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c02f21586cd46798616d854489a38ba\" img_width=\"270\" img_height=\"316\" alt=\"八百娃娃兵:“寧跳黃河死,不作亡國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孔從洲\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6月11日,陳碩儒率第177師殺回陌南鎮,擊潰了日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開戰,在日軍強大的火力攻擊下,中國軍隊很快退守到了陌南鎮外,眼看就要被逼到黃河岸邊。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在國民革命軍的序列中,這支部隊身份特殊,並不被重視。但就是這樣一支被稱爲“叛軍”的軍隊,後來被贊爲“中條山的鐵柱子”;也就是在這支“叛軍”中,出現了誓死不屈的“八百冷娃”。\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a3f0064a8444b059834d81baa4d7ca6\" img_width=\"394\" img_height=\"294\" alt=\"八百娃娃兵:“寧跳黃河死,不作亡國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孕育了5000年輝煌的華夏文明。1939年,800多名十六七歲的少年戰士,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之下,寧死不降,轉身投入了黃河母親的懷抱。十六七歲,正是青春洋溢的時候,而70多年前,這八百多名青春少年,在黃河岸邊的崖壁上,在一起朝着故鄉陝西的方向磕了三個頭後跳河殉國。八百多個風華正茂的少年集體殉國是何等的壯烈!但是又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讓他們做出瞭如此悲壯的決定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爭初起,日軍依仗強大的軍事實力,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企圖速戰速決。之後,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政治中心南京相繼淪陷。1938年初,蔣介石在洛陽召開了中國第一、二戰區的高級將領會議,會上蔣作了重要決定,即死守黃河,黃河以北的國軍部隊,絕不能再退過黃河半步。黃河以北,當時共有近80萬的國軍部隊,全部集結在了國軍最後一塊軍事要地——中條山。\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ef4731dc8f9848edbf5247134133cefe\"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22\" alt=\"八百娃娃兵:“寧跳黃河死,不作亡國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中條山,它位於山西南部,居太行山和華山之間,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均爲兵家必爭之地。國軍80萬軍隊集結於此,其中包括孫蔚如率領的第31軍團。而第31軍團前身是第17路軍,這支部隊,曾在楊虎城的帶領下,參加過“西安事變”。事變後,楊遠走國外,這支部隊就被交到了孫蔚如的手上,並且經過一再擴編,形成了此時的第31軍團。因此,在國民革命軍的序列中,這支部隊身份特殊,並不被重視。但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支被稱爲“叛軍”的軍隊,在後來卻被贊爲“中條山的鐵柱子”;也就是在這支“叛軍”中,出現了誓死不屈的“八百冷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西北的方言中,“冷娃”是指很“酷”的小夥子。1939年,西北又一批酷小夥報國參軍,來到了第31軍團。此時的國軍在中條山地區已堅守一年有餘,由於雙方裝備差距巨大,中國軍隊的傷亡率遠高於日本軍隊,往往是中國軍隊死5個士兵,才能殺死1名日本士兵。好在中國自古都不缺熱血報國的少年,從西北來的這羣娃娃成了這支部隊的新鮮血液。看着這些稚嫩的臉孔,孫蔚如不免有點心酸,他曾經嘆息道: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要不是日本人的侵略,應該還在學堂,應該還是父母膝下的嬌兒。而今天他們卻拿起了刀槍,要直接面對淋漓的鮮血,面對殘酷的死亡。按照軍隊規矩,所有的新兵編成了新兵團。說是新兵團,其實哪有時間對他們進行訓練,在戰爭時期,戰場就是他們最好的訓練場。很快,一場慘烈的戰鬥就不期而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9年初,日軍在中條山地區被國軍嚴防死守,其攻擊早已不像前一年那麼順利了。日軍接連的幾次出擊皆受挫,日軍急需一場戰役來鼓舞士氣。於是,在日軍第20師團和第35師團的指揮官受到上司嚴厲的斥責後,遵照命令,決定於6月發動一次意在攻佔茅津渡的戰鬥。爲什麼選擇茅津渡呢?看得出來,日軍顯然是經過慎重考慮。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茅津渡,一個黃河北岸的古老渡口,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人們形容茅津渡是“一鎖釦三省”,一鎖既開,三省門戶皆開,足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從攻守雙方實力對比來說,交戰雙方更不是一個級別的。從人數上看,當時駐守茅津渡的正是第31軍團下轄的第38軍和第96軍各一部,其人數據後來解密的日軍作戰命令來看,只有不足兩萬人。而發動攻擊的日軍第20師團和第35師團共有3萬餘人。從武器裝備上看,日軍有配合戰鬥的一個飛行大隊,共38架戰機,同時攜帶有遠程山炮50門,戰車30輛。而中國守軍空中沒有自己的飛機,地面火力也根本無法與敵相比。這顯然是一場從人數到裝備均一邊倒的戰鬥,戰鬥的結果當然可想而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開戰,在日軍強大的火力攻擊下,中國軍隊很快退守到了陌南鎮外,眼看就要被逼到黃河岸邊。情急之下,第96軍177師師長陳碩儒組織40名機槍手向日軍包圍圈猛衝,爲大部隊打開了突圍缺口。可是跟隨陳碩儒衝出來的只是第177師的主力部隊,離其較遠的新兵團官兵還是被困在了包圍圈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177師的新兵團,共有1000多名新兵。面對包圍着自己、武器裝備和數量都明顯佔優的日軍,這些剛上戰場還沒來得及接收系統軍事訓練的新兵,沒有因爲懼怕而放下武器甘當俘虜,而是在黃河河灘與敵展開了激烈的拼殺。最後,200多名新兵力戰而死,剩下的800百多人,被日軍逼到了黃河岸邊的懸崖上。向下看,是波濤洶湧的黃河,面前則是步步緊逼的日軍。這時,一個斷臂的小戰士突然衝到了隊伍的前面,面朝故鄉的方向磕了三個頭,然後高唱着陝西特有的秦腔轉身跳入了滔滔的黃河水中。他這個舉動彷彿是一聲號令,800多名士兵,頓時都朝着自己故鄉陝西的方向磕了三個頭,高喊“寧跳黃河死,不作亡國奴”,紛紛跳入了黃河。據說八百壯士集體投河的這一幕,曾被當地的村民們看見。後來,據村民講,他們至今還記得最後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那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着自己部隊的軍旗。儘管軍旗已被槍彈撕裂,他仍雙手高擎,轉身跳入黃河。幾乎是在八百壯士投河的同時,同樣是被圍但是距離八百壯士有十多里的200多名工兵營將士,也選擇了以同樣的方式以身殉國。\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c02f21586cd46798616d854489a38ba\" img_width=\"270\" img_height=\"316\" alt=\"八百娃娃兵:“寧跳黃河死,不作亡國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孔從洲\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6月11日,陳碩儒率第177師殺回陌南鎮,擊潰了日軍;孔從洲的第46旅也從夏縣折回,封鎖了平陸境內的南北要道——茅津渡大道;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應第31軍團軍團長孫蔚如的請求,命駐紮在黃河南岸的部隊用炮火封鎖了黃河河道,驕狂一時的日軍終於被中國軍隊包圍。6月12日,中國軍隊從東、西、北三面向被日軍佔領的茅津渡發起全面攻勢。戰至黃昏,日軍全線崩潰,第38軍、第96軍勝利會師,這次戰鬥的勝利,慰藉了這一千多名新兵的在天英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少年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所在。軍團長孫蔚如曾經在祭奠八百少年英靈時說過,如不報此仇,他孫蔚如當舉槍自戕,短短几天,孫蔚如就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之後,“八百冷娃”的故事傳遍了黃河兩岸、大江南北,激勵了衆多的年輕人從軍報國。不少青年學生特別是軍校生在畢業以後都主動要求到中條山地區參戰殺敵,中條山地區也因爲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青年,整整和日軍相持了3年,爲抗戰進入戰略反攻乃至最後取得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0733885281408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