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在山西煤炭“去產能”過程中,慄楊峯所在煤礦關閉,他轉崗分流至霍州煤電集團開辦的超市,從礦工變成理貨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間,山西陸續在能源供給、消費、技術、體制等維度展開“能源革命”,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

"\u003Cp\u003E從2016年至今,山西連續多年退出中國第一產煤大省交椅。7月25日,在資源枯竭城市山西霍州,作爲霍州煤電旗下超市的一名理貨員,煤礦工人慄楊峯正在努力適應新崗位。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努力從“挖煤賣煤”的粗放經濟轉向能源革命排頭兵新徵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fkT7xGY5bgce\"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32\" alt=\"70年,從“挖煤賣煤”到能源革命\"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資料圖:煤礦。 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在山西煤炭“去產能”過程中,慄楊峯所在煤礦關閉,他轉崗分流至霍州煤電集團開辦的超市,從礦工變成理貨員。慄楊峯說,對煤礦雖有不捨,但他明白改變是大勢所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慄楊峯的前輩,上世紀70年代,李培全成爲一名煤礦工人。“井下開採先用炸藥爆破,隨後人工支護頂板,再用人工採煤、運煤。”憶及往事,李培全說,那時候,井下生產條件很差,很多工作依靠人力完成。他腿上的靜脈曲張就是煤礦生涯留下的印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上世紀70年代初,山西全年產煤量保持在五六千萬噸規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改革開放初期,山西被定位爲國家煤炭能源基地。此後數十年,中國經濟巨輪揚帆遠航,山西煤炭產業扮演着鍋爐房角色。70年來,山西累計開採煤炭193億噸,外調130億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晉峯是山西晉城市民營經濟聯合會會長。上世紀90年代,他從事的工程機械行業和煤炭關係密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彭晉峯說,他經常站在太焦鐵路晉城段數火車。每天,大批滿載煤炭的列車經此開往外省。這是山西煤炭支撐中國經濟最直觀的現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彼時,山西人以“點亮全國一半燈”爲傲。回顧70年歲月,1949年,山西全年產煤僅267萬噸。今天,山西一天生產的原煤近乎1949年全年產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煤炭在帶給山西榮耀的同時,也伴隨着生態破壞、經濟增長乏力的資源詛咒。“不當煤老大,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這是山西轉型的鮮明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山西正式成爲全國首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間,山西陸續在能源供給、消費、技術、體制等維度展開“能源革命”,煤炭產業走上“減、優、綠”之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山西陽泉煤炭資源豐富,但瓦斯(煤層氣)含量普遍較高,嚴重威脅煤礦安全。如今,這種和煤炭伴生的“煤礦殺手”正成爲清潔能源新渠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晉能集團陽泉上社煤業煤層氣儲備站,從地下開採的煤層氣經過管道輸送,進入儲氣罐,然後進入煤層氣發電站變成電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發電站負責人田李軍介紹,按照設計容量,這處電站每年可節約標煤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0萬噸,二氧化硫1萬噸。同樣的場景正在山西衆多煤礦上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來,山西在推動煤炭清潔、綠色利用的同時,積極擴大朋友圈,深度對外開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重大轉型項目,山西潞安集團180萬噸\u002F年高硫煤清潔利用油化電熱一體化示範項目(簡稱“180項目”)一開始就注入開放、合作基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潞安集團介紹,在180項目的水處理、氣化淨化等領域,集團先後和新加坡勝科公司、美國AP公司合作,引進投資82億元人民幣。潞安與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山西煤化所等聯合,開展鈷基費託合成技術、甲烷與二氧化碳重整技術等開發成果的商業化運營,形成“高科技+現代資本”融合發展模式。藉助高端煤制油技術,“企業實現從‘論噸賣煤炭’到‘論滴賣油品’的轉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2016年至今,山西連續多年退出“煤老大”位置,產業轉型成爲上下共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年來,山西累計退出煤炭過剩產能近9000萬噸,煤炭先進產能佔比超過57%,煤層氣地面抽採量佔到全國90%以上,新能源發電裝機佔全省電力裝機比重超過30%,光伏領跑者發電規模位居全國第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源:中新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責任編輯:張瑩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煤炭網微信搜索關注“\u003Cstrong\u003E中國煤炭報\u003C\u002Fstrong\u003E”微信公衆號,更多煤炭精彩內容不容錯過!\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6v5JykHYUxMXc\" img_width=\"640\" img_height=\"356\" alt=\"70年,從“挖煤賣煤”到能源革命\"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28585361871719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