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6734 字 33 圖

預計閱讀時間: 17 分鐘

欲練神功,揮刀自宮。

說的是,斬斷陽根,真氣才能永遠運行,

這是辟邪劍法和葵花寶典的精義所在,

也是道家氣功思想的由來。

玩君覺着,今日傳武,想要能打,也得自宮。

宮什麼?

宮的是墨守成規的心,不敢變革的膽。

因爲,固步自封,不是傳武。

現在的傳武(即傳統武術),從技術上來講,已經退化成了表演,不再能打了。

爲什麼?

玩君覺着原因有三:政策、歷史和格局

一、官方重視套路表演,輕視實戰比試

久處和諧社會之中,國人已不再尚武,小鮮肉佔據頭條,大男人越來越少。

對於傳統武術,官方只在乎文化,不提倡比試,在其導向作用下,以學院武術爲代表的套路練習逐漸成爲主流,實戰比試則鮮有人問津。

普通百姓在黃沙漫天的曬麥場上切磋較量的場景已經永久的成爲照片中的回憶。

而象徵中國武術運動員最高等級"武英級"的比賽標準——“全能六項”之中,也已無一項是實戰。

怕是前朝武狀元穿越而來,也只能是望榜興嘆了。

練套路可以上臺表演,可以廣收門徒,還可以高考加分。

而實戰呢? 空有一身本事無處施展,連自己都養活不了。

前途與愛好,哪一個更重要?

養家的責任和與過時的手藝,哪一邊該捨棄?

在無情的事實面前,再混蛋的人,恐怕也只能無奈的唱一曲:你永遠不懂我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學套路有多大的政策優勢,我們從高考武術專項的評分標準就能看出:

1、行進間正踢腿左右各3次=6分,

2、騰空飛腳2次=4分,

3、規定套路1套=30分。

……

實戰有加分呢?

……

對不起,你在說什麼?

都是傳武,差異有多大,或許只有哭過笑過的人才會知道。

二、美化的太“神祕”、太“高級”、太“精妙”

武術是什麼?

從根子上說,武術只是一種技擊術。說白了就是運用人體自身各個部位進行打擊和防禦的一種技術,想要傳承,只需要說明白怎麼攻防就行了。

而現實的情況呢?

傳承至今,拳法體系裏面夾雜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了,早已超出了武術本身。

幾乎每一套拳法都充斥着東方神祕主義,充滿了辯證法,以及很多需要有很高級的“悟”性才能體味到的很玄的東西。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歷史上靠打拳謀生的人,其文化素質都有那麼高嗎?

如果沒有,那如此“高級”的文化遺產怎麼才能被長期的正確理解和繼承呢?

玩君引用幾段關於傳武的描述:

1、站樁就是緊中求松!緊中松是真松!求得真松之後,真緊自然就會了,松中緊纔是真緊!練的是緊中松,用的是松中緊,用真緊打出剛猛爆裂來!不明白這些道理,一輩子都是門外漢!

2、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運勁之功失,先化硬爲柔,然後練柔爲剛。極其至也,亦剛亦柔,剛柔得當,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

3、八卦掌中先天八卦的拳法就是無極圖功法,無極圖功法手型是拳,並無明顯的攻防態勢,其目的在於通過手型握拳來收斂氣血以內養內練,並以摺疊軀體四肢來達到排擠五臟內練五臟氣血的效果。

……

每每看到這些,玩君真心佩服那些文字大師,一套拳法、一個基本動作竟然都能夠解讀的如此玄妙,難怪那些徒子徒孫如此崇拜他們的祖師爺和師父們。

這種鬆緊、剛柔的自我感覺、氣血的運用,甚至陰陽理論、八卦學說等類似舒化奶廣告植入般的生拉硬扯和強行關聯到底是不是科學?功效有沒有那麼神奇?玩君不懂,所以不敢妄言,只想弱弱的問一句,即便你真的get到了那些G點,對實戰來說,有什麼用嗎?

如果有用,那爲什麼傳武每次到真正的實戰時都變成了王八拳,那種練習時的神奇感覺爲什麼在打架時都使不出來了?

無非這兩種可能:

一是傳武被過度美化和神化,沒有誰能真正達到那種境界;

二是那些玄妙的東西根本無法運用到實戰中,只能用來修身養性。

不管是哪種原因,想靠這些“高級貨”練實戰,不走火入魔纔怪。

玩君覺着,傳武被神化,無非是一代代的傳武人想給自己的門派增加神祕感,想讓自己的形象更高端,並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

結果到最後塞進去的東西越來越多,連自己都信了。

看完高大上的傳武,我們再看看現代搏擊中有關拳擊抱架的直白介紹吧:

(1)首先面對對方,兩腳左右相隔半步,雙臂自然下垂站穩。

(2)面向對方,左腳向前出35-45釐米。也可以根據自己 的身高和習慣來確定距離,一般使自己感到舒適爲好。

(3)右腳與左腳呈45度角,爲了減少一點幅度,右腳跟往右側開一點,左右分開的距離爲20-30釐米。這樣的站法主要目的是在受到外來打擊時,身體保持平衡。假如站成一條橫線,經受不住從前方來的直拳,容易後倒;站成一條豎線,容易橫倒,對攻防兩方面都不利。

……

哪種更適合傳播,一比可知。

三、各個門派格局太小,視線太窄

(一 )橫向來看:門派林立,不相往來

有人說,中國武術牛逼之處在於派系衆多,技巧豐富,是個巨大的寶庫,能夠在各個方面提供豐富的營養。

而玩君覺着,它的問題也恰恰在於此,各個拳種相互排斥,相互輕視,不僅形不成合力,反而充滿內鬥。

每個門派都忌諱與其它門派招式相同。所以不願學習別家之長,即便是同樣的招式,不管打擊效果是否會受影響,非要跟別家有點區別,甚至抱架都得有點自己的特色,實不實用反而是次要的。

一直以來,傳武各個門派都是關上門自己玩耍,能唬住自己的學員就行了,不必交流,無需來往,因爲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而如今,傳武王國的大門已經被現代搏擊踹的咣噹咣噹響,人家在門外大聲的罵娘了,還龜縮不出,假裝聽不見,最終只能是煮熟的鴨子,只剩下嘴硬了。

(二)縱向來看:抱殘守缺,不思變革

在傳武數千百年的歷史中,無數拳種出現又消亡,能夠一直流傳的,都是具有一定生命力的,除了一代代徒子徒孫的傳承之外,必然也會不斷的改良和完善。

例如意拳(大成拳)是王薌齋先生對形意拳的一種革新,形意八卦是張佔魁先生對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一種融合,而心會掌則是趙道新先生對形意八卦的發展。

而現在的傳武呢?只會守着祖宗傳下來招式不敢變化,早就忘記了武術的要義在於能打。

明明有了更好的東西可以學習,明明發現了很多問題需要改進,明明知道自己傳承的已經不完整了,還不研究、不學習、不改變、不發展、墨守陳規、固步自封,如何能適應時代發展?

(三)從整個體系上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事實上,在冷兵器時代,兵刃纔是武人們安身立命的依靠,只是後來被官方禁止,無奈只能練拳腳。

玩君甚至覺着,武人們練習拳腳也是在爲使用兵器做鋪墊,或者用來對抗持有兵器或穿有甲冑的人。

比如不用高位腿法是因爲忌憚對方的兵刃,劈掌砸拳是在練習匕首捅扎,忌諱在打鬥中被摔倒是因爲古時作戰多采用人海戰術,一旦“栽跟頭”,會被踐踏。

又如有的門派專門練習用掌替代拳使用“內勁”打透鎧甲的技術,練習閃過對方兵器捅刺的同時“四兩撥千斤”摔倒對手的技術,以及控制對方持有兵器的手或臂的擒拿技術等等。

再如傳武練習者的基本功“馬步”的全稱叫"拒馬步",其實是步兵手持長槍抵抗騎兵衝擊的戰術步伐。玩君與羣友聊到這個問題時,企鵝直播的拳擊主播谷哥曾形象的描繪了這樣的場景:步兵舉着長矛迎接一羣騎兵的衝擊,站的住的,你活着,馬死了;沒站住的,你死了,馬衝進去了。

事實上,很早就已經有人提出過傳武拳法之中暗藏兵器操練技術這一推斷。

例如,玩君曾看到過一篇文章有如下說法:

在官方禁止民間私藏兵器,甚至菜刀都要幾戶共用的背景下,漢民曾經把兵器操練技術偷偷融入到拳法中。

例如太極拳,其中很多看起來根本沒有意義的招數就是如此。 如“雀地龍”真正用法就是近身後先舉着盾牌頂着對方,身體下潛一刀子猛捅對方下陰。“攬雀尾”則是用左手來抱着對方的長矛,右手拿刀猛斬等等。

只可惜傳承久了,刻意被掩蓋的真實用意早已被忘記,欺瞞統治者的良苦用心卻把自己的傳人忽悠了。

到了幾百年後的今天,拳法中暗藏的玄機已經很少有人能看明白,兵器的練習者也越來越少,傳武兵器對戰更是無人問津。

破解之道亦有三:抱團、減負、變革

一、抱團取暖,主動作爲

既然國家不給實戰研究提供資助,既然一家門派的力量不夠,大家只能聯合起來,一起研究。

是時候成立一個傳武實戰研究組織了,研究傳武如何實戰化訓練,研究傳武實戰如何走上擂臺,研究如何建立自己的賽事和規則,研究新形勢下傳武如何營收……

俗話說得好,只要思想不趴窩,方法總比困難多,連功守道那樣的賽事都有人做,如果有了真正有吸引力的傳武對戰形式,還愁沒有投資和贊助嗎。

不去想辦法,不去嘗試,是永遠不會有機會的。

二、讓武術重回人間

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讓大家研究的重點從世界是什麼轉移到如何過好眼前的一生。

傳武想要能打,也必須遠離玄學,聚焦本質,從天上回到人間。

傳武的神化或許在重文輕武的古代給武者們找回了一些面子,但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不能幫助練習者快速掌握動作,反而會成爲障礙,導致練習者分不清重點,甚至本末倒置,沉迷於追逐那種內心的感覺,忘記了技擊的初衷。

因此,傳武想要能打,就必須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把這些皇帝的新裝全部脫掉,作爲一個文化分支讓其他人去研究。而武者們則把全部精力放到技擊的動作招數本身。

三、技術變革

在擂臺上,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的差距是明顯的,但傳武也不必妄自菲薄。

現代搏擊有其長處,但也有規則的侷限性,傳武雖然落伍了,但它有更適合實戰的血統,更廣泛的羣衆基礎,一旦有了合適的展示平臺,前途不可限量。

看看一龍,從默默無聞的劉星君到中國搏擊第一紅人,如果沒有“武僧”光環的加持,可能嗎?

對於傳武技藝的改良,玩君覺着可以做如下嘗試:

一是博採衆長。

《臥虎藏龍》中李慕白曾經引用過他師傅江別鶴的一句話“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把手握緊,裏面什麼也沒有,把手鬆開,你就擁有了全世界。”

老祖宗創的功夫經歷這麼多年,必定會有很多方面已經被後來者超越。

遇到更符合力學原理的,更加有效的招式,只管學習就是了,沒有必要糾結改良後的傳武還是不是傳武,更不必在意是不是跟別的門派相似。

今天的拳擊和最初的拳擊,規則已經完全不同了,但它仍然是拳擊。

綜合格鬥發展到今天,也與最初不一樣了,但它仍然是綜合格鬥。

以前的跆拳道也曾和傳武一樣尷尬,但他們進行了改革,不僅進入了奧運會,道館也遍地開花,不也很好嗎!

截拳道和散打,都是對傳武進行的傳承和發展,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如今,當傳武傳遞到你手裏的時候,你,就決定着傳武的未來。

既然不改變就會衰落消亡,那還猶豫什麼,去變革吧。

二是抓住根本。

做任何事都要抓住事物的關鍵,傳武的變革也是如此。

玩君在《傳武不能打,就要——罵罵罵》開篇提到了改變中國命運的那四個字——“實事求是”。

改變傳武也要抓住那四個字,其中的“是”,也就是傳武的終極要義,就是那個被傳武嘴炮黨用作擋箭牌的名詞——“殺人技”。

先別笑,等你看完我這個系列的四篇文章,你會對殺人技有全新的看法。

因爲“殺人技”原本就是傳武與現代搏擊最大的區別。

雖然殺人技也非招招可殺人,但至少都是以殺招爲大招,尤其推崇一招制敵,期望一招就能摧毀對方戰鬥力。

打蛇打七寸,打拳也一樣,幾乎每一種傳武的拳法都會重點進攻雙眼、咽喉、襠部等要害。

尤其是那些以快制勝的拳種,如螳螂拳和蛇拳等,之所以能夠和很多剛猛無比的拳種對壘,更是依靠對要害部位進行快進快出的精確打擊。

當然,對付這種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敗”的拳種,其他拳法也各有對策。比如截拳道的距離控制,詠春的黏手,形意拳的整勁,八極拳的閃擊等。

所以說,傳武是一種以殺招爲重點,至少不排斥殺招的完整攻防體系。

現代搏擊呢?恰恰相反,因爲它是一種競技運動,禁擊部位很多,所以兩者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很多傳武人執着的想要與現代搏擊在擂臺上糾纏其實是很愚蠢的表現。

傳武向現代搏擊學習,也不應該是什麼都學,把自己變成另一個現代搏擊,而是堅持“殺人技”的根本方向不變,根據自己的需要,吸收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一方面,我們需要把傳武的研究重點放到如何更有效的打擊對手的要害上。

另一方面,藉助高新科技,研製合適的護具,確保要害部位被擊中時的安全。

我們還可以想的更遠一些,拳法的實戰只是初級目標,畢竟,傳武還有兵器的世界,那纔是更爲廣闊的天地。

當然,現在談兵器之戰還爲時尚早,但是,一旦拳法的實戰實現之後,拾起十八般兵器的那一天,也將不再遙遠。

三是深挖套路

說到傳武是殺人技,就不得不說說套路,因爲每一個殺招都藏在套路之中。

今天,人們雖然重視套路,但只是希望打得更漂亮,即便在師徒“說手”、同門“喂手”、同道“聽勁”等友善的場合似乎也行得通,但在實戰中根本使不出來,基本上已經成了表演。

但是,從本質上講,套路就是承載傳武招式的集合體,其中每一個招數原本都是有用的,你覺着無用可能只是因爲你不懂。

曾看到有個傳武練習者說他們的拳法套路第一招是一個擺手,自己開始覺着是花架子,問了師傅才知道,這手臂一晃的初衷是爲了把外衣卷在胳膊上,用以格擋,就像現代搏擊裏的護具一樣。如果你不理解其用意,它就真的成了一個花架子了。

所以,想要將本門功夫發揚光大,就必須搞清本門套路中各個招式的真實用意,並探索如何針對實戰進行練習。

在玩君看來,種類繁多的武術套路就像是一個個上了鎖的寶箱,傳承者們每天把它們擦得鋥亮,並以箱子上的精美花紋爲傲。殊不知那箱子裏裝的纔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最獨一無二的珍寶,只是它們從未被打開過。

面對如此多寶貴的財富,我們不應嘲笑它們現在還不能用於實戰,而是應該心懷感恩並心存敬畏的打開寶箱,把寶藏取出來,讓套路實戰化。

因爲我們看到的每一個套路,都是前輩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

我們所練習的每一拳每一腳,都浸染着歷史的傳承;

我們所記下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可能在未來閃耀於世。

卿本佳人,何必豔妝。

現在的傳武,必須學會捨棄。

所以,自宮吧!雖然有點疼,忍一忍就過去了!

將來有一天,傳武復興了,或許我們會重新拾起一些東西。

那時,玩君則會說:

卿本佳人,濃妝豔抹總相宜!

你看,世上本無絕對的對與錯,合時宜的就是對的,不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