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gJ2pu23DbIDW\"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88\"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問君可曾去呂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樓聽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gJ32sEhLVXPI\" img_width=\"852\" img_height=\"126\"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您去過呂梁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是小說《呂梁英雄傳》中寫的呂梁,就是民歌《人說山西好風光》中唱的呂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您去過呂梁,您一定看見過一箇中年人,或揹着畫板在黃土高坡上攀爬,不懼塬高坡陡;或打開畫板在呂梁山溝中寫生,聽憑山風吹過。他就是我的朋友謝永增。\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OPl4TkdOo1\" img_width=\"600\" img_height=\"800\"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在呂梁寫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是個畫家。北京畫院的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到呂梁山寫生,已經堅持30多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出生在衡水深州一個叫小榆林的村子,真正的河北平原腹地。但是,歷史上的平原只是相對於山區和丘陵而言是平的,並不像今天這樣明鏡似的平坦,因爲黃河並不是一次性造就了河北平原。在億萬年逐漸淤積,滄海桑田的過程中,既留下了低於地面的窪地深溝甚至水潭,也留下了高於地面的土埂高崗甚至堪稱土山的大土堆。謝永增的村子是沙質土壤,這樣的土壤更是每年都被春秋兩季的大風不停地雕塑着,地貌起起伏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首要任務就是平整土地,高地被推掉了,窪地被填平了。這項工作無可指責,因爲不平整土地就沒有辦法實施灌溉。但對於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們來說,也把記憶中的故鄉風情一起掩埋了。沒有人不爲家鄉的變化歡欣鼓舞,也沒有人不爲失去童年記憶的載體而感到失落,尤其是藝術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年,謝永增有一幅作品叫《歲月》,曾獲得河北省紀念抗戰勝利50週年美展第一名。大面積的玉米地中間有一座廢棄的舊磚窯,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70年代之後出生的,大概沒有人理解謝永增的“廢磚窯情結”,但謝永增的同齡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當年在鄉村中,廢磚窯永遠是村子裏的制高點。對於平原上的孩子們來說,登上廢磚窯的頂端,大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舉目眺望,無邊無際的田野盡收眼底,那感覺棒極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惜,那些風景都沒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當謝永增沿着呂梁山走進黃土高原的時候,他震驚了。那高高的黃土塬,那雄渾的黃土峁,特別是那些被千百年流水切割出的黃土梁,還有那點綴其間的古老民居,這不就是魂牽夢繞的故鄉嗎!每一道溝梁都一見如故,每一道溝壑都格外親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此,謝永增一頭扎進呂梁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呂梁山穿過呂梁市的中部,它的兩翼是黃土高原。三十多年來,謝永增幾乎走遍了呂梁的山山水水,從連接太原盆地的東側,到瀕臨黃河的西側,從呂梁山巔到黃土溝壑。寒來暑往,年復一年,謝永增沒有一年缺席呂梁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OSd63pbjok\"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2101\"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日出孫家溝》(國畫) 謝永增 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到寫生,我們馬上想到的是畫家的藝術範兒。然而,在黃土高原寫生,還是個力氣活。那些黃土梁壁立千仞,梁與梁之間的溝壑陡而深,樑上梁下可望而不可即。陝北民歌《淚蛋蛋泡在沙蒿蒿里》,有一句歌詞唱道“見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說的就是樑上和梁下一對情人的無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樣的地區寫生,爬上爬下,磕磕碰碰且不說,嚴重消耗體力是難以避免的。謝永增卻自得其樂,如飢似渴地在厚重的黃土地上汲取着創作的營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不僅自己來,還帶上學生來,有時候甚至帶着朋友來,讓他們從另外的角度體會呂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交通和通訊還都不方便,中國人也還沒有“自駕遊”的概念。謝永增和幾位寫生的夥伴,每次都是拿上一張地圖,“按圖索驥”,徒步丈量呂梁山。有一次,他們只顧追尋美麗的風景,一路走下去,居然偏離了公路四五十里,夜晚投宿在一個鄉政府。雖然鄉里人很熱情,但也沒有辦法解決交通問題,四天才有一班去縣城的長途汽車。好容易等了四天,他們卻又沒能擠上汽車,只好又徒步從山裏走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呂梁的回報也着實不菲。它不僅增加了謝永增的生活積累,點燃了謝永增的創作激情,還開闊了他的視野,滋潤了他的心靈。登上北武臺俯視呂梁,讓謝永增知道了什麼叫秀美山川。在磧口古鎮的龍神廟凝望黃河與湫水河的交匯處,讓謝永增懂得了什麼叫大氣磅礴。參觀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共西北局舊址,在時任西北局書記習仲勳同志住過的房間,謝永增進一步理解了什麼是共產黨人的初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杏,是呂梁地區最多的野果子之一。熟透的山杏很甜,但更重要的是它頑強的生命力,耐寒耐旱又耐瘠薄。3月到4月是山杏的花期,紫紅色的花萼託着或潔白或粉紅的花朵,漫山遍野,一片芬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春風漫過塬上,山杏花開了,鄉親們知道,畫畫的謝老師要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老師一來就忙得很。他有時候甚至中午顧不上回住處喫飯,在野外喫點乾糧,就着保溫杯裏的開水,當然,還就着山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山間的白楊樹只剩下幾片金黃色的葉子時,鄉親們知道,畫畫的謝老師又要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一年至少兩次來呂梁。初春,他來畫黃土高原的生機,深秋,他來畫黃土高原的冷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秋冬之交的呂梁,山野冷峻,氣候也冷峻,外出寫生的時候要穿羽絨服。只有到這個時候你才知道,山裏的風和平原的風不是一回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臨縣縣委的張建國書記說:“那麼冷的季節,老謝在村子裏一蹲就是一個月,我們縣裏的幹部也做不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位在臨縣工作了18年的縣委書記,始終關注着謝永增,關心着謝永增。只要知道老謝來了,張書記馬上派人送點“給養”過來,諸如蔬菜、水果、方便麪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書記說:“老謝不容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謝這份不容易,完全是自己找的。他的工作單位在北京,他的事業功成名就,沒有人要求他必須每年到呂梁山寫生,而且一住就是將近一個月。藝術創作無止境,深入生活就無止境。謝永增對於藝術的追求永不滿足,因此,他深入生活的腳步便停不下來。孜孜不倦,樂在其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猶如刀削出來一般的黃土塬壁,視覺效果強烈。但是,如何用色彩的語言描繪出來,讓人從畫面中也能感受到那種滄桑?謝永增一次又一次對着塬壁出神。終於,他發現那些大面積的黑色斑塊能夠強化塬壁的古老和立體感。近前觀察,原來那是由積年的苔蘚形成。只要能把苔蘚的效果畫出來,塬壁就立起來了,就由黃土高原活生生地走到畫家筆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黃土高原不停地給謝永增輸送着營養,也不停地給他驚喜。當謝永增走進臨縣孫家溝的時候,他使勁揉了揉眼睛,居然還有這樣的村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乾旱缺水而聞名的黃土高原上,孫家溝的村子中間居然有一條日夜流淌的小溪。正因爲小溪經年累月的沖刷,把村子分爲南坡、北坡,但不論南坡還是北坡,年代久遠而又極富特色的大宅院,依山就勢,建築在高低錯落的黃土溝壑區。在呂梁山一帶,古老的民居並不罕見,但像孫家溝這樣多,這樣集中,甚至多處古宅銜接成片,院中套院,院上有院,還真沒有見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眼望去,源於時光深處的強勁、古樸之風,裹挾着歷史、文化和民情撲面而來,謝永增陶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座被稱爲孫家溝一號院的古宅,氣魄宏大,設計精巧。雖然同樣是弄平了一塊坡地因勢而建,但絲毫不給人侷促的感覺。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在一孔看似並無二致的窯洞裏,如果沒有人提示,你不會注意到那裏還有個後門。在主人的盛情邀請下,走進後門,才發現後面還有非常隱祕的臺階。拾級而上,當窯洞頂上的景緻映入眼簾時,所有第一次來的人都會發出一聲驚呼,那上面居然還有一處視野開闊的空中後花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一處處超過百年曆史的宅院前,望着那滄桑斑駁的木門,謝永增屏聲靜氣。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來,那不過就是兩扇年頭久遠的木門而已,而在謝永增眼裏,木門承載的不僅僅是歷史,還有藝術,甚至還有故事。或許曾經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雙粗壯的大手咣噹一聲關緊了大門,把漆黑的夜色、呼嘯的山風、還有幾個黑乎乎的魅影都關在了門外。或許曾經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上,一雙纖纖細手輕輕打開大門,飄動的劉海下那秋水一般的眼睛,向對面山樑上放羊的小哥哥送去深情的一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彷彿聽到了漢唐軍士抵禦外敵入侵的廝殺聲,聽到了明清先民“學而時習之”的讀書聲,聽到了近代晉商撥打算盤的噼啪聲……當然,還有解放戰爭時期,設在孫家溝的中央軍委機要局發報的嘀嗒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說黃土高原已經讓謝永增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那麼,孫家溝讓謝永增感受到的還有文化的厚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還有感情的厚重,夢裏都難以割捨的那份感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的太姥爺是民國時期一位懸壺濟世的郎中,因爲醫術精湛又肯扶貧濟困,深得當地百姓尊崇,被贈送書有“杏林春暖”的萬民匾。而孫家溝有一處院落,極像當年姥姥家的古宅。每當走過門前,謝永增都要停下腳步,久久凝視,久久回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解放戰爭最緊張的階段,“中央後委”就在這裏。謝永增走在白楊掩映的山間小路上,總覺得前面那一行腳印,就是葉劍英元帥留下的。由此,他想起自己的家鄉,著名的冀中抗日根據地,青紗帳裏那一串串八路軍將士的腳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幾乎每一處院落、每一處景觀都似曾相識,都能讓感情豐富的畫家聯想起一個人或一件事,大概這就是所謂的緣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彷彿回到了夢裏老家,找到了安放感情的歸宿。他爲孫家溝寫了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心靈的故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不僅和這片土地融合在一起,還有這裏的人。閒暇時,他爲村裏的孩子們拍照,孩子們高興得歡呼雀躍,但有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怎麼都逗不樂。謝永增一問孩子的爺爺才知道,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年幼的孩子一年到頭見不着父母,從來都沒有開心地笑過。用謝永增自己的話說,他一下子被“打倒”了,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後來,他不僅自己幫助這個女孩,還把“憂鬱的眼神”做成美文鏈接發到朋友圈,朋友們也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當謝永增離開孫家溝的時候,孩子的爺爺執意送給謝永增一籃子紅棗。雖然老人不知道有句歌詞“一顆棗兒一顆心”,但那確實是一顆棗兒一顆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年輕時喜歡重彩,特別是大片大片的綠色。呂梁山讓他的風格漸漸變得厚重,孫家溝又讓他在厚重中透出更多溫馨的鄉情和濃濃的生活氣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越來越離不開這片土地。他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就像黃土高原的堆積層一樣疊加着,一天比一天豐厚。在考察籌建中的“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時,呂梁市委書記李正印提出了一個響亮而又深刻的命題:“用藝術點亮鄉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就是用藝術點亮鄉村的播火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是非常有才華的藝術家。他藝術創作的起點高,步履堅實,在衡水工作期間就獲得過不下十個河北省一等獎,還多次參加全國大展,獲得過多個國家級獎項。正因爲成果豐碩,他才被北京市通過人才引進的渠道調入北京畫院從事山水畫創作。\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OTEGvahkPk\"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2131\"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孫家溝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國畫) 謝永增 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藝術家的才華體現在他的作品中。魯迅先生說過:偉大也要有人懂。面對優秀的藝術作品,即使是外行,即使你不能用內行的語言去梳理出作品的一二三四,但是作品本身就在說話,或引導你寧靜,或促使你激昂,或誘發你思考,最最起碼也能讓你感覺到是在欣賞一種美,是在享受一種美。我和像我一樣不懂美術的朋友們,看了謝永增的畫,無一不感受到黃土高原一樣的堅實,一種充滿力量的堅實;無一不感受到桑梓故里一樣的親切,一種心潮湧動的親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須知自古來,畫家須詩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都知道書畫同源,其實文章和美術也同源。少有人知,謝永增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在發表於《中國文化報》的《心靈的故鄉》中,他寫道:“山裏的夜,靜謐空靈,紛擾盡去,踩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童心又回來了,用力地喊上一嗓子,山坳就像一個大音箱,‘啊,啊,啊……’的聲音傳出去又返回來,聽着我與‘我’的合聲在山裏迴盪,一身的疲憊一掃而空。”真正美文!精緻的語言,生動的描述,讀來如臨其境,心嚮往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永遠記得自己根在何處。他出生在農村,後來進入城市,再由小城市到首都。而誕生於1957年的北京畫院,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國家畫院,是藝術創作的殿堂。但不論走到哪裏,他始終清楚自己藝術創作的源頭在生活,在人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些日子,“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正式開館,“北京畫院謝永增寫生工作室”也在孫家溝掀起蓋頭。面對那紅火的場面,我想起了一件往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9年,謝永增還在衡水工作。那一年他到濟南市舉辦個人畫展,那是他平生第一次到大城市展示自己的畫作,我有幸參加了展覽開幕式。那時候,我們興奮地爲他剪綵,爲他鼓掌,爲他的作品能夠走出家鄉,走進大城市感到高興。因爲,那意味着更多的人承認了這位衡水籍畫家的才華,接受了他的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整整二十年之後,謝永增又捧着自己的作品回到農村。我們的心情比二十年前更爲高興。因爲,他用行動詮釋了什麼叫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爲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謝永增已經由初上呂梁時的小夥子,變成了五十多歲的中年人,但他依舊孜孜不倦地在呂梁山、在黃土高原跋涉着,爲傳承和光大優秀的中華文化不懈努力着。留在呂梁山的足跡,見證着藝術家三十多年初衷不改的追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呂梁是謝永增心中最美的風景,而寫生的謝永增已經成爲呂梁的一道風景。\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PNkEeoUWtk\" img_width=\"408\" img_height=\"800\"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PO2ALEqcW1\" img_width=\"356\" img_height=\"544\"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g2POx7fpHZ8T\" img_width=\"340\" img_height=\"532\"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謝永增寫生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您去呂梁,極有可能遇見謝永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他正在潛心寫生,請您不要打擾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他正在凝神思索,請您不要打擾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他站起身來,伸展雙臂,大口呼吸黃土高原濃郁的風情、盡情享受呂梁山清新的景色時,請您悄悄告訴他:家鄉的桃花已盛開,家鄉的老酒已燙熱,家鄉的朋友常想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APKrwImykJyX\" img_width=\"71\" img_height=\"44\"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來源:衡水日報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賈揚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校對:李子博\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9F3rGCWOEqko\" img_width=\"640\" img_height=\"20\"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9tRExDJL7qVx\" img_width=\"269\" img_height=\"200\"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9tRF6uXGX0B\" img_width=\"269\" img_height=\"200\" alt=\"「悅讀」樓聽雨:問君可曾去呂梁\"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30422633118157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