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現場兌換工作結束,2018年的紀念幣發行徹底成爲了過去,但還有一個懸念一直未解開。

衆所周知,豬年紀念幣共發行2.5億枚,根據央行公佈的預約結果,共預約了2.2億枚,還有2600多萬枚未預約出去。

這些紀念幣也並沒有拿出來進行現場兌換,現場只是未兌換的部分,那這未預約的2600萬紀念幣去哪裏了呢?

一、未生產就註定剩餘!

豬年紀念幣的預約時間是去年的12月份,而很多藏友兌換到的盒幣的生產日期是1月份的,這說明預約時豬年紀念幣還在緊張生產中。

但有2600多萬豬年紀念幣沒有預約出去,就面臨這樣一個局面,這些幣還未生產就註定要剩餘。

現場兌換主要用來消化預約未兌換的紀念幣,那這些未預約的紀念幣怎麼辦?

難道和以前剩餘的紀念幣那樣,封存在央行各分支機構的庫房裏嗎?

二、按需生產已經到來!

央行在2017年談到普通紀念幣發行工作時就指出:“穩步推進普通紀念幣市場化發行方式改革,研究建立預約約束,以需定產等新措施。”

大家可能沒注意到,紀念幣的按需生產已經到來了!

年前,中國印鈔造幣發表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國的現金流通怎樣管理?錢幣市場如何規範?這篇文章說透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央行貨幣金銀局局長王信。

其中就提到,在之前高鐵紀念幣的發行上就已經採用了“以需定產”的新方式!

也就是說高鐵紀念幣雖然公告發行2億枚,但實際沒有生產那麼多,按照大家的預約量進行生產。

從節省資源的角度看,這是好的選擇,也體現了紀念幣“按需生產”。

三、未來紀念幣按需生產!

有了高鐵紀念幣按需生產的經驗,預計“按需生產”會成爲未來紀念幣發行的標配。

例如,豬年紀念幣未預約出去的2600萬或將不再生產,實際發行量將少於2.5億枚。

同樣,改革開放紀念幣也即將開展二次預約,到時二次預約沒預約出去的部分也將不再生產。

今年還將發行泰山紀念幣和建國70週年紀念幣,發行量預計也會有縮減,以需定產,市場行情應該相當可觀!

按需生產已經來了,未來紀念幣發行量會更合理!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