消費者離開店兩個小時店主都不一定能夠收到訂單。”

5G技術的落地能夠大大提升數據傳輸速度,能夠使得攝像頭抓取的畫面流暢地傳輸到後端,同時也能夠節省成本。

“5G能讓我們在雲端跑更大、更精準的模型,這也是100平米的大店能不能成熟的條件之一。”林捷告訴鋅財經。

而這也是包括EasyGo在內的玩家,願意嘗試動態識別的基礎。

5G目前在中國推進很快,中國聯通已經在國內40個城市開通了5G實驗網絡,中國移動計劃在9月底前爲40個以上的城市提供5G服務,中國電信則在17個試點城市建設5G試驗網。根據中信建投的預計,在今年興建5G基站數會在10萬左右,樂觀估計會超過15萬。

這讓不少無人便利店企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這將是“技術流”玩家們一次翻盤的機會。

七成被淘汰,無人便利店倖存者的求生故事

“在無人零售整個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大家還在堅持,堅持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方向,努力證明我們的價值,一起證明給市場看,這個市場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這些方案、流派、技術也是真實有價值的。”林捷感嘆道。

在三位被採訪者看來,最晚在2020年,無人便利行業中會跑出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資本寒冬下又獲得投資人的重新關注,也給了他們新的信心。

但林捷也提到,如果再過半年,行業裏還是沒人能做出來,沒能跑出一個有效模式,那現在的回暖就是短暫的,“明年沒跑出來,我們就都會掛了,這個事情就告一段落,但我相信這種事不會發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