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很棒的反恐懸疑古裝劇,其中人物關係、人物臺詞之複雜,很多細節發人深思,但最讓人細思極恐的是編劇藉着右相林九郎的嘴講出來的歷史觀。\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9768016347a4a39ab42896985ad924a\" img_width=\"693\" img_height=\"482\" alt=\"《長安十二時辰》作者藉着右相的嘴講出來的歷史觀,細思極恐\"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隨着《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映,劇中人物的生死命運引起了很多關注,不少公知開始做起了歷史中人物的闢謠帖,力證劇中人物與歷史中的人物性格不同,尤其是易烊千璽扮演的靖安司司丞李必與歷史中的著名丞相李泌。在小編們看來,劇中野心勃勃的司丞李必跟他的原型李泌相差甚遠,認爲真實當中的李泌應該如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淡泊名利,是個神仙一般的人物,劇中人物裏史實有很大偏差,會講這些話的人肯定沒有好好看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右相在談論徐賓的大案牘術的時候,對着手下說:一個人被口口相傳的功績、言論,就是整個人本來的面目嗎?世人的評論就是這個人的本來面目嗎?後世之人,揣測出來的傳記、史料,繪像者憑空繪出的畫像就能還原這個人的本來面目嗎?只不過是看故事的人想怎麼看,寫故事的人就怎麼寫罷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70aa93a24094250b42f9f7e3fe62a2d\" img_width=\"693\" img_height=\"292\" alt=\"《長安十二時辰》作者藉着右相的嘴講出來的歷史觀,細思極恐\"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劇中右相與程參還有一段隔空對話,在程參看來,因爲有詩文,英雄豪傑才能不止活在一世,能千秋萬代的被人銘記,讓後人知道古人是怎麼活的,以後該怎麼活。可在右相看來,詩文,不過是一時的感觸罷了,憑這些隻言片語,碎磚爛瓦,不能揣測出一個人做事的動機和緣由,靠拜謁的詩文是看不出一個人的能力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右相看來,一個人被記錄的功績,減去一半的都算是老實人,而且就算功績造假,看的人也不會去主動調查事實辨別真僞。現在看來,劇中的右相是一個超越了時代人,作者、編劇賦予了他超越時代的智慧,也只不過要警醒當今的人,文字本身的不可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時候的拜謁的詩文,就猶如今日的個人簡歷一般,有真有假,虛虛實實才是正常的現象,可是想到以後的人會將我們的簡歷當成我們的功績來讀,一字一句毫不懷疑地相信的時候,就會覺得今日今時人們看待歷史文獻的態度有多荒唐。\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56bef7a7d57457684f130cb38195af5\" img_width=\"693\" img_height=\"497\" alt=\"《長安十二時辰》作者藉着右相的嘴講出來的歷史觀,細思極恐\"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例如我們閱讀《史記》,時間跨度如此之大,人物如此繁多,司馬遷又是如何得知的呢?一是他本身寫作就有模板,二是他從前人的歷史文獻,以及對民間故事的蒐集整理。今日我們通過網絡爆發的各種事件中瞭解造謠是一件多麼簡單的時候,而基於網絡信息傳遞的闢謠卻依舊很難。大家在接收信息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符不符合自己內心的故事情節,符合了就相信,不符合就找到那個符合自己內心想法的故事情節並去相信。\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759a38b7021403db4ddb02c43f241da\" img_width=\"642\" img_height=\"412\" alt=\"《長安十二時辰》作者藉着右相的嘴講出來的歷史觀,細思極恐\"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那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自己寫的《史記》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呢?例如網上傳播的“1999年外星人入侵事件”,再過幾百年之後,會不會有人從道聽途說中將之寫入到歷史文獻當中去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右相眼中,文字對一個人的描述是不能還原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的,功績是真真假假的,但文字當中隱藏着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從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才能還原出他的本來面貌。就如李泌而言,文字當中的李泌是神仙一般的人物,淡泊名利,但他的才能,與他的周圍的人際關係必然會將他推到蘭臺鳳閣,因此劇中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喊出“我要當宰相”,可能更加合乎情理。\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2679988776146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