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V8KI8mAl672\"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6\" alt=\"绿满山川生态美 康养石柱更怡人\"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苍山如海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V8KbBdrbmtw\"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6\" alt=\"绿满山川生态美 康养石柱更怡人\"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高耸茂密的林木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V8Kq7sNTlCd\"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6\" alt=\"绿满山川生态美 康养石柱更怡人\"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绿色环绕的太阳湖 黎万才摄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CV8L4COjGFtC\" img_width=\"640\" img_height=\"255\" alt=\"绿满山川生态美 康养石柱更怡人\"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郁郁葱葱的七曜山 马培军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绿色,是石柱最亮眼的底色。走进石柱,放眼四顾,举目可见的皆是怡人的“生态绿”,青山绿水尽情显露出绰约丰姿,这方康养之地已然成为四海宾朋向往的旅游目的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一个个闪光的荣誉,正见证和激励着石柱用绿色描绘新时代的美丽生态新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来,石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和“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以森林康养为重点的大康养产业,推进林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实现山川增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林业富民之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增绿护绿 筑牢生态绿色屏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夏雨后的清晨,群峦起伏的黄水林海笼罩在薄雾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背包、一把镰刀、一个水壶,61岁的护林员刘善贵携带着他的“老三件”走出家门,进山开启了一天的巡山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山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刘善贵,骨子里始终保留着一种对大山的崇敬和对森林的热爱之情,在成为护林员的3年时间里,他每天起早贪黑,用足迹丈量着大山,制止偷砍盗伐、预防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对管护的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刘善贵家开办了农家乐,不仅脱了贫,经济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每月500元的管护工资已不再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妻子劝说他辞掉护林员工作,全心打理农家乐,刘善贵却断然拒绝:“森林保护好了生活才能更幸福,巡山护林是我们世世代代都该做的事。”3年来,在刘善贵的精心管护下,黄水森林火灾“零”发生。刘善贵作为1144名护林员中的一员,是石柱护林保绿的一个缩影,也是石柱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的真实写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增加林地面积,提升森林覆盖率,历来是生态林业工程的重中之重,需要持之以恒,方能久久为功。”石柱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石柱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建设为依托,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行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岁月无声,青山作证。2018年,石柱全年完成营造林25.98万亩,占计划的125.51%,组织40万人次开展春季和秋冬季义务植树250万株。林地面积323.3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1.62%;森林面积266.9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9.0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分种,七分管。石柱不断巩固和扩大生态绿化成果,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起全市规模最大的县级专业森林消防队,森林火灾监控体系、防火阻隔体系和火灾应急处置体系不断趋于完善;以松材线虫病防治为重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疫情得到全面有效压缩并做到完全可防可控。同时,建立起“打防控”三位一体的林区治安防范体系,持续深入开展各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座座青山披绿挂翠,一条条“绿色长廊”纵横交错,一片片城市“绿肺”加速扩容,绿色家底逐年厚实,“绿色石柱”名片越来越亮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兴林富民 绿色产业释放红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时下,正是花椒采摘的季节。走进石柱县黎场乡深溪村,满山遍野的花椒树恰似一片绿海,一串串挂满枝头的花椒随风摇曳,飘香四溢。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忙着采摘,货车穿梭在花椒林,将一篓篓花椒运下山。返乡创业的梁荣武笑逐颜开:“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花椒树成了大伙的‘摇钱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柱县境内方斗山以北长江以南的黎场、西沱、王场等乡镇,过去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如何让荒山披绿,既富百姓,又绿化长江?石柱对此发展起劳动力需求不大的花椒产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5年,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引进梁荣武组建的重庆林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深溪村通过土地流转了2000亩土地,并聘请当地农民进公司务工,栽种从江津引进的“九叶青”花椒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来,石柱以黎场乡深溪村花椒示范基地为中心,利用森林工程特色经济林项目、三峡库区绿化后续产业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等,在沿江乡镇发展花椒2万亩,总面积达2.2万亩,建成了万亩生态花椒园和“十里花椒长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在重庆林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下,黎场乡陆续建成3000亩花椒基地,并发动50户农民发展期花椒产业,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生产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鼓起腰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种花椒让我脱贫又增收!今年我种了3亩多花椒,产量6400多斤,收入3万多元,日子美滋滋。”已脱贫户谭茂其算起丰收账乐得合不拢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截至2018年,石柱花椒产业基地以黎场乡深溪村为中心,辐射到西沱、王场、沿溪、万朝等5个乡镇,带动8500余户农户发展花椒产业,常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就业,花椒采摘季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临时就业,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足生态“绿色文章”,共享林业“流金淌银”,石柱念好“山字经”,阔步“绿富美”的生动故事正次第呈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注重增绿和增收相结合,石柱依托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脱贫攻坚,积极发展木本粮油、特色经果、中药材、森林旅游以及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2018年,全年新(改)造林16.68万亩,其中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4万亩。全年实现林业综合产值45.3亿元,增长18.28%;农民人均林业收入4760元,同期增长18.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点绿成金 森林旅游风生水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炎炎夏日,在21℃的清凉中享受惬意时光,在高负氧离子的森林中洗肺养心,乘坐索道在两山之间体验速滑激情,在星空下帐篷露营沉浸浪漫……位于石柱鱼池镇,毗邻千野草场的千野岭生态休闲康养园,成为人们消夏避暑的一方乐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暑热虽然来得较晚,但我们千野岭的40多个房间已预定到8月中旬后。”谈到一房难求的火爆,千野岭生态休闲康养园的负责人李红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2年前,李红军曾辗转全国各地务工,进过厂、卖过电器、干过建筑……在外努力打拼的他却一直没有稳定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成为大势所趋,我的家乡也建设得越来越漂亮。”李红军说,2015年,他抱着扎根家乡的念头回到石柱,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鱼池镇团结村流转了2000亩地,决定发展康养生态旅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种植上千亩果树、铺设人行步道、打造景观台、开办森林人家、修建索道等娱乐体验设施,李红军按照新兴体验式旅游度假理念,打造了一个集住宿、餐饮、娱乐、观赏、避暑、旅游、康养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休闲康养园,来到这里,与大自然亲密充分地接触使人们远离尘嚣,获得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慰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下成了“聚宝盆”,好风景带来好“钱景”。每到暑期,李红军的千野岭生态休闲康养园游客络绎不绝,仅7月、8月月平均收入就达40万元。此外,这里日常吸纳周边50名村民务工,其中包含12户贫困户,也为他们年平均增收2万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态美景释放生态效益,越来越多的森林实现了美丽蜕变,石柱的美丽风景逐步由点成线、由线到面,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卖”起了风景,发起了“生态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游客赏景、吃土家菜、住农家屋、购林特产……石柱森林旅游如火如荼,先后分别荣获“最美重庆·2011年度最受欢迎旅游区县”、“2012重庆非去不可十大旅游名片”、“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等称号和荣誉15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石柱森林康养旅游接待游客558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森林旅游税收占县财政税收1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数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上半年石柱林业绿色答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造林绿化硕果累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成投资4880万元,营造林7.1万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成义务植树181万株,20.23万人次参加,尽责率达7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森林覆盖率达到59.0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态修复稳步推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成补植、施肥、抚育管理10.5万亩,新造林2.6万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成城周绿化补植和抚育管理2018.1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资源管护开创新局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聘请护林员1144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项目74宗、104.2849公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查办林业行政案件63件,总罚款617.5686万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林业产业蓬勃发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现林业综合产值14.9亿元,同期增长1.5%;农民人均林业收入5100元,同期增长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森林旅游接待游客140万余人次,创综合收入近8亿元。(赵童 张亚飞 蓝倩 图片除署名外由石柱县委宣传部提供)\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23598603268966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