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幫扶機制,凝聚黨羣合力促脫貧顯成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縣選派“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作爲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和精準扶貧戰略全面落實的重要舉措,選派27名優秀年輕幹部到非貧困村任“第一書記”,圍繞發展村集體經濟、推動脫貧攻堅、建強村級組織等五項內容開展工作,制定《駐村“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幹部考覈評價細則》,把村集體經濟等“軟任務”細化成具體“硬指標”,逐項“對標”打分,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幾年來,麻拉河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容村貌日新月異,綠樹紅瓦相間的村落,整潔乾淨的村道,整齊劃一的院牆宅門,愈加文明友善的鄉風,淳樸濃郁、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生活氣息感染和改變着生活在這裏的每一個人。

"\u003Cp\u003E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通訊員 \u003Cstrong\u003E聶文虎 張發鵬\u003C\u002Fstrong\u003E報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惠風和暢溢芬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與全國人民同奔小康的進程中,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目標任務是整縣脫貧“摘帽”。面對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加之自然條件嚴酷、基礎設施薄弱、後續產業滯後、生活成本高等原因,祁連縣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聚全民之心,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在完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築夢之路上燃起了新的嚮往和追求。尤其是2017年以來,全縣進一步建立健全保障機制,突出攻堅重點工程,全面落實扶貧政策,補齊精準扶貧脫貧短板,完善幫扶措施,精準識別脫貧對象,凝聚各方力量聚焦問題整改,着力提升鞏固扶貧成果,使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2018年4月,祁連縣劃定534戶1745名貧困人口脫貧、6個貧困村整體退出,通過省級驗收,實現了貧困縣“摘帽”的剛性目標,農牧區羣衆脫貧致富促發展的信心更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千里沃野盡展芳容,榮耀的花環來自每一葉花瓣的芳香。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喜看今日祁連鄉村新變化,顧盼的目光在欣喜中,讓我們的內心在充滿自豪的同時亦多了一份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盛夏時節的祁連草原氣候宜人,景色優美。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指導幫助下,麻拉河村黨支部帶領村民搶抓商機,興辦產業,逐步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羣衆參與的“支部強村富民”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民族貧困區提升黨組織凝聚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面奔向小康社會的成功路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值暑期,祁連縣城遊人如織。省內外遊客或居家自駕,或賓朋相約,走進祁連,徜徉祁連林海天然氧吧,信步遊走中國最美草原,收穫一路美景。坐落在卓爾山景區的麻拉河村,每天村口停車場上停滿了各式各樣的旅遊大巴,操着不同方言的省內外遊客穿行在村中的農家小院裏,村旁旅遊公路上排列整齊的各式車輛正在待命出發,山坡上不時有遊客上去拍照留影。蓬勃興起的旅遊業帶火了麻拉河村,讓這個曾經“藏匿”在山溝溝裏的窮山村走上了“致富路”、創出了“大名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掘出村集體“第一桶金”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村集體沒有收入,僅靠鎮上財政補助。由於經費少,有時候村辦公室的電費都交不起呢,那裏還有錢去做其他的事情?”說起以前的事情,麻拉河村老支書馬貴話語流露出了許多無奈。“村裏沒錢辦事,村支部在村民中的威信就打了折扣,變成了‘空架子’。召集村民開會,總是拖拖拉拉,沒有一次到齊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窮則思變,2009年是麻拉河村走向新變遷的分水嶺。當年,八寶鎮在全縣率先實施草場經營使用權落到村委會集體所有的改革政策,引導村級組織對閒置土地、草場、廠房等資源“騰籠換鳥”,採取租賃、承包經營或自主開發等方式加以盤活,變村資源爲“租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該村將8000多畝草場,通過承包和租賃的形式,實現村集體創收3萬元,這是麻拉河村集體賬戶收入的“第一桶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集體經濟有了錢,爲民辦事的底氣足了,能力也增強了。村“兩委”利用集體資產收益資金,結合危房改造工程資金,爲每戶補貼10000元,給房屋受雨水沖刷嚴重的村民還額外多補助6000元,給低保戶補貼25000元,幫助羣衆建設改造房屋。還爲村裏的五保戶和孤寡老人免費蓋了兩間大瓦房,讓曾經飽受艱難歲月的老人們在窗明几淨的優美環境中安享幸福晚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起村集體經濟的起步,首先要感謝黨的惠民富民政策。村裏有錢爲民辦事,村黨支部班子在羣衆心目中的威望逐漸樹立了起來。”麻拉河村“第一書記”張元忠由衷表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凸顯支部“主心骨”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錢、人、地”是推動解決民族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破零”復壯的一項難題。自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祁連縣強化支撐保障,落實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和人才政策,不斷優化鄉村產業發展環境,這也給麻拉河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來了新的政策機遇,更成爲羣衆增收,共建幸福和諧新家園的助推器。2016年起,麻拉河村先後獲得旅遊扶貧資金、精準扶貧產業發展資金、山東援建資金等各類資金500多萬元。以第十屆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爲契機,推選出5名黨性強、能力強、作風強、羣衆認可的新一屆麻拉河村“兩委”班子,並選派了“第一書記”和2名駐村工作隊員,爲引領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奠定了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在縣鄉黨委引領下,提出了立足實際、搶抓機遇、把握優勢、因地制宜,從單一性集體經濟走向混合型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藉助卓爾山景區區位優勢,採取“旅遊+公司+黨支部+村委會+貧困戶”經營管理模式,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2015——2016年,通過整合扶貧、草原獎補、支農資金等方式,籌措資金350多萬元,修建了集餐飲、住宿、休閒爲一體的生態園一處,並以每年42萬元的價格承包給青海青鵬商貿有限公司運營,將1200多畝草山入股祁連縣玉林旅遊公司,每年收益分紅81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投資入股拉動經濟方式的成功嘗試,給村支部帶來了很大的信心。但他們沒有就此止步,想到“大資金的管理存在風險,村集體採取入股企業或承包方式獲取穩定收益,但小資金投入開發自主產業,既可以‘試水’,又可以鞏固和擴大村集體經濟”。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麻拉河村按照市場化經營模式,投資280萬元新建面積爲1600餘平方米的農貿市集,市集攤位向外租賃;修建賓館9間,每年收益將近3萬元;興辦2300平方米養殖小區1處,年收益0.8萬元。加上村集體草場承包和獎補資金,2018年麻拉河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41.01萬元,人均增收1126.5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合理分配使用收益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麻拉河村將村集體經濟收入分成四部分,其中:四分之一用於村級後續產業培育發展;四分之一用於村民當年紅利收入;四分之一用於村級公益事業,包括改善村級活動場所,實施村道養護、垃圾清運、環境綠化和幫助弱勢羣體等;四分之一用於公共民生,即爲村民繳納新農保新農合保險。這種分配機制,既有留存部分,也有分紅和公共設施建設部分,既激發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活力,又使村民得到實惠,得到了縣委組織部和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並在全鎮各村進行推廣。像這種“扶貧+創新”的脫貧攻堅,受到了羣衆的一致好評,老百姓都在爲黨和政府殫精竭慮爲人民的生動實踐“點贊”,同時,羣衆也希望有更多扶貧攻堅的“創新”出現,來發展經濟,造福百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集體有錢了,財務問題成爲村民關注的焦點。爲確保村財務在“陽光”下運行操作,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麻拉河村黨支部採取好了很多措施。嚴格落實“村財民理鎮代管”和“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計劃報備審批”制度,村裏上報的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計劃,鎮政府派專人進行調查覈實,經審覈無誤後,由鎮政府主管負責人審批,鎮包村領導、包村幹部和經管站會計全程監督落實,確保了資金使用安全規範。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堅持黨務、村務、財務定期上牆公開,接受全村羣衆監督,營造了風清氣正的環境,贏得了羣衆對村幹部的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村支部幹部心中有羣衆,多爲羣衆辦好事、辦實事、辦成事,那麼他們就是我們的‘主心骨’,我們願意跟着這樣一個村支部幹事創業。”麻拉河村老黨員馬玉芬誠懇的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高原鄉村旅遊特色示範村漸具“雛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喫農家飯,住農家院,遊卓爾山,觀祁連美景”。麻拉河村的農家院生態旅遊,吸引了衆多遠道而來的遊客。劉鈞的“卓爾山下”賓館每到夏季幾乎天天“人滿爲患”,一牀難求。據統計,在麻拉河村集體生態園和賓館帶動下,目前全村開辦的農家院賓館15家,牀位596張,每天可接待遊客700餘人,2018年旺季40天內接受遊客2萬餘人(次),生意較好的農家院每年純收入可達20萬元,一般經營戶收入也能達到5萬至10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依託資源稟賦和地理優勢,麻拉河村旅遊業已初見端倪,但還沒有形成科學、系統、均衡、整體發展的模式。這時,州縣黨委政府的頂層謀劃引領,給麻拉河村的未來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使發展與前行之路上的衆多“瓶頸問題”迎刃而解。2017年,麻拉河村成爲州委聯繫鄉村振興戰略示範試點村,海北州委因勢利導,提出了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立標杆的發展步驟,將麻拉河村創建成“高原鄉村旅遊示範村”的總體構想。2018年,圍繞建設“體育綜合體”和打造“飛行小鎮”目標,在麻拉河村引進和舉辦了伊卡洛斯•中國祁連國際飛行節和首屆祁連麻拉河玩偶狂歡節,不僅給“高原鄉村旅遊示範村”的順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爲祁連旅遊業的發展打造了新名片,提升了鄉村旅遊的品牌力、知名度和美譽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心齊,泰山移。近年來,麻拉河村緊緊抓住扶持政策、項目和商機,積極向上爭取補助資金1000多萬元,先後投入1500多萬元,加快公共設施配套建設,完善旅遊設施和功能。村裏建起村文化活動廣場、文化大舞臺、籃球場、羽毛球場等文體設施,製作了村標、景標和指路牌,完成了村級污水管網改造、農家院改廚改衛等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讓遊客更好地感受鄉土文化,旅遊高峯期,周邊農家園還聘請專業團隊在廣場上開展娛樂活動。每當夜幕降臨,村裏的公園廣場上人頭攢動,悠揚美妙的樂曲在山間縈繞,吸引了很多遊客互動參與,共同體驗鄉村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幾年來,麻拉河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容村貌日新月異,綠樹紅瓦相間的村落,整潔乾淨的村道,整齊劃一的院牆宅門,愈加文明友善的鄉風,淳樸濃郁、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生活氣息感染和改變着生活在這裏的每一個人。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幹部羣衆精神煥發,村容村貌日新月異,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麻拉河村生態旅遊在全縣、全州乃至全省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周邊拉洞臺、拉洞、卡里崗、白楊溝等村在麻拉河村輻射帶動下,已發展農家院等特色產業經營戶100多家,“高原鄉村旅遊特色示範村”漸具“雛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幫扶機制,凝聚黨羣合力促脫貧顯成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縣選派“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作爲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和精準扶貧戰略全面落實的重要舉措,選派27名優秀年輕幹部到非貧困村任“第一書記”,圍繞發展村集體經濟、推動脫貧攻堅、建強村級組織等五項內容開展工作,制定《駐村“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幹部考覈評價細則》,把村集體經濟等“軟任務”細化成具體“硬指標”,逐項“對標”打分,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把基層黨員幹部培育成扶貧攻堅的“宣傳員”“指導員”,確保黨的溫暖傳輸常“在線”。2018年以來,祁連縣通過開展黨建引領發展、建強幹部隊伍、探索發展路子、強化監督管理4項措施,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全縣45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實現總收益1205萬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北州委常委、祁連縣縣委書記韓向暉說:“充分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四方’的作用,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安排、統一部署,全縣幹部上下一心、齊心協力、全力以赴、勇於擔當,使精準扶貧工作在正確的道路上一往無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過脫貧攻堅的全面推進,扶貧工作的有效成果像沉甸甸的果實和充滿芳香的格桑花一樣,芳香了祁連人家,讓更多的城鄉羣衆感受到了黨的富民政策帶來的收穫感,增強了各族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6167812058368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