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當年的豐湖書藏演變而來的惠州慈雲圖書館目前是惠州市區一座標誌性建築,該館建築面積19266平方米,館內有19個功能廳,可設1090個閱讀座位,還擁有一個容納360個座位的學術報告廳和一個展覽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史資料記載,豐湖書院《豐湖書藏四約》分借書約、守書約、藏書約、捐書約四部分,計五十六條,在清代藏書規章中,以其條目爲最多,內容亦最爲詳備,體現出了近代圖書館的新理念,很多已具備了近現代圖書館管理制度之雛形。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c137b4164c24ebfa70075bbbab6e5d3\" img_width=\"700\" img_height=\"459\" alt=\"惠州最早建立的圖書館,你能猜到是哪嗎?\"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豐湖書院裏的藏書樓。\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a78c30719194790befc7219671adb86\" img_width=\"700\" img_height=\"376\" alt=\"惠州最早建立的圖書館,你能猜到是哪嗎?\"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惠州私立豐湖圖書館”的石碑,依舊矗立在中山公園的惠州少兒圖書館處。\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暑假時節,烈日炎炎,圖書館又成爲不少市民和莘莘學子的“打卡”之地。在書海里遨遊,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不失爲一件幸福的事。其實,早在130年前,惠州就有了圖書館。光緒十二年(1886),晚清著名學者梁鼎芬首創“豐湖書藏”,開啓了惠州圖書館的歷史。豐湖書藏被認爲是惠州最早的圖書館,也是現在惠州慈雲圖書館的前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初建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梁鼎芬建藏書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收到捐書46000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惠州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厚。豐湖書院更是對惠州文化發展有着深遠影響的人文古蹟。在豐湖書院的歷任山長中,梁鼎芬雖然任職時間不長,但頗有建樹,尤其是他創建了豐湖書藏,振奮了惠州社會上的讀書風尚,對惠州士風影響深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緒十年(1884),梁鼎芬因上疏彈劾李鴻章,而反“被追論妄劾”,先連降數級,後被罷官,回到老家廣州。光緒十二年(1886),當時主政粵政的兩廣總督張之洞,賞識梁鼎芬的才名風骨,聘其主講豐湖書院。就這樣,時年28歲的梁鼎芬來到惠州,成爲豐湖書院山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介紹,梁鼎芬任豐湖書院山長期間,對學生教誨有加。而創建豐湖書藏,是梁鼎芬對惠州士風影響更爲深刻的另一個重大舉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到豐湖書院後,飽讀詩書的梁鼎芬發現,書院原本以四書五經爲主體的藏書結構明顯不夠用。爲此,梁鼎芬首先寫了“捐書啓事”。當時,惠州人家藏書不多,借閱尚難,何況捐書?後來,梁鼎芬又寫了著名的《豐湖書藏四約》,向四方求助,規定“凡捐書者,宋元明刻、手抄、家刻、坊刻、局刻各種,均可捐入(已有者不妨重複,如《十三經注疏》《資治通鑑》《宋元學案》諸書,多多益善)”等條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豐湖書藏四約》數則,體現了梁鼎芬不重版本、不論數量、不避重複、多多益善的捐書原則,又承諾對捐書者開具收條,允許捐書者在所捐書籍中刻印爵裏、蓋印姓氏,“既免失落,且使諸生借觀某書,即知某君所捐”,充分尊重捐書者的合理願望和應有權益,辦法可謂周到詳明,切實可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梁鼎芬的這一舉措,得到張之洞的大力支持。張之洞在當時政壇地位顯要,學術思想也是海內一大宗師,門生故舊遍於天下。有張之洞的幫助,梁鼎芬“走簡名流,投書賢吏”得到了積極響應,很快就收到各地捐來的大批書籍,多達46000餘冊。梁鼎芬“遂於書院之西,建樓三楹,四部略備,名曰書藏。”又手編《豐湖藏書目》8卷,供諸生查覽。“觀豐湖書藏書目,雖無宋元舊槧,然名人集部孤本不少,各省府縣誌蒐集尤多,此非各書院藏書所可及矣。”此外,豐湖書藏的藏書數量最多時達10萬冊,在當時廣東各大書院中也是首屈一指,成爲我國最早興辦的學校圖書館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管理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僱請專人管理書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親自制訂管理制度\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管好用好這一批圖書,讓它爲書院的教書育才發揮作用,梁鼎芬除僱請專人管理書藏外,又親自制訂豐湖書藏頗爲完備的管理制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史資料記載,豐湖書院《豐湖書藏四約》分借書約、守書約、藏書約、捐書約四部分,計五十六條,在清代藏書規章中,以其條目爲最多,內容亦最爲詳備,體現出了近代圖書館的新理念,很多已具備了近現代圖書館管理制度之雛形。梁鼎芬對中國的藏書事業和圖書管理,貢獻之大和影響之深,無可爭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豐湖書藏的成功,極大地振奮了惠州社會上的讀書風尚,也有力地激發了惠州士子學術研究的熱情,促進了地方文人學士學術研究風氣的形成。梁鼎芬的學生、惠州進士江逢辰有詩詠道:“豐湖先生作書藏,小戶人家知買書。但得五車搜舊蠹,不辭三月食無魚。”豐湖書藏對惠州教風學風產生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晚清惠州所湧現的一大批才人俊傑,大都出自豐湖書院,親炙過樑鼎芬的教誨,“豐湖十子”(江逢辰、李綺青、許壽田、楊壽昌等在列)便是其中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變遷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戰亂中藏書損失慘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部分書得以保留\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得益於豐湖“書藏”的建立,清末民初,惠州文化氣象萬千,湧現出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文人,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民間百姓的精神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民國初年,炮火連天,豐湖書院也未能倖免,在戰亂中遭到炮火轟擊,書藏遭到破壞。1921年,一些有識之士爲保護藏書,將豐湖藏書樓的剩書移至惠州城內小西門二倉(今惠州市第九小學附近),並妥善保管。幾經周折,1931年春,在地方名士李岱青、黃樹棠、張友仁的着力倡議下,衆人自掏腰包,在中山公園建成800平方米的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在衆人的齊心協力下,將小西門的豐湖書藏剩書遷入新址,命名爲“惠州私立豐湖圖書館”。如今,“惠州私立豐湖圖書館”的石碑,依舊矗立在中山公園的惠州少兒圖書館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惠州市檔案局編著的資料介紹,1949年10月18日,惠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代表政府接管了惠州私立豐湖圖書館。1950年6月,該圖書館更名爲“東江豐湖圖書館”。翌年改爲“東江人民圖書館”。這是惠州市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其時,圖書館館舍面積1000平方米,藏書2萬冊。1957年該圖書館更名爲惠州市圖書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4年9月30日,惠州市圖書館遷入由市政府和香港慈雲閣董事局共同出資興建的江北新館,更名爲惠州慈雲圖書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現狀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豐湖書院藏書樓暫不開放\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慈雲圖書館裏人氣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化薪火,代代相傳。近日,惠州日報記者來到豐湖書院藏書樓、慈雲圖書館等地探訪。豐湖書院於2013年復建開放後,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遊玩。位於書院第三進的藏書樓,古樸典雅,門前懸掛着趙樸初先生的聯句“收藏勝似昆岡富,書卷長留天地間”,訴說着當年曾經的輝煌。據惠州市西湖風景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藏書樓目前還有圖書1603冊以及部分捐贈圖書,不過由於一些原因暫時沒有對外開放,市民和遊客可以到藏書樓旁邊的閱覽室看書瀏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惠州慈雲圖書館副館長鍾國標介紹,當年的惠州私立豐湖圖書館所在地現在是惠州少兒圖書館,隸屬惠州慈雲圖書館,目前設有辦證處、幼兒閱覽室、親子活動室、中小學生借閱室、報刊閱覽室、社科借閱室、自科借閱室、輔導活動室等對外服務窗口,主要的服務對象是0-18歲的少年兒童以及家長、教育工作者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當年的豐湖書藏演變而來的惠州慈雲圖書館目前是惠州市區一座標誌性建築,該館建築面積19266平方米,館內有19個功能廳,可設1090個閱讀座位,還擁有一個容納360個座位的學術報告廳和一個展覽廳。目前設有閱覽室6個,自修室1個。現有藏書40餘萬冊,期刊合訂本約10萬冊,古籍書2萬餘冊。暑假期間,慈雲圖書館更是成爲喜歡讀書的市民和學子的寵兒,每天開館時間,館裏的閱覽室總是座無虛席,他們潛心靜讀,也爲惠州這座城市增添了書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豐湖藏書樓、私立豐湖圖書館以及現在的慈雲圖書館,它們串起了惠州圖書館的發展歷史,也敘說着惠州的人文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惠州日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宮曉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2683353824302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