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hcFimFggt06N\" img_width=\"831\" img_height=\"582\" alt=\"7旬患者手寫12頁感謝信,傳遞濃濃醫患情\"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護士們做得太到位了,讓我們做兒女的省了不少心,真的特別感謝他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樹樓接過話說:“住院這些天一直和他們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是我的精神支柱。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hcFhlEhgbiQa\" img_width=\"1107\" img_height=\"679\" alt=\"7旬患者手寫12頁感謝信,傳遞濃濃醫患情\" inline=\"0\"\u003E\u003Cp\u003E7月17日上午,寧津縣人民醫院重症醫學一科收到一封長達12頁近3000字的手寫感謝信,患者將心底的感動濃縮在筆尖紙端,字字帶情,句句催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寫信的人叫張樹樓,今年74歲,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退休前在寧津縣政府部門工作,業餘時間喜歡文學創作。過去的4個月裏,因身患重症,5次來到寧津縣人民醫院住院,前後共計30余天,得到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與護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收到的感謝信數不勝數,這封信最令我們感動。” 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吳豔巧看完信,眼中噙滿淚水,張樹樓第一次住院時的情景,再次浮現眼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月21日凌晨3點多,因嚴重咳血,張樹樓被醫護人員推進了重症病房。他整個人精神狀態很差,茶飯不思。幾天前,與他從小學到高中一起讀書,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的老伴,因心臟衰竭離他而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瞭解情況後,吳豔巧心裏有了主意。上午巡查完病房,她與老人拉起家常。“大爺是通情達理的人,您和大娘有着堅實的感情基礎,建立了家庭,生兒育女,一輩子不容易啊!我相信,大娘不喜歡看見您現在這樣,她一定希望您振作起來,把對她的悲痛化作對兒女的疼愛關心,接過她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起到一家之長與主心骨的作用。”這幾句話,對張樹樓重振精神起到了關鍵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天凌晨4點前,我都會醒來,再無睡意,這時準有護士走到我牀前,陪我聊天,鼓勵我振作精神、戰勝病魔。他們每天給我輸液、擦洗、翻身、按摩、接大小便,”張樹樓對記者說,“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就算是親兒女,又有幾個能做到天天如此呢?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真的很難這麼快從悲傷痛苦中走出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感謝信裏有段文字令人動容——“年齡大了,膽子卻小了,更是見不得血。有次住院,因咳血而手腳發涼、臉蠟黃、渾身發顫。護士李靈攥着我的手問:‘爺爺,您怎麼了?’我說:‘害怕’,她說:‘爺爺,不怕,有我們在您身邊,我們就是您的膽。’頓覺一股暖流在全身湧動。”\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hcFimFggt06N\" img_width=\"831\" img_height=\"582\" alt=\"7旬患者手寫12頁感謝信,傳遞濃濃醫患情\"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護士們做得太到位了,讓我們做兒女的省了不少心,真的特別感謝他們。”張樹樓的女兒張紅燕對記者說,這封信父親寫了一個月,本來她想爲父親代筆或用電腦打字,但父親堅決不同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樹樓接過話說:“住院這些天一直和他們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是我的精神支柱。只有親筆寫,才能體現誠意,表達我的感激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梟敏,我來給醫生護士們送點喫的,住院的時候,我發現他們都喫不上飯,有時候忙起來,喫一半就回來搶救,飯菜都涼了,這些東西不怕涼,能墊墊肚子。”聽到張樹樓真摯的話語,科護士長張梟敏的眼睛溼潤了,“能有這樣一位患者像親人一樣心疼我們,真的讓我們受寵若驚、感人肺腑啊!”17日上午10點,送完感謝信,張樹樓將帶來的兩盒糕點分給大家喫。隨後,他與醫護人員一一握手擁抱,追憶一起相伴的溫情時光,場面溫馨而感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天下午,科護士長張梟敏,將老人的感謝信拍照後發到了微信朋友圈,並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們盡己所能把工作做好,追求最融洽溫馨的醫患關係,這正是我們所有醫護人員努力的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hcFjcCa2Dyn3\" img_width=\"904\" img_height=\"626\" alt=\"7旬患者手寫12頁感謝信,傳遞濃濃醫患情\" inline=\"0\"\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hpbBuBe4fP5p\" img_width=\"1258\" img_height=\"927\" alt=\"7旬患者手寫12頁感謝信,傳遞濃濃醫患情\"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封信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惜惜分別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醫患情誼深,淚別溼衣巾。待到重逢時,相擁愛最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用一首五言詩作爲本文的開篇,頓時激起胸中的情感波濤,撞擊我的心扉。我有責任把一段難忘的情誼寫下來,餘生銘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今年七十四歲了,在這以前身體一直很好,一年很少感冒。兒女們常說:爸爸既沒有高血壓,又沒有心臟病,心胸寬廣,喫嘛嘛香,將來一定高壽,我們做兒女的很高興也很羨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有不測風雲,不知道得罪了哪路神仙,從今年3月份開始,到6月12日,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裏,我竟五次到縣人民醫院ICU-1住院。病情也不復雜,就是咯血。第一次是在3月21日凌晨3點多,住院7天,28日出院;第二次是在4月24日黎明時分,住院4天,27日出院;第三次是在5月15日凌晨4點,住院6天,21日出院;第四次是在6月11日清晨,住院5天,16日出院。這次是住院折騰最厲害的一次,因爲排不出尿,還下了導尿管,身體損傷最大。出院後,一直感覺虛弱無力,食慾不振,喫什麼也沒有滋味,身體一直恢復不好。出院僅僅6天,再次雪上加霜,於6月21日晚10點,又因咳血住院。可想而知,那時候我的身體狀況遭到什麼情況了,走路兒女攙扶,大小便不出屋,體重下降,明顯消瘦,弱不禁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破屋偏鋒連陰雨,舊船又遇頂頭風。”我第一次住院的前八天,老伴患病六年多,終因心臟衰竭,與世長辭了。我和老伴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在一起讀書,從相識到相伴、相隨,度過六十多個春秋,老伴對我的關心愛護,一生不能忘懷。我和兒女們正處在極大的悲痛中,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生病住院,而且是不止一次的住院。不難想象,此時此刻我的心情該有多麼痛苦,情緒該有多麼沉悶低落。老伴過世後,兒子一直每晚陪伴我休息,女兒、兒媳在飲食上翻着花樣給我做着喫,但情緒一直振作不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我第一次住院,ICU-1病房的主任、醫生、護士長、護士都格外重視。他們瞭解我實際情況後,一是藥物積極治療,二是認爲我的思想壓力大,心情悲傷,還沒有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走出來,必須配合心理疏導,首先要治好心病,纔有利於我身體的恢復。吳豔巧主任抓住癥結所在,不失時機的對症下藥。她利用上午巡查病房後的一段時間和我促膝談心,用拉家常的形式,拉近我們的距離,她說:“大爺是通情達理的人,大娘也肯定是識書知理的人,你們倆堅實的感情基礎,建立了家庭,生兒育女,一輩子不容易呀!我相信,大娘不喜歡看見你現在這樣,她還會像年輕時一樣關心着您,希望您振作起來,把對她的悲痛化作對兒女的疼愛關心,接過她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起到一家之長與主心骨的作用。相信,只要您放下包袱,在藥物的積極治療下,一定很快好起來,您的家庭一定也會越來越好,一定會更幸福。”病房的幾位醫生,還有張梟敏護士長,他們不斷地用真情撥動我的心絃,尤其是梟敏護士長,談到動情處,我潸然淚下,她也跟着熱淚盈眶。就是鐵石心腸,也會爲之動容。我被他們的真情打動了,灰冷的心開始變得明亮;六月天的熱烈,開始鼓動我的心田。我的心情一天天變得明快,終於由低落到振作,由灰冷,變得像雨後的彩虹,那麼多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經常咳血,得不到徹底治療,始終牽動着吳主任和醫生們的心,我止血後又咳血,說明滲血傷口癒合有問題,只要傷口癒合的牢,就不會再咳血了。他們圍繞這一關鍵,查資料、訪師長,終於找到了治癒方法——放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現在我已經過了前十天的放療期,治療效果顯著,飯量增加,精神飽滿,腳底有勁,走路再不用人攙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感謝吳豔巧主任和醫生們,感謝梟敏護士長,爲治好我的病所付出的心血,特贈詩一首:“一身兼二任(指既是臨牀醫生,又是心理醫生),雙手託沉浮。真情永相駐,體健老還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的身體恢復效果顯著,離不開醫生們的精心治療,也離不開護士們的細心護理。ICU的護士們功不可沒。“護士”私心雜念最少,心靈純潔,品德高尚,讓人尊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年齡大了,膽子卻小了,更是見不得鮮血。記得有一次住院時,因咳血而手腳發涼,臉蠟黃,渾身發顫。護士李靈攥着我的手問:“爺爺,您怎麼了?”我說害怕。她接着說:“爺爺,不怕,有我們在您身邊,我們就是您的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言語不多,聲音不大,但這是壯志之話,提神之語。頓覺似一股暖流在全身湧動,立時氣暢膽壯,不再有絲毫害怕的感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上了年紀,睡覺就少,我每天凌晨四點以前就醒了,再沒有睡意,只好在病牀上翻來覆去,胡思亂想,這個時候,準有護士走到我的牀前,輕輕的叫聲“爺爺,您醒了,我陪您聊聊天吧。”先是鼓勵我如何振作精神,戰勝病魔;又和我談及家庭生活,怎樣過好幸福的每一天。她們就像事先約定好了一樣,也或許是梟敏護士長的安排,每天凌晨,準有一位護士陪伴我渡過黎明前這段難熬的時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得有一次是張慧霞和我聊天。我無意間問她,你們每天的活動空間就是百八十平方米的天地,接觸的是身患重危病的老人,不感到乏味和枯燥嗎?你們有什麼夢想呢?她聽後,臉有點兒紅潤,非常淡定坦然地說:“不錯,我們每天的活動空間很小,護理的又是危重病人,且老年人偏多。開始的時候,也覺得工作沒有興趣,時間長了,浮躁的心慢慢平靜下來。有老護士的傳、幫、帶,我認定既然幹了這一行,就要幹好。現在,我們把病人的每一聲呻吟,看做是給我們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個微笑,看作是對我們工作的褒獎與肯定。要說我們的夢想,就是主任常說的,看着我們護理的病人能夠儘快恢復健康,微笑着和我們揮手,奔向更幸福、更歡快的明天。”這些普通的話語,多麼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震撼着每個人的心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ICU的護士們,都具備“三快”特點,腿快、眼快、手快。她們從接班到交班,一天工作足有十二、三個小時,雖然很累,但從不懈怠。他們給病人打針、喫藥、輸液、翻身、擦洗、餵飯、接大小便,每項工作都那麼認真,不是親人超過親人,他們對病人的真情與關愛,隨着一根根輸液管,無聲無息的滴入到患者的血液裏,瞬間暖遍全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們每天做着看似平凡卻又偉大的工作。每隔兩小時,準時給病人翻身、捶背、按摩;一日三餐,記錄病人的用餐情況以及大小便次數、數量;夜深人靜,病人酣睡之時,她們卻精神百倍地監測着每個患者的血壓、心率,不能出星點的差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住院幾十個日日夜夜和她們相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病牀上,她們是我的精神支柱。ICU的白衣天使們,對我來說,不僅僅是護士,更是我的朋友、親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她們像春天的迎春、夏天的白蓮、秋天的金菊、冬天的臘梅,四季芬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帥哥、美女們,我們一家人會永遠記住你們每個人的名字,記住你們每個人似桃花般燦爛的笑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 石少軍 見習記者 劉瀟 通訊員 杜秋樂\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45123511350119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