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dfic-imagehandler\u002Febe068c8-db1a-4e3b-a067-53ea25b774fe\" img_width=\"1200\" img_height=\"865\" alt=\"留住鄉愁:難忘兒時搞“雙搶”\"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這幾天老屋的好熱,細伢們的躲在空調屋裏喫着冰淇淋,玩着手機,他們可知道60.70後的我們這個季節是怎麼過的?他們知道什麼叫雙搶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是一段難忘的記憶,現在的孩子無法想象和理解那時我輩經歷的“雙搶”歲月,特作此文,略表情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們鄂東水稻一般種兩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後,得立即插上二季稻,還務必在立秋前將秧苗插下。如果晚了,收成將減少,甚至絕收。才二十天左右的工夫,搶收搶種,所以叫“雙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憶裏,它卻是維繫所有我們農家生活命脈裏的一種繁重勞動的代名詞。“雙搶”時,要舉家上陣,從7、8歲開始,在家鄉那片貧瘠的土地上也就留下了我們兒時那瘦小的身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還朦朦亮,在大人由輕到重的呼喚聲中醒來,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很不情願的從打滿補丁蚊帳中鑽出來,慢吞吞的走向屋後的茅房,解決掉一夜的憋尿,接着聽着大人的嘮叨聲,喝下幾碗粥,赤着腳跟在大人背後,雙搶期間的某一天就這樣拉開了序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上清涼,是扯秧的好時機。清新的空氣裏夾雜着泥土的芬芳,田埂上的小草伸了伸懶腰,身上的露珠晶瑩剔透,像一顆顆珍珠在初升的太陽下閃耀着,不時滴落在奔走田埂上人們的腳背之上,透着一股沁心的涼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大把整齊的扎秧草放在屁股下的秧馬上,人們彎着腰把秧苗一小把一小把的從秧田裏拔起來,湊成一束,放在水田裏“哐當哐當”的把秧苗根部的泥巴洗去,再從前面抽出幾根扎秧草,簡單繞擰成細繩,熟練地打了個活結,隨手就把一束秧苗紮起來了,丟在身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一會兒,後面翠綠的秧把越來越多,一個個士兵一樣,雄赳赳氣昂昂地站在秧田裏,在晨風中瑟瑟飄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秧田必須要水源充足,農田水利不發達的年代,一般都依池塘周圍而做田,背陰涼快點的坡子下,恰恰也是螞蟥的天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上三竿時,我們腰痠背疼,飢腸轆轆的從秧田裏走上來,吸附在腿肚上的幾條螞蟥,已滾圓滾圓了,一頭粘連在腿肉裏,還沒有吸飽血,飽了就會自己滾落。這時我們一邊罵着,一邊習以爲常地從腿上將它們拽下來,找根細樹枝,插進螞蟥體內,隨着滴落的鮮血,螞蟥皮被整個穿腸翻了過來,丟在火辣的太陽下,終究化成一灘水,再也不能復活。螞蟥,這個東西很討厭,好像即使碎屍幾段都沒用,翻皮纔是絕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得小時候家裏有七、八畝田,父親總是胸有成竹的根據每塊田裏稻子的成熟度,來決定先收割哪塊田。割稻時,手持一把錚亮的鐮刀順着水稻倒伏的方向將其一一割斷,整齊的鋪在身後,起先整片金黃的稻穗不見了,一塊塊稻田在鐮刀嚓嚓聲中露出了一截截整齊的稻樁。有力氣,手快,這是割稻好手。也常見到在田野裏捂着手急匆匆、滿臉痛苦的小夥伴,手快比不過刀快,你割稻時若有分神,鋒利的鐮刀就有可能親吻你的手。如今自己手上還有個小刀疤依舊還在,只是不知道那把鐮刀爛在哪裏………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太熱了,“歇涼”是一件幸福的事。(就是短暫的休息一下),留守家裏做飯的婆婆用大水壺送來了茶水或早晨喫剩的稀飯,算是“過箇中\"。這時滿身泥巴猶如泥猴的我們顧不上喝水,噗通一下就跳進了池塘。池塘表層的水也是熱的,必須下潛到水底,才能感受到一絲清涼,那是一種沁脾的涼爽,卻需要不停的潛上來換氣再下潛。片刻的清涼,溫熱茶水,換來一絲暫時的愜意;繼而發現胳膊上、胸脯上已然留下了一條條抱稻穀時被稻穀劃掃的紅痕,汗水流過,感到一陣一陣刺啦啦的疼。這時大人又吆喝起來: 快下田,加把勁,栽完這塊田,就可以回家喫中飯了,下午還要給前兩天栽過秧的田裏車水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雙搶”中的伙食比平時差不多,時不時的有個自家種的菜瓜喫喫就不錯了,父母隔三差五的鼓勵我們,雙搶搞完了給我們喫蒸肉,我們就會無比幸福的期盼着!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時候正喫着飯,突然,天空中傳來“咔啦”一聲巨響,讓所有的人都無奈地扔下了飯碗,離開飯桌,奔了出去。六月天伢的臉,說變就變;雨可能即將伴着剛纔的雷聲呼嘯而至。我們得快速把上午攤曬在屋後稻場上的稻穀收起來,否則雨把稻子淋溼後會發芽、發黴,那上半年就白忙活了。此時,屋後的大稻場上熙熙攘攘起來,灣裏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動,即便你家沒有曬穀子也會趕過來幫忙。各種工具將稻穀團成一堆,用大塑料薄膜蓋上,壓上石頭稻草防止被風吹開進雨。整個過程火急火燎,容不得半點鬆懈,自家稻子蓋好後還要幫助其他家蓋,大家都自覺的相互幫忙,總之,必須要保證所有稻穀不能淋雨。也有來不及收,稻穀被淋雨的時候,淋雨的稻子也交不了公糧,糧站收稻員拿根空心的鐵釺子插進麻袋,又抽出來,在主人可憐巴巴地眼神中,捏起幾粒稻穀丟進嘴裏,一咬,白眼一翻,拉回去,拒收!碰上這樣的事,伴隨的是女主人的眼淚和男主人無奈的嘆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夏天的陣雨,來的突然迅猛,走的也快,很快天又放晴了。這時總覺得這雨是來搗亂的,大人們又罵起了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冰棒冰棒,香蕉冰棒,冰棒冰棒; 豆沙冰棒”,一聲聲吆喝伴着自行車鈴鐺聲,將伢們吸引到了一起,賣冰棒的來了。大人爲了鼓勵我們繼續好好幹活,也扣點零錢出來給我們解饞。五分錢一根的冰棒太令人回味無窮了,小心翼翼地剝開冰棒紙,不忘將粘在紙上的碎冰舔到口裏,冰棒表面留有一層薄薄的白霜,一股甜絲絲的霧氣夾雜着絲絲涼意一下子鑽入鼻孔中,迫不及待狠狠咬上一大口,含在嘴裏讓它緩緩化掉,再一點一點嚥下肚去,只半支冰棒下肚頓覺通體舒暢極了。那時覺得更覺神奇的是,冰棒放在鐵搪瓷缸裏,過一會兒瓷缸外面怎麼也會變潮變溼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終於雨後的涼爽經不住太陽公公的霸道,半下午左右,息風了,整個田野又像大蒸籠一樣悶熱不堪起來。插秧的人們已經個個汗流浹背,草帽下的汗水順着額頭流到眼裏,一陣刺辣……卻也無法分出手來擦一把。我們將手裏的秧苗掐分成一撮撮,快速地按進滾燙的泥巴里,弓腰有序的往後到退着,一棵棵秧苗也就慢慢將水汪汪、白茫茫一片的水田裝扮得鬱鬱蔥蔥起來。插秧也是個技術活,插的不好不能成活,回頭還要補棵。插秧最難受的是腰,一天插下來,腰疼得直不起來,大人家還會說:蝌馬(青蛙)無頸,細伢無腰。小伢哪裏有腰疼……!那時候沒誰慣着你,除非你最小或是獨生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火紅的太陽漸漸落了下去,好像整天鋒芒四射讓他自己也不好意思了,在這黃昏時分也透出了些許溫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雙搶”的早上、晚上都是幹活最佳的時間段,火燒雲的映射下,人們經歷一天的勞作,體力消耗的所剩無幾,可深知明天農活任務更加艱鉅,不得不在蚊子的叮咬下,繼續奮力搶收搶種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陣陣犁田人呵斥牛兒的聲音,爲田間放水而吵架的聲音,跟四起的炊煙一同飄忽在田野的上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色漸黑,池塘邊上擠滿了人,洗腳的,洗農具的,牽牛喝水的,抬水的,洗菜的……我們赤身裸體地在池塘中翻滾,肆意嬉笑打鬧;在相互表演仰浮,肚皮朝上,這在我們這裏稱之爲“踩亮哇,不擔心溺水的,直到今天我們這輩人的的水性一般都很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如今,農業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這漸已消失的“雙搶”,伴隨着我從6、7歲一直持續到18、9歲,拿着鐵板踏上東北、踏上社會後才結束,這些經歷已化成一種融入血液與骨頭裏的記憶,鐫刻盤踞在我們這代人的心靈深處,其滋味刻骨銘心、五味雜陳,讓人想笑,想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雙搶”,讓我心悸、懼怕與敬畏……但它的艱辛苦澀,讓我在茫茫人生路途中學會了隱忍、無畏、堅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光如梭,這種特殊的經歷,此生不會再有,回不去的歲月,忘不了的“雙搶”!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終於寫完了,大夥兒不要覺得我傻着沒事幹。想想現如今的孩子,手裏幾乎整天拿着手機,上着wifi,吹着空調,玩着遊戲,還有誰念着想着爲父母分擔點家務活?還有誰記得我輩曾經歷的酸辛?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稍有不順,耍起小性子,頂撞父母……\"這些都是現在許多孩子的共性,我們做長輩的不應該反思一下原因出在哪兒?或許,是我們忘了將喫苦耐勞的精神傳承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9997019762529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