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國70週年,市場中湧現了大量主旋律獻禮劇,紅色傣風英雄史詩劇《版納風雲》以獨特的傣族風情成爲獻禮劇中的一抹亮色。該劇登陸北京影視頻道首都劇場後,備受觀衆好評:“看《版納風雲》既能領略傣族風光,又能瞭解西雙版納解放歷史。”一部劇的成功,往往離不來主創團隊的職業素養與精神追求,導演彭傑聯手擅長打造“雲南名片”的“榮光”組合(《版納風雲》製片人蔣曉榮、監製於榮光),將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老州長”召存信一生踐行忠誠與擔當的精神搬上熒屏,期冀“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這個故事,召存信精神能夠更廣泛地傳播”。在彭傑看來,召存信一生踐行忠誠與擔當的精神對當下社會仍然意義深刻,能給觀衆帶來一些從人生意義角度的思考。

談劇作與準備:秉持求真態度,譜寫英雄史詩

Q:是什麼契機碰到《版納風雲》這部劇的?劇本有哪些地方特別打動您?最後是什麼原因讓您選擇拍攝《版納風雲》?

A:我是雲南潤視榮光影業的一員,拍攝《版納風雲》更多是受到製片人蔣曉榮老師、監製於榮光老師的指導。兩位老師創作過很多展現雲南文化符號的影視作品,《木府風雲》《舞樂傳奇》等劇集更是掀起了“世界民族風”。《版納風雲》也是這樣一部具有云南風情與家國情懷的劇。在剛接觸到劇本的時候,我就被召存信的民族大義深深打動。召存信是有歷史原型的,他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物,這就要求劇本創作要基於史實,既要有厚重的歷史感,又要有親切的生活感,這點是非常打動我的。

Q:《版納風雲》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西雙版納,對劇中的服飾以及細節有着嚴格的要求和把控,能爲我們具體介紹一下嗎?

A:這部劇是在西雙版納實地取景拍攝的,這就在大環境上保證了雲南風情。上面也說到,《版納風雲》是有原型故事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大環境到小細節都要秉持“求真”的態度。在拍攝前,我們查閱歷史資料,諮詢民俗專家,走訪當地村民,在不同身份的人物的喫、穿、用、住等方面,都儘可能還原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西雙版納的狀態。傣族服飾是極具特點的,女子要扎包頭,發上插花、梳子等裝飾,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小袖衫,下着長管褲,用白布、藍布、紅布包頭,這些特點都有體現。劇中也有跳傣族舞的情節,印小天他們爲了跳得不出戲,就看了很多關於傣族舞的資料與視頻。

Q:《版納風雲》涉及到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變革,您有在拍攝之前去到當地踩點,並詢問當地居民有關於召存信的光榮事蹟嗎?除此之外,您在拍攝之前還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A:從最早的劇本創作到拍攝的過程,我們團隊都始終堅持真實的原則。《版納風雲》是藝術的加工與創作,是故事的影像化表達,只有真實,纔可能提供給觀衆沉浸式的觀劇體驗,才能讓召存信的民族大義更具感染力和認同性。召存信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老州長”,在當地很有名望,走訪村民的過程非常順利,幾乎每一個受訪者對這個“老州長”的事蹟都能娓娓道來,爲我們的創作提供了“真實”而“生動”的珍貴資料。

談創作:現實主義手法講述真實故事

Q:該劇講述的是發生在解放戰時期的故事,您是如何還原當時這個年代的?在拍攝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A:那個年代有着鮮明的特點,那是血與火的年代,也是關於信仰與犧牲的年代。《版納風雲》講述的就是召存信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爲民族團結、家國統一而奮戰的英雄史詩。在拍攝過程中我們會面臨一些難題,比如天氣十分炎熱,飾演召存信的印小天還因爲拍戲受過傷,但是劇裏的那種堅守信仰的精神也同樣支撐着我們克服所有困難。

Q:《版納風雲》是有原型故事和史實的,您是如何平衡真實故事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的?

A:以現實主義手法講述真實故事。《版納風雲》的故事就源自真實,它所展現的歷史時代、人物形象、精神品質都是可以歷史考證的。如果我們在藝術的加工與創作中,不秉持求真的態度,那我們就對不起這部劇,也對不起召存信爲西雙版納的解放事業、民族團結進步和改革發展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的崇高精神。

Q:該劇融入了民族時代變革、民族團結、民族風情等多元化內容,豐富了史詩劇的既定概念,您的創作思路是怎樣的?

A:劇本是一劇之本,是因爲有這樣一個劇本、內容,才能通過影像化表達將這些多元化內容表現出來。在準備過程中,先要牢牢抓住主題,《版納風雲》講述的是抗日戰爭與西雙版納解放的那段歷史,這已經囊括了很多內容,在拍攝中以小見大,從各個表現內容上彰顯這部劇的主題,起到影視藝術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力。

Q:您更傾向於敘述故事,還是更注重人物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表達?

A:敘述故事和人物的塑造是密不可分、你中有我的關係。一個沒有鮮明人物的故事是無法打動人的,同樣沒有故事,人物的塑造也不可能有血有肉。劇集有沒有看點,能不能吸引人,至少包括兩個大方向,第一個是劇情能夠贏得觀衆的價值認同,另一個就是有讓觀衆喜愛的人物。

Q:劇中有很多關於“信念”和“信仰”的人物,您在執導的時候具體是怎樣把握的呢?

A:人物的塑造也離不開演員們的演繹。印小天、孟麗、陳龍、朱曉漁等青年演員,以及於榮光老師等戲骨演員,以他們的專業度精準把握了人物內核。每個演員的完成度都非常高,演員和角色融爲一體,角色身上的性格特徵、精神品質通過演員的演繹也就自然表達出來了。

Q:您覺得該劇最大的亮點是什麼,您在執導的時候有沒有着重關注這方面的呈現?

A:最大的亮點還是真實。從故事到人物塑造,從置景到風土人情,從情感到精神風貌,《版納風雲》都真實還原了抗日戰爭末期和解放戰爭初期西雙版納地區的真實風貌,力圖以真實打動人心。

Q:在拍攝過程中,還有沒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A:在西雙版納拍攝《版納風雲》是一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我們能深入瞭解那兒的風土人情,這也讓我們能夠更走進人物,走進故事,更利於我們的創作。拍攝過程中,我們所有工作人員全身心投入、同心協力將戲拍好的創作氛圍也令我十分難忘。

談角色:精準把握人物內核,展現角色氣質

Q:《版納風雲》中的演員既有老戲骨也有新人演員,您在選角方面的考量標準是什麼?(請您談談對演員的評價)

A:每個人對於角色都會有一個標準,每個演員塑造的角色給觀衆的感覺也不一樣。我覺得選角最重要的是適合,印小天飾演的召存信堅定、仁愛,具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他也演繹出了召存信一心跟黨走的信念感,孟麗飾演的勐泐王朝的公主刀美英具有英氣之美,巾幗不讓鬚眉的敢勇被她演繹得入木三分,包括其他演員對於角色的完成度都非常高,這與他們的個人能力,對於工作的認真態度,對於劇本、角色的理解是分不開的,他們的演繹給原劇本上的人物加分,讓他們變得更立體更鮮活。

Q:於榮光、印小天、陳龍分別飾演了西雙版納的三個代表性人物,您覺得他們身上的哪些特質特別契合劇中人物?您是如何將角色分別具備的特徵傳遞給演員們的?

A:於榮光老師飾演的刀安貴前後是有鮮明對比的,他曾經是勐泐王朝土司總目,這時期的他能力出衆,對王室忠心耿耿,對權貴的追求很執着,爲此他感覺到召存信的存在是一種威脅,處處與他作對,不過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同樣深明大義,具有家國情懷。於榮光老師向來以硬漢形象出現在熒屏上,他的角色也是亦正亦邪的,這次飾演心理歷程複雜的刀安貴十分遊刃有餘。

印小天身上有一股韌勁,他非常敬業。他飾演的是男主召存信,戲份比較多,當時天氣很炎熱,他就是身體不舒服了,也不會去休息而影響拍攝進度。他演繹的召存信同樣具有一種堅韌精神,在推行減租減稅爲羣衆謀福祉的事業上,召存信從未退縮,在尋找共產黨、跟隨共產黨投身解放事業的過程中,他也堅定不移一生向黨的信念。

陳龍飾演的王儲刀世勳與召存信志同道合,他們共同爲黨和人民,爲雲南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繁榮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刀世勳生性豁達,這點與陳龍的性格非常契合。

談行業與意義:創新打造主旋律作品,傳承民族精神

Q:英雄史詩劇在當前電視劇市場並不少見,從市場角度看,您覺得這部劇有着怎樣的獨特之處呢,對這部劇您有怎樣的期望?

A:《版納風雲》講述的有原型的英雄故事,並融合了很多傣族元素,讓觀衆能多多瞭解解放時期的西雙版納的解放與改革風雲,還能足不出戶就領略到傣族風情與雲南風光,享受視聽藝術之美。希望我們這部劇播出後,能夠讓更多人感受到那個年代的有志之士爲解放與改革的熱血與信仰,能夠激發出觀衆的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能給觀衆帶來一些從人生意義角度的思考。

Q:在《版納風雲》中,您想透過召存信的故事及精神,給予當代人怎樣的啓發和精神支持?該劇有沒有什麼更深層的含義?

A:召存信從封建領主到人民公僕,他始終堅定地跟着共產黨走,在他身上展現出了一生堅守誓言,獻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崇高精神。這過程中,他起先也是一個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他一開始帶兵抗擊日本人,後來誤信了國民黨,在一次次的失望後,他決定尋找共產黨,之後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召存信一生踐行忠誠與擔當的精神對當下社會仍然意義深刻。我們將召存信的故事搬上熒屏,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這個故事,召存信精神能夠更廣泛地傳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