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gJ2pu23DbIDW\"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88\"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问君可曾去吕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楼听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gJ32sEhLVXPI\" img_width=\"852\" img_height=\"126\"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您去过吕梁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是小说《吕梁英雄传》中写的吕梁,就是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中唱的吕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您去过吕梁,您一定看见过一个中年人,或背着画板在黄土高坡上攀爬,不惧塬高坡陡;或打开画板在吕梁山沟中写生,听凭山风吹过。他就是我的朋友谢永增。\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OPl4TkdOo1\" img_width=\"600\" img_height=\"800\"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在吕梁写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是个画家。北京画院的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到吕梁山写生,已经坚持30多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出生在衡水深州一个叫小榆林的村子,真正的河北平原腹地。但是,历史上的平原只是相对于山区和丘陵而言是平的,并不像今天这样明镜似的平坦,因为黄河并不是一次性造就了河北平原。在亿万年逐渐淤积,沧海桑田的过程中,既留下了低于地面的洼地深沟甚至水潭,也留下了高于地面的土埂高岗甚至堪称土山的大土堆。谢永增的村子是沙质土壤,这样的土壤更是每年都被春秋两季的大风不停地雕塑着,地貌起起伏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平整土地,高地被推掉了,洼地被填平了。这项工作无可指责,因为不平整土地就没有办法实施灌溉。但对于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来说,也把记忆中的故乡风情一起掩埋了。没有人不为家乡的变化欢欣鼓舞,也没有人不为失去童年记忆的载体而感到失落,尤其是艺术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年,谢永增有一幅作品叫《岁月》,曾获得河北省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美展第一名。大面积的玉米地中间有一座废弃的旧砖窑,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70年代之后出生的,大概没有人理解谢永增的“废砖窑情结”,但谢永增的同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当年在乡村中,废砖窑永远是村子里的制高点。对于平原上的孩子们来说,登上废砖窑的顶端,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举目眺望,无边无际的田野尽收眼底,那感觉棒极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惜,那些风景都没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当谢永增沿着吕梁山走进黄土高原的时候,他震惊了。那高高的黄土塬,那雄浑的黄土峁,特别是那些被千百年流水切割出的黄土梁,还有那点缀其间的古老民居,这不就是魂牵梦绕的故乡吗!每一道沟梁都一见如故,每一道沟壑都格外亲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此,谢永增一头扎进吕梁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吕梁山穿过吕梁市的中部,它的两翼是黄土高原。三十多年来,谢永增几乎走遍了吕梁的山山水水,从连接太原盆地的东侧,到濒临黄河的西侧,从吕梁山巅到黄土沟壑。寒来暑往,年复一年,谢永增没有一年缺席吕梁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OSd63pbjok\"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2101\"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日出孙家沟》(国画) 谢永增 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到写生,我们马上想到的是画家的艺术范儿。然而,在黄土高原写生,还是个力气活。那些黄土梁壁立千仞,梁与梁之间的沟壑陡而深,梁上梁下可望而不可即。陕北民歌《泪蛋蛋泡在沙蒿蒿里》,有一句歌词唱道“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说的就是梁上和梁下一对情人的无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样的地区写生,爬上爬下,磕磕碰碰且不说,严重消耗体力是难以避免的。谢永增却自得其乐,如饥似渴地在厚重的黄土地上汲取着创作的营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不仅自己来,还带上学生来,有时候甚至带着朋友来,让他们从另外的角度体会吕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交通和通讯还都不方便,中国人也还没有“自驾游”的概念。谢永增和几位写生的伙伴,每次都是拿上一张地图,“按图索骥”,徒步丈量吕梁山。有一次,他们只顾追寻美丽的风景,一路走下去,居然偏离了公路四五十里,夜晚投宿在一个乡政府。虽然乡里人很热情,但也没有办法解决交通问题,四天才有一班去县城的长途汽车。好容易等了四天,他们却又没能挤上汽车,只好又徒步从山里走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吕梁的回报也着实不菲。它不仅增加了谢永增的生活积累,点燃了谢永增的创作激情,还开阔了他的视野,滋润了他的心灵。登上北武台俯视吕梁,让谢永增知道了什么叫秀美山川。在碛口古镇的龙神庙凝望黄河与湫水河的交汇处,让谢永增懂得了什么叫大气磅礴。参观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西北局旧址,在时任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住过的房间,谢永增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杏,是吕梁地区最多的野果子之一。熟透的山杏很甜,但更重要的是它顽强的生命力,耐寒耐旱又耐瘠薄。3月到4月是山杏的花期,紫红色的花萼托着或洁白或粉红的花朵,漫山遍野,一片芬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春风漫过塬上,山杏花开了,乡亲们知道,画画的谢老师要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老师一来就忙得很。他有时候甚至中午顾不上回住处吃饭,在野外吃点干粮,就着保温杯里的开水,当然,还就着山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山间的白杨树只剩下几片金黄色的叶子时,乡亲们知道,画画的谢老师又要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一年至少两次来吕梁。初春,他来画黄土高原的生机,深秋,他来画黄土高原的冷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秋冬之交的吕梁,山野冷峻,气候也冷峻,外出写生的时候要穿羽绒服。只有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山里的风和平原的风不是一回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临县县委的张建国书记说:“那么冷的季节,老谢在村子里一蹲就是一个月,我们县里的干部也做不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位在临县工作了18年的县委书记,始终关注着谢永增,关心着谢永增。只要知道老谢来了,张书记马上派人送点“给养”过来,诸如蔬菜、水果、方便面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书记说:“老谢不容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谢这份不容易,完全是自己找的。他的工作单位在北京,他的事业功成名就,没有人要求他必须每年到吕梁山写生,而且一住就是将近一个月。艺术创作无止境,深入生活就无止境。谢永增对于艺术的追求永不满足,因此,他深入生活的脚步便停不下来。孜孜不倦,乐在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犹如刀削出来一般的黄土塬壁,视觉效果强烈。但是,如何用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人从画面中也能感受到那种沧桑?谢永增一次又一次对着塬壁出神。终于,他发现那些大面积的黑色斑块能够强化塬壁的古老和立体感。近前观察,原来那是由积年的苔藓形成。只要能把苔藓的效果画出来,塬壁就立起来了,就由黄土高原活生生地走到画家笔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黄土高原不停地给谢永增输送着营养,也不停地给他惊喜。当谢永增走进临县孙家沟的时候,他使劲揉了揉眼睛,居然还有这样的村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干旱缺水而闻名的黄土高原上,孙家沟的村子中间居然有一条日夜流淌的小溪。正因为小溪经年累月的冲刷,把村子分为南坡、北坡,但不论南坡还是北坡,年代久远而又极富特色的大宅院,依山就势,建筑在高低错落的黄土沟壑区。在吕梁山一带,古老的民居并不罕见,但像孙家沟这样多,这样集中,甚至多处古宅衔接成片,院中套院,院上有院,还真没有见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眼望去,源于时光深处的强劲、古朴之风,裹挟着历史、文化和民情扑面而来,谢永增陶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座被称为孙家沟一号院的古宅,气魄宏大,设计精巧。虽然同样是弄平了一块坡地因势而建,但丝毫不给人局促的感觉。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一孔看似并无二致的窑洞里,如果没有人提示,你不会注意到那里还有个后门。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走进后门,才发现后面还有非常隐秘的台阶。拾级而上,当窑洞顶上的景致映入眼帘时,所有第一次来的人都会发出一声惊呼,那上面居然还有一处视野开阔的空中后花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一处处超过百年历史的宅院前,望着那沧桑斑驳的木门,谢永增屏声静气。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来,那不过就是两扇年头久远的木门而已,而在谢永增眼里,木门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艺术,甚至还有故事。或许曾经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双粗壮的大手咣当一声关紧了大门,把漆黑的夜色、呼啸的山风、还有几个黑乎乎的魅影都关在了门外。或许曾经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一双纤纤细手轻轻打开大门,飘动的刘海下那秋水一般的眼睛,向对面山梁上放羊的小哥哥送去深情的一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仿佛听到了汉唐军士抵御外敌入侵的厮杀声,听到了明清先民“学而时习之”的读书声,听到了近代晋商拨打算盘的噼啪声……当然,还有解放战争时期,设在孙家沟的中央军委机要局发报的嘀嗒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说黄土高原已经让谢永增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那么,孙家沟让谢永增感受到的还有文化的厚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还有感情的厚重,梦里都难以割舍的那份感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的太姥爷是民国时期一位悬壶济世的郎中,因为医术精湛又肯扶贫济困,深得当地百姓尊崇,被赠送书有“杏林春暖”的万民匾。而孙家沟有一处院落,极像当年姥姥家的古宅。每当走过门前,谢永增都要停下脚步,久久凝视,久久回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解放战争最紧张的阶段,“中央后委”就在这里。谢永增走在白杨掩映的山间小路上,总觉得前面那一行脚印,就是叶剑英元帅留下的。由此,他想起自己的家乡,著名的冀中抗日根据地,青纱帐里那一串串八路军将士的脚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几乎每一处院落、每一处景观都似曾相识,都能让感情丰富的画家联想起一个人或一件事,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缘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找到了安放感情的归宿。他为孙家沟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心灵的故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不仅和这片土地融合在一起,还有这里的人。闲暇时,他为村里的孩子们拍照,孩子们高兴得欢呼雀跃,但有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怎么都逗不乐。谢永增一问孩子的爷爷才知道,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年幼的孩子一年到头见不着父母,从来都没有开心地笑过。用谢永增自己的话说,他一下子被“打倒”了,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后来,他不仅自己帮助这个女孩,还把“忧郁的眼神”做成美文链接发到朋友圈,朋友们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当谢永增离开孙家沟的时候,孩子的爷爷执意送给谢永增一篮子红枣。虽然老人不知道有句歌词“一颗枣儿一颗心”,但那确实是一颗枣儿一颗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年轻时喜欢重彩,特别是大片大片的绿色。吕梁山让他的风格渐渐变得厚重,孙家沟又让他在厚重中透出更多温馨的乡情和浓浓的生活气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就像黄土高原的堆积层一样叠加着,一天比一天丰厚。在考察筹建中的“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时,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提出了一个响亮而又深刻的命题:“用艺术点亮乡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就是用艺术点亮乡村的播火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是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他艺术创作的起点高,步履坚实,在衡水工作期间就获得过不下十个河北省一等奖,还多次参加全国大展,获得过多个国家级奖项。正因为成果丰硕,他才被北京市通过人才引进的渠道调入北京画院从事山水画创作。\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OTEGvahkPk\"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2131\"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孙家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国画) 谢永增 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艺术家的才华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先生说过:伟大也要有人懂。面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即使是外行,即使你不能用内行的语言去梳理出作品的一二三四,但是作品本身就在说话,或引导你宁静,或促使你激昂,或诱发你思考,最最起码也能让你感觉到是在欣赏一种美,是在享受一种美。我和像我一样不懂美术的朋友们,看了谢永增的画,无一不感受到黄土高原一样的坚实,一种充满力量的坚实;无一不感受到桑梓故里一样的亲切,一种心潮涌动的亲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须知自古来,画家须诗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都知道书画同源,其实文章和美术也同源。少有人知,谢永增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在发表于《中国文化报》的《心灵的故乡》中,他写道:“山里的夜,静谧空灵,纷扰尽去,踩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童心又回来了,用力地喊上一嗓子,山坳就像一个大音箱,‘啊,啊,啊……’的声音传出去又返回来,听着我与‘我’的合声在山里回荡,一身的疲惫一扫而空。”真正美文!精致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读来如临其境,心向往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永远记得自己根在何处。他出生在农村,后来进入城市,再由小城市到首都。而诞生于1957年的北京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家画院,是艺术创作的殿堂。但不论走到哪里,他始终清楚自己艺术创作的源头在生活,在人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些日子,“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正式开馆,“北京画院谢永增写生工作室”也在孙家沟掀起盖头。面对那红火的场面,我想起了一件往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9年,谢永增还在衡水工作。那一年他到济南市举办个人画展,那是他平生第一次到大城市展示自己的画作,我有幸参加了展览开幕式。那时候,我们兴奋地为他剪彩,为他鼓掌,为他的作品能够走出家乡,走进大城市感到高兴。因为,那意味着更多的人承认了这位衡水籍画家的才华,接受了他的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整整二十年之后,谢永增又捧着自己的作品回到农村。我们的心情比二十年前更为高兴。因为,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谢永增已经由初上吕梁时的小伙子,变成了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但他依旧孜孜不倦地在吕梁山、在黄土高原跋涉着,为传承和光大优秀的中华文化不懈努力着。留在吕梁山的足迹,见证着艺术家三十多年初衷不改的追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吕梁是谢永增心中最美的风景,而写生的谢永增已经成为吕梁的一道风景。\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PNkEeoUWtk\" img_width=\"408\" img_height=\"800\"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PO2ALEqcW1\" img_width=\"356\" img_height=\"544\"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POx7fpHZ8T\" img_width=\"340\" img_height=\"532\"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谢永增写生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您去吕梁,极有可能遇见谢永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他正在潜心写生,请您不要打扰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他正在凝神思索,请您不要打扰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他站起身来,伸展双臂,大口呼吸黄土高原浓郁的风情、尽情享受吕梁山清新的景色时,请您悄悄告诉他:家乡的桃花已盛开,家乡的老酒已烫热,家乡的朋友常想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APKrwImykJyX\" img_width=\"71\" img_height=\"44\"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来源:衡水日报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编辑:贾扬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校对:李子博\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9F3rGCWOEqko\" img_width=\"640\" img_height=\"20\"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9tRExDJL7qVx\" img_width=\"269\" img_height=\"200\"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9tRF6uXGX0B\" img_width=\"269\" img_height=\"200\" alt=\"「悦读」楼听雨:问君可曾去吕梁\"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0422633118157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