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c02f21586cd46798616d854489a38ba\" img_width=\"270\" img_height=\"316\" alt=\"八百娃娃兵:“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孔从洲\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6月11日,陈硕儒率第177师杀回陌南镇,击溃了日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开战,在日军强大的火力攻击下,中国军队很快退守到了陌南镇外,眼看就要被逼到黄河岸边。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在国民革命军的序列中,这支部队身份特殊,并不被重视。但就是这样一支被称为“叛军”的军队,后来被赞为“中条山的铁柱子”;也就是在这支“叛军”中,出现了誓死不屈的“八百冷娃”。\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a3f0064a8444b059834d81baa4d7ca6\" img_width=\"394\" img_height=\"294\" alt=\"八百娃娃兵:“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5000年辉煌的华夏文明。1939年,800多名十六七岁的少年战士,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下,宁死不降,转身投入了黄河母亲的怀抱。十六七岁,正是青春洋溢的时候,而70多年前,这八百多名青春少年,在黄河岸边的崖壁上,在一起朝着故乡陕西的方向磕了三个头后跳河殉国。八百多个风华正茂的少年集体殉国是何等的壮烈!但是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让他们做出了如此悲壮的决定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初起,日军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速战速决。之后,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政治中心南京相继沦陷。1938年初,蒋介石在洛阳召开了中国第一、二战区的高级将领会议,会上蒋作了重要决定,即死守黄河,黄河以北的国军部队,绝不能再退过黄河半步。黄河以北,当时共有近80万的国军部队,全部集结在了国军最后一块军事要地——中条山。\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f4731dc8f9848edbf5247134133cefe\"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22\" alt=\"八百娃娃兵:“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中条山,它位于山西南部,居太行山和华山之间,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均为兵家必争之地。国军80万军队集结于此,其中包括孙蔚如率领的第31军团。而第31军团前身是第17路军,这支部队,曾在杨虎城的带领下,参加过“西安事变”。事变后,杨远走国外,这支部队就被交到了孙蔚如的手上,并且经过一再扩编,形成了此时的第31军团。因此,在国民革命军的序列中,这支部队身份特殊,并不被重视。但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支被称为“叛军”的军队,在后来却被赞为“中条山的铁柱子”;也就是在这支“叛军”中,出现了誓死不屈的“八百冷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西北的方言中,“冷娃”是指很“酷”的小伙子。1939年,西北又一批酷小伙报国参军,来到了第31军团。此时的国军在中条山地区已坚守一年有余,由于双方装备差距巨大,中国军队的伤亡率远高于日本军队,往往是中国军队死5个士兵,才能杀死1名日本士兵。好在中国自古都不缺热血报国的少年,从西北来的这群娃娃成了这支部队的新鲜血液。看着这些稚嫩的脸孔,孙蔚如不免有点心酸,他曾经叹息道: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要不是日本人的侵略,应该还在学堂,应该还是父母膝下的娇儿。而今天他们却拿起了刀枪,要直接面对淋漓的鲜血,面对残酷的死亡。按照军队规矩,所有的新兵编成了新兵团。说是新兵团,其实哪有时间对他们进行训练,在战争时期,战场就是他们最好的训练场。很快,一场惨烈的战斗就不期而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9年初,日军在中条山地区被国军严防死守,其攻击早已不像前一年那么顺利了。日军接连的几次出击皆受挫,日军急需一场战役来鼓舞士气。于是,在日军第20师团和第35师团的指挥官受到上司严厉的斥责后,遵照命令,决定于6月发动一次意在攻占茅津渡的战斗。为什么选择茅津渡呢?看得出来,日军显然是经过慎重考虑。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茅津渡,一个黄河北岸的古老渡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从攻守双方实力对比来说,交战双方更不是一个级别的。从人数上看,当时驻守茅津渡的正是第31军团下辖的第38军和第96军各一部,其人数据后来解密的日军作战命令来看,只有不足两万人。而发动攻击的日军第20师团和第35师团共有3万余人。从武器装备上看,日军有配合战斗的一个飞行大队,共38架战机,同时携带有远程山炮50门,战车30辆。而中国守军空中没有自己的飞机,地面火力也根本无法与敌相比。这显然是一场从人数到装备均一边倒的战斗,战斗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开战,在日军强大的火力攻击下,中国军队很快退守到了陌南镇外,眼看就要被逼到黄河岸边。情急之下,第96军177师师长陈硕儒组织40名机枪手向日军包围圈猛冲,为大部队打开了突围缺口。可是跟随陈硕儒冲出来的只是第177师的主力部队,离其较远的新兵团官兵还是被困在了包围圈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177师的新兵团,共有1000多名新兵。面对包围着自己、武器装备和数量都明显占优的日军,这些刚上战场还没来得及接收系统军事训练的新兵,没有因为惧怕而放下武器甘当俘虏,而是在黄河河滩与敌展开了激烈的拼杀。最后,200多名新兵力战而死,剩下的800百多人,被日军逼到了黄河岸边的悬崖上。向下看,是波涛汹涌的黄河,面前则是步步紧逼的日军。这时,一个断臂的小战士突然冲到了队伍的前面,面朝故乡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高唱着陕西特有的秦腔转身跳入了滔滔的黄河水中。他这个举动仿佛是一声号令,800多名士兵,顿时都朝着自己故乡陕西的方向磕了三个头,高喊“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纷纷跳入了黄河。据说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的这一幕,曾被当地的村民们看见。后来,据村民讲,他们至今还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那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自己部队的军旗。尽管军旗已被枪弹撕裂,他仍双手高擎,转身跳入黄河。几乎是在八百壮士投河的同时,同样是被围但是距离八百壮士有十多里的200多名工兵营将士,也选择了以同样的方式以身殉国。\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c02f21586cd46798616d854489a38ba\" img_width=\"270\" img_height=\"316\" alt=\"八百娃娃兵:“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孔从洲\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6月11日,陈硕儒率第177师杀回陌南镇,击溃了日军;孔从洲的第46旅也从夏县折回,封锁了平陆境内的南北要道——茅津渡大道;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应第31军团军团长孙蔚如的请求,命驻扎在黄河南岸的部队用炮火封锁了黄河河道,骄狂一时的日军终于被中国军队包围。6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东、西、北三面向被日军占领的茅津渡发起全面攻势。战至黄昏,日军全线崩溃,第38军、第96军胜利会师,这次战斗的胜利,慰藉了这一千多名新兵的在天英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少年永远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军团长孙蔚如曾经在祭奠八百少年英灵时说过,如不报此仇,他孙蔚如当举枪自戕,短短几天,孙蔚如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之后,“八百冷娃”的故事传遍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的年轻人从军报国。不少青年学生特别是军校生在毕业以后都主动要求到中条山地区参战杀敌,中条山地区也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青年,整整和日军相持了3年,为抗战进入战略反攻乃至最后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0733885281408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