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子家庭中,每个孩子都渴望独得父母恩宠,并且想拥有父母更多的时间,今天抢个玩具吵一架,明天抢个零食打一架……从而造成兄弟和姐妹之间纷争不断。面对这一切,父母们头疼不已,既想要孩子们相处的公平,又想要照顾孩子们的情绪。

大多数的父母不知道如何让孩子们和睦相处,从心理上明白要做到对孩子们都公平相待,从情感上又总是会不自觉地“偏心”……

其实,健康的同胞关系不是凭空得来的。遗传基因也不会保证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们脾气性格相投。事实上,不得不分享父母,是手足们遇到的最初挑战。但父母如何能够帮助孩子们相处得更融洽,确保兄弟姐妹之间能分享到好的经验,这对父母来说才是真正的挑战。

如果你有好几个孩子,慢慢地,你就会明白自己确实需要制订一套专门的规则来管理孩子。确实,孩子越多就越难让他们循规蹈矩。但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孩子的多少,而在于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不过,你不用担心。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无论你有几个孩子,本篇所列出的核心法则都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以下内容便是帮助孩子搭建成功同胞关系的基石。

培养孩子的手足情

这是兄弟姐妹间最重要的一条法则,也是其他法则的标杆。

所以父母一定要记得这一点:你能够为儿女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建立亲密的手足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需要兄弟姐妹的平等相待,正如他们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平等相待一样。而且,极有可能在父母去世后孩子们还要继续互相陪伴好长一段时间。

如果你有好几个孩子,那你应该已经对孩子们之间常常发生争执习以为常了。孩子们之间每天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些大大小小的争执。有些孩子很爱斗嘴,有些则还好。但最让人无语的是,这些争执通常都是毫无意义的。

有些家庭,虽然家里各个成员在不同的地方生活或工作,彼此间相距甚远。但是当家中有人遇到困难时,他们知道自己能够依靠的还是千里之外的兄弟姐妹。

那么,都有哪些方法能让孩子们彼此亲近呢?

1

拒绝接受孩子们之间互相告状

例如,你可以对孩子说:“姐姐没有关收音机,是姐姐不对,但是你不应该告姐姐的状。”这样做能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你非常希望他们能友好相待、和睦相处。

2

鼓励孩子们之间相互帮助

例如,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的数学不太好。你可以去问你哥哥,他应该能帮你。”如果你觉得哪两个孩子的关系很好,你就可以一并鼓励他们。例如,让他们两个一起做午餐,或每天轮流出去遛狗等。

3

可以平分父母给的奖赏

此外,还要让孩子有家庭参与感。例如,趁大家一起吃饭或一起搭车的时间告诉孩子家人的近况。等孩子大一点,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家庭的决定,如到哪里度假、浴室要漆成什么颜色等。另外,父母还要倾全力排解孩子之间任何的敌意或嫉妒,这一点也很重要。

4

让孩子们同仇敌忾、对抗共同的“敌人”

那谁才是孩子们共同的“敌人”呢?那还用问,当然是父母喽。再没有其他方法比能在一起抱怨父母更能让兄弟姐妹迅速发展出亲密关系了。当孩子们一起抱怨父母时,他们彼此之间大大小小的不和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而且他们还会变得更加团结一致。

所以,当你下次做出的决定让所有孩子都很讨厌时,不要担心,因为你正在帮助他们打造最重要的手足关系。

认识到兄弟姐妹间的争执是正常的

如果你有几个孩子,那么争吵是最常见的现象了!例如,孩子们会因为某个电动玩具究竟是谁的,或谁第一个从前门出去这样的问题而大吵大闹。但这些问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没有。起码对父母而言不重要。但是,作为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如何争执,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

因为只有让孩子知道应该如何恰当地与别人争吵,他们才能学会如何不和别人发生争吵。这也是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做到的一点。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长大后更难解决好人际冲突。他们必须要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才能维持好人际关系,否则就显得太具侵略性,或容易走另一个极端——不够果断。我所见过的那些“天生”的社交高手,也都是从小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

孩子们其实都不太擅长使用一些小技巧来维持人际关系。那么要学会这些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和别人起争执。因为争执能够让孩子知道,什么做法能让别人愿意与他 / 她配合,什么做法却不能。

日积月累,孩子便会明白,如果朝哥哥的脸上打一拳,哥哥就很难再对他友好相待了;如果不让哥哥姐姐进他的房间,那他们肯定也会这样对待他。孩子之间的争执通常都是与权力有关。既然孩子们已经有了兄弟姐妹之分(地位),或决定好了谁拥有某个空间(地盘),谁能自己做主(独立)等。

那当他们发生争吵时,父母就必须要保持不干涉的态度,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父母无法通过公平的裁决改变孩子的本性。试图替别人作选择,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下次孩子再发生争执时,你应该感到高兴。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不要觉得自己应该出面平息争吵,否则你就剥夺了孩子们学习必需的生活技能的机会。

争执能够让孩子知道,什么做法能让别人愿意与自己配合,什么做法不能让别人愿意与自己配合。

教会孩子如何自行解决纷争

如果你同意手足间的争吵是不可避免的,是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妥协与合作的方法之一,那你也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父母必须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面对这些争执,否则他们不但无法从中学习,还会形成依赖习惯,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争吵加剧,大人就会出面帮忙解决问题。

一旦他们长大成人离开家后,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掌握如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冲突的技巧,此时他们只能大失所望。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拥有成功的人生,那你就要学会沉默,学会等待,学会忍受孩子们争吵的嘈杂声。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慢慢你就会发现,一旦没有了父母的介入,大多数争吵很快就会自行化解。

当然,有时候我们实在没有耐心或者时间等待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那么这时候父母可以发挥创意,采用一些新颖的方式适时介入。

让手足间彼此陪伴

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或许都会觉得陪伴孩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他们不仅要承担父母的角色,同时还需要扮演孩子的艺人、好朋友、好玩伴的角色,而且大多数时候,这些角色都只能自己一人扮演。

然而,父母一旦有了好几个孩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此时,父母专心履行“父母”的职责就好,其他角色尽可以交给孩子们自己。这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可以置身事外了,但事实恰好相反。

确实,孩子间的玩乐远胜过父母为他们找的好玩的事。但这并不是说孩子们彼此玩乐时,父母绝对不能和他们一起玩,而是说亲子间的互动通常会充满长幼位阶,很难像我们想的那样平等。

一般情况下,要么父母会想出更多点子,很容易主导孩子的想法;要么就是父母凡事顺从孩子,最终导致孩子无法学会妥协。而孩子们在一起就能平等地玩耍。也许手足间有一方比较强势,另一方更愿意退让,但是这得由孩子们自己处理。

当然父母无法改变子女的性格,但如果你一直都把孩子的问题交给他们自己解决,那么等孩子长大后,你就会发现,经常让步的那个孩子变得更善于与他人打交道,更容易与团队的成员合作。

所以,父母最好不要介入孩子的问题,贸然决定谁对谁错。既然是孩子们自己的事,那他们自然有自己解决事情的方法。

有的孩子喜欢和兄弟姐妹玩,而有的孩子却喜欢一个人静静待着。这样一来情况就复杂了。不过这也是孩子之间的问题,你还是得让他们自行解决。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彼此协调,孤僻的孩子会变得更合群,爱热闹的孩子也会自己找东西玩儿。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不是挺好的吗?

所以,当孩子吵闹时,不要因为自己跷着二郎腿,悠闲地喝茶看报而觉得不好意思。其实正是由于你的不干涉才让孩子有机会自娱自乐,这也是你能为孩子做得最棒的一件事。

既然是孩子们自己的事,那他们自然有自己解决事情的方法。

不要拿孩子互相比较

如果容许嫉妒和竞争在孩子之间滋生,兄弟姐妹之间就无法拥有和谐的关系。

所以,作为父母,你绝对不能让其中一个孩子知道,你觉得他在运动上的表现比其他孩子好,或他没有其他孩子聪明,不够风趣,没有才华,等等。

但是,这也并不表示父母要假装孩子在各方面都一样好,这样就太荒谬了。不过,父母可以不指明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更没有必要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做任何评价。

这一点至关重要。当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在美术方面真的很有天分。”但是最好不要说:“你的美术比哥哥好。”毕竟这种说法会让人觉得你并没有将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而且也等于在告诉哥哥,他是家里表现最差的孩子。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件好事。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而不要把他们放在一起作比较。毕竟单纯地去看孩子的优缺点,如会不会煮饭、唱歌、跳绳、算术、记录电话留言、说英文、讲笑话、梳理头发等,实际上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让他们掌握这些技能,不是吗?

当然,你的孩子可能不会这么想。通常,男孩子比较喜欢竞争,女孩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免不了会有孩子拿些琐碎的事情来问你。例如,“我画的图比她的好看,对不对?”“我可以跑得比他快,对不对?”……

这个时候,父母就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该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千万不要伤害孩子。你可以这样说:“这很难判断。你把那些树画得好美,树叶上的纹路画得很棒;但是她的用色好看,着色上也有进步。”或者说:“你跑得快一点是应该的,因为你比他大两岁呀。”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回答。

——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