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人理解,一個長期對OLED持否定態度的企業,不可能有像樣的技術儲備,長期堅持研發卻不推出產品,這不符合基本的邏輯認知。海信把自己放在OLED電視救世主位置上,更是可笑。

3月7日,海信宣佈在OLED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並稱將在不久開幕的AWE上展出自主品牌OLED電視產品。

爲此,海信官方配發了新聞通稿《今天,中國有了“更好的OLED”!》。

何爲“更好的OLED”? 海信給出的解釋是,困擾OLED電視多年的殘影、圖像衰減等技術瓶頸,已被技術派海信突破。怎麼突破的呢? 海信稱已掌握OLED驅動系統設計、OLED顯示器結構、曲面OLED模組以及OLED使用壽命、對比度等關鍵技術。但它同時說,海信收購東芝電視及其研發團隊之後,不斷攻克OLED技術難關,終於突破了困擾OLED市場多年的殘影、圖像衰減等技術難題。

海信負責OLED研發的工程師嶽春波說,海信通過自主研發的六項防殘影技術、暗場細節提升技術和OLED色彩精準設計,爲防止OLED殘影發生提供了優良的技術解決方案,使OLED產品在細節表現力、清晰度和運動圖像流暢度方面呈現出完美的畫質表現。

海信由此得出結論:至此(指自海信發佈OLED電視之日始),OLED電視產品真正走向成熟。

我認真查看了海信發佈OLED電視的相關報道之後,形成一個輪廓性印象:這可能是海信有史以來最低調的一次產品發佈。

爲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印象?你看,參會媒體人數少+現場佈置簡單+無高層管理人員出席,讓這場發佈會看起來更像一場不怎麼正式的媒體溝通會。

顯然,海信在刻意低調。畢竟在過去相當長時間,海信扮演的是“OLED反對派”角色,這讓它無法高調地面對媒體與公衆。

因此,海信內心充滿糾結:不說吧,達不到發佈的目的;說多了,又擔心無法邏輯自洽。

但不管怎麼說,海信最終下決心進入OLED領域,我們仍然應該給予正面評價,作爲中國三大彩電巨頭之一,海信沒有理由犯技術路線的錯誤,更不應該輸掉正在到來的OLED時代。

海信轉投OLED陣營,可視爲對過去8年以激光爲主戰略的反省與修正。

不過,仔細觀察這場發佈會,不難發現海信既說了實話又撒了謊。

說了什麼實話呢?

海信稱,OLED電視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熟。我認爲這句是實話。但它同時又撒了謊,須知,OLED電視成熟是從2016年開始的,而不是從海信發佈這款A8纔開始,這不是事實。

2016年,主流OLED品牌均承諾已做到15000小時正常使用狀態下不燒屏,燒屏從那時起就不再成爲OLED電視的產品短板——當然,極端情況下的個別現象除外。

除此之外,海信還有兩處涉嫌未講實話。

一處是,海信宣稱喜歡OLED電視的消費者和業內人士都把希望寄託在海信身上,希望海信改變OLED電視目前的困局。這不可能是事實。

海信稱,過去多年“海信圍繞OLED材料、器件、驅動、畫質等方面進行了深度技術研發和技術儲備”,但是,海信並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事實是,海信確確實實是OLED的遲到者。

作爲OLED的遲到者,海信尚不具備對OLED做出實質性貢獻的實力——從產品創新到市場培育都不具備。

通常來講,一個長期對OLED持否定態度的企業,不可能有像樣的技術儲備,所謂長期堅持研發也不符合基本邏輯。一個遲到者把自己放在OLED電視救世主的位置上,更是貽笑大方。

還有一處,海信也涉嫌誤導。海信說,OLED電視在中國推廣五年多,銷量遠低於預期,原因是一些廠家對研發難度較大的OLED殘影等深海區根本無力觸及,使得OLED電視“看起來並沒有宣傳中那麼好”,導致中國OLED電視市場遲遲不見起色。

這句話不完全是事實。

中國OLED電視銷量的確低於預期,這是事實,但並不是中國市場銷售的OLED電視質量低於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市場,而是因爲狙擊OLED的力量比較強大,對消費者形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外界很關心海信發佈的這款型號爲A8的OLED電視產品,究竟怎麼樣?

我還沒看到實物,但從海信官方稿件看,我的總體判斷是:這款“更好的OLED”並無令人拍案叫好的差異化優勢。

止於目前,全球有三款OLED電視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款是可捲曲OLED電視,一款是壁紙OLED電視,一款是屏幕自發聲OLED電視,它們分別由LG、創維、索尼率先發布。除此三款產品之外,其他OLED電視產品都差不多,均不具備符號性特徵。

海信這款A8型OLED電視,既不可捲曲,也不是壁紙電視,同時不具備屏幕自發聲功能,可以說海信OLED電視的第一次亮相動作談不上驚豔。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中國OLED電視品牌格局會不會因爲海信的加入而改變?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目前中國OLED電視的品牌格局。

奧維雲網提供的數據是,2018年,國內市場共銷售OLED電視166351臺,其中創維佔比超過50%,比第3-6名總和還多。

海信是中國激光電視的霸主,創維是中國OLED電視的霸主,二者在各自領域都可謂一枝獨秀。

如果我問誰是OLED電視本土品牌中的老二?我估計大多數人都會搖頭。

只知第一不知第二,說明中國OLED陣營第二梯隊品牌格局不清晰,我認爲這正是海信的機會。

“中國彩電三大巨頭之一”+“本土銷量最大的兩家彩電企業之一”,這樣優勢必定對海信衝擊OLED市場形成一定支撐。我的基本判斷是,海信加入OLED陣營,受影響比較大的可能是長虹、康佳等第二梯隊品牌,對創維、LG、索尼等頭部品牌基本上形不成威脅,至少短期是這樣。

外界有所不知的是,海信下決心進入OLED領域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早在2016年初,海信就有意推出OLED電視,苦於無法獲得上游屏資源而無奈作罷。因此,海信電視戰略的大轉型,既有主動的成分,又有無奈的成分。

談到海信發佈OLED電視,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國也給出了正面評價,他說:“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他又說,“來對了,但來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