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江門鶴山

民俗變革與鄉愁

2019年7月22號,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探訪鶴韻鄉風,感受嶺南風采”鶴山文化考察隊來到江門鶴山市共和鎮鐵崗社區,正式開始文化考察和探索活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探尋江門鶴山市的民俗變革,引發人們對鄉村風俗去與留的思考,讓人們記住鄉愁。

(團隊採訪合照)

在這一天的文化考察活動中,隊員首先觀看了鐵崗社區的呂氏宗祠前的舞獅表演。舞獅表演的主要成員主要是小學生和初中生,他們大多數是鐵崗社區呂氏的原住居民的子女,就讀於附近的鐵崗社區的中心小學和中學。隨着鶴山經濟文化的發展,外來人口逐漸增多,部分外來子女也參與到這個富有嶺南特色的文化活動中。

舞獅團隊的建設和管理主要由村委會負責,目前鐵崗社區有兩個舞獅團,於2007年,村委會進行舞獅改革,形成了糅合國際舞獅和佛山舞獅的新式獅舞。鐵崗社區十分重視舞獅團建設,舞獅不僅是廣東傳統文化中驅邪避害的象徵,還是江門人民聯繫僑胞、增強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橋樑。

在新時代,舞獅也發展出新味道,鐵崗社區黨總支委委員呂深銳認爲,讓小學生和初中生參與進舞獅這一項傳統活動有多方面的益處。一是有助於他們強身健體、增強體魄;二是能夠培養學生多元愛好,提高人文素養;三是利於傳承這項傳統技藝。

(舞獅團隊在表演)

接下來的時間裏,隊員們參觀了呂氏宗祠。呂氏宗祠建於民國十四年,即公元1925年,集族人的拜祭、議事、休閒於一體。宗祠於1929年開設了學校,爲紀念先祖功德,學校定名爲“德彰學校”。除了本鄉鄉民以外,外鄉的鄉民也可以入學。外鄉人入學需要繳納學費和柴火費,本鄉人則免費入學。在江門鶴山共和鎮,最大的宗祠就是呂氏宗祠。宗祠在抗日期間曾遭到日本人的破壞,後由外出的僑民和當地居民集資重新建設。

(呂氏宗祠的廊道)

在參觀過程中,隊員向當地的老人瞭解到,呂氏先祖以販賣耕牛爲業,曾經是當地有名的班派。呂氏宗族有字輩,一般由村裏德高望重的太公或名人名士題字,現存的字輩是“光發祥訖奕廣世德顯名揚”,字輩用完後需要重新題字。鶴山人很注重宗族根源和落葉歸根,即便是外出的僑民,死後也將骨灰運回、葬在本地,在宗祠裏放上一個牌位。鶴山人對宗祠的看重,既是對先祖的銘懷,也是氏族文化的薪火相傳。

(團隊成員和當地居民的合照)

團隊的初次探訪收穫頗豐,在與當地居民交流、與村委會成員溝通、觀察鐵崗社區的民居的過程中,隊員們體會到了別樣的民俗風情。例如,村口的榕樹樹葉可以用來祭祀、辟邪;端午節用榕樹葉煮糉子寓意着從從容容、順順利利;大門掛着五帝錢,寓意興旺發達、鎮壓百邪;用紅繩把大蒜、桔子、紅包串起來掛在門上,寓意着一帆風順、大吉大利、紅紅火火。

豐富多樣的傳統民俗承載着鶴山人的對鶴山文化的認同,從他們的描述中團隊隊員能體會到其中的鄉村情懷以及鄉愁情愫。

通訊員|呂曉林

圖片來源|鶴山文化考察隊

編輯 | 雷擊木

審覈 | 鄭一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