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省退耕還林效益檢測站統計,湘西州退耕還林工程區內,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系統逐漸恢復,生物多樣性持續增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年來,在退耕還林工程推動下,湘西州劃定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718.5萬畝、天然林保護面積290萬畝。

"\u003Cp\u003E7月22日晨,記者跟隨古丈縣高望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爬上當地最高峯——頂堂,舉目四望,山高谷深、溪河縱橫,層林密佈、莽莽蒼蒼,雲在山間飄過、從林海間漫過。不多時,一輪紅日從遠山的雲海中噴薄而出,瞬間染紅周遭的一切,壯哉!美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景,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退耕還林20個年頭後的美景。從2000年到2019年,在歷史的長河裏,只是滄海一粟。但湘西人卻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爲這片土地塗抹上厚重的綠色,創造了一個令人欽佩的“綠色奇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蔥蘢不見”到森林城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湘西一夢六十年,故地依稀別有天。吉首學中多俊彥,張家界頂有神仙。熙熙新市人興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湯湯何日現,蔥蘢不見夢難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1年4月初,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來到湘西州視察,60年前風華正茂的朱鎔基與夫人勞安在湘西州讀書;60年後,他故地重遊,感慨頗多,留下了這首《重訪湘西有感並懷洞庭湖區》的詩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彼時的湘西州,因爲貧窮落後,農村毀林開荒、盜採盜伐的現象嚴重,朱鎔基印象中的莽莽羣山成了濯濯童山,他發出了“蔥蘢不見夢難圓”的感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光荏苒,歲月如梭。2018年10月15日,在深圳市舉行的全國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湘西州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的牌匾,成爲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地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背後是一份厚重的成績單:2000年至2018年,湘西州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420.2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202.45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92萬畝,封山育林25.75萬畝;全州林地面積達到1741.63萬畝,比退耕還林前增加13.31%。如今的湘西州,森林覆蓋率70.2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湘西州退耕還林的成效,還從生態效益上得到了充分體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省退耕還林效益檢測站統計,湘西州退耕還林工程區內,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系統逐漸恢復,生物多樣性持續增加。2013年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時,湘西州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5%,達到1323.6平方公里,年保土量達403.17萬噸,森林年蓄水量增加7300萬立方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4年,國家林業局發佈了《2014年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數據表明湘西州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物質量和生態效益價值量,位居湖南省14個市州之首,生態效益總價值量達192.21億元\u002F年,佔全省的20.2%;僅僅“涵養水源”每年就達6.64億立方米,每年“保育土壤”固土1041.84萬噸。湘西州空氣質量常年保持湖南省第一,優良天數穩定在325天以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灣沱水繞城過,一座青山抱古城。走在鳳凰古城的青青石板路上,身邊是熙熙攘攘的人羣,清幽的沱江上游船往來穿梭,河岸邊成排的吊腳樓裏歌舞飛揚,極目遠眺,環抱着小城的羣山連綿綠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青山抱古城,一直是全縣人民多年的夙願,這個願望通過退耕還林完成了。”湘西州政協副主席、鳳凰縣委書記顏長文告訴記者。從2014年開始,該縣開始實施“青山抱古城”項目,完成綠化施工1690.6畝,共栽植櫻花、紫荊、欒樹、玉蘭、楓香等20餘種9萬餘株樹木。在綠色的環抱下,鳳凰古城遊客數量連年增長,2018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800.1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70.22億元,分別增長19.2%、20.7%。鳳凰,這座被譽爲中國最美麗的小城,愈加養眼、養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年來,在退耕還林工程推動下,湘西州劃定重點生態公益林面積718.5萬畝、天然林保護面積290萬畝;建成各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48個和各類林場667個,面積583萬畝,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總數達到15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對記者說:“湘西州目前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態優勢,建設好、保護好這一片綠水青山,把湘西州建設成爲國內外知名的生態文化公園,使之成爲金山銀山,是全州人民的最大目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荒山變林山,不愁喫和穿。在退耕還林工程的帶動下,湘西州林下經濟、綠色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林旅、林藥、林果、林禽、林畜”等多種經濟發展模式,退耕農戶年收入的30%來自林業。截至目前,全州建成以榿木、馬尾松、日本落葉松、溼地松等工業原料林200餘萬畝;建設重點藥材專業鄉鎮20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5萬畝;建立林果面積60萬畝;建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個;打造德夯、夯沙、夯吾等大湘西文化生態旅遊村34個。2018年全州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29.2億元,實現旅遊總收入達441億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退耕還林工程也直接讓農戶受益,工程共覆蓋114個鄉鎮1798個行政村,39.8萬農戶162萬人。國家累計下達退耕還林項目相關資金59.4億元,全州退耕農戶累計獲得錢糧補助戶均14380元,人均3533元;其中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9.8萬餘戶38.32萬餘人。與此同時,退耕還林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全州90%以上的農業人口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和外出務工實現脫貧增收。(記者 陳昊 通訊員 楊華)\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4129555216846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