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入學的申請陸續放榜中,申請2020年入學的同學也已經站到了起跑線上。每一年都號稱『最難申請季』,當三高(GPA高、託福高、SAT高)並不能保證錄取時,申請者如何備戰才能獲得招生官的青睞呢?

我們去美國大學的官網看看:

哈佛:哈佛歡迎世界各地的有不同背景、才能、興趣的學生「Harvard welcomes student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far-ranging talents and interests.」

耶魯:75%申請者在學術上是滿足要求的,但是被錄取的絕大多數學生是能在人羣中脫穎而出的「the great majority of students who are admitted [are those who] stand out from the rest.」

普林斯頓:我們的任務是確保普林斯頓的學生羣體儘可能保持多樣化、能激發智力和思維的發展「It is our mission at Princeton to ensure that our community is as diverse and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as possible.」

哥大:哥倫比亞致力於創造並支持一個在每種意義上都具有多樣性的羣體「Columbia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nd supporting a community diverse in every way」

多樣性、能在人羣中脫穎而出,靠的不是標化成績,而是課外活動。但課外活動不像標化那樣存在固定評價標準,也往往被學生所忽略。課外活動應該怎麼選擇,如何參與?

1

課外活動,千萬別拼數量!關鍵是得突出亮點

中國高中生估計是世界上最日理萬“題”的一羣苦孩子了。即使想像美國孩子那樣每天都能騰出幾小時參加課外活動,也恐怕是天方夜譚,除非不去上學或天天打雞血不睡。

對於中國孩子的課業壓力,其實國外大學招生辦也有所耳聞甚至抱有同情。有次和兩位美國大學招生辦的老師喫飯,聊到中國學生時他們有句經典評論:

『你們簡直就像機器!說真的。我沒法想象在高中有時一天學習15小時該有多難。太悲催了!』(“You guys are like machines! Seriously. I can’t imagine how hard it is to study 15 hours a day in high school. That’s miserable!” )

當我追問他們對中國申請者的課外活動成績有什麼期待或要求時,他們說:『嗯,中國學生確實很難像美國孩子那樣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在課外活動中。當我們評估一個申請者的課外活動成就時,我們更看重質量和影響力,而不是數量。你必須把課業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尤其對中國高中生來說。』(“Well, it’s challenging for Chinese applicants to be as actively involved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American kids. We look more for quality and impact, rather than quantity when evaluating an applicant’s extracurricular experiences. You’ve gotta put academic work your top priority especially if you go to high school in China.” )

兩位老師的話也許不能代表所有美國大學招生辦的意見,但一定能給中國申請者們喫下一顆定心丸:真的不用拼老命地攢一堆“課外活動”塞滿簡歷。

換句話說,如果在申請材料里豪邁地說自己花大量時間做過這樣那樣的課外活動,精彩繁忙得像一線明星趕通告似的,則只可能讓招生官生疑——你是如何倖存下來的?難道不上學了嗎?對於工作忙碌甚至已經有了家室要兼顧的MBA申請者們而言,更應該突出全職工作中的表現和成績,無需糾結課外活動的數量。

再者,招生官們通常要在一兩個月時間內完成動輒上萬份申請材料的審閱。有信息顯示,他們初審一個申請者全套材料(申請表、成績單、文書、推薦信等)的時間,也許只有半小時甚至更短。太琳琅滿目的課外活動大概只會讓招生官們看得頭暈,找不到申請者的核心亮點在哪兒。

英語裏有一句話說得好:“Everything means nothing.”很多時候,Less is more(更少了反而是更多了)。喬布斯當年毅然砍掉蘋果公司的多條產品線而只留下以iPod, iPhone再到他去世後上市的iPad、iWatch爲代表的“i系列”,最終讓蘋果以更簡明有力的形象被全世界熟知和喜愛。

同樣道理,對待課外活動,應該forget about數量,care more about質量,用兩三個核心亮點加深招生官對你的印象。

申請耶魯本科和哈佛MBA時,我都有意把一些課外活動剔除在材料外,即使有些經歷還挺搶眼。忽略一些課外活動,是因爲它們和我想呈現的個人核心亮點關係不大。把它們寫進申請材料,不但對我的競爭力加分不多,還可能會稀釋我想通過幾個主要課外活動來闡述的key messages。

2

不追逐 「名頭有多大」,要重視「收穫與影響力有多大」

這幾年,我從不少正準備美國留學申請的朋友那兒聽到同一種觀點和擔憂:

“課外活動一定是越高大上的越好。如果能在簡歷中有那麼幾項國際級的活動經歷,那絕對是錦上添花。即使沒有參加過全球聞名的活動,也起碼得保證一兩項在國內能叫得上名字的。”

“可我所在的城市/學校是一個小城市/非頂尖大學,壓根沒有大城市/北大清華能提供的高級資源和機會。對於大城市的孩子/北清復交的學生,我只能望塵莫及。那些對他們開放的名頭很響的課外活動,我根本沒有途徑爭取到參與機會,只能是眼巴巴的羨慕嫉妒恨。”

“我的絕大部分課外活動經歷是學校裏的社團活動,聽上去就很無聊,一定沒有啥競爭力吧。唉……”

如果這些想法都成立,那麼在課外活動佔申請材料很大權重的情況下,來自大城市、好學校的申請者就佔據了絕對優勢,他們一定會把最頂尖美國大學的錄取席位都“掠奪一空”吧?

可事實並非如此。

我認識幾位來自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小城的朋友,他們沒有大城市同齡人動輒“嚇死人”的光環,卻依然被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錄取;同樣地,我也聽說過幾位非北清復交背景的學生拿到了哈佛碩士項目的offer。

這些同學固然有拔尖的學業成績和出色的留學考試分數作爲硬件,但那還不足以讓他們獲得名校的青睞。課外活動經歷呢?據我所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顯赫的“名頭”活動妝點簡歷。

通過與幾位這樣的同學聊天、瞭解他們申請前的課外活動經歷,再結合自己的申請經驗,我得出一個重要結論:

課外活動,不是一個拼“名頭”的遊戲。有所謂“高大上”經歷的申請者做不到高枕無憂,而僅有所謂“普通無新意”經歷的申請者,只要做對了一件事,就有敲開名校大門的機會。

這一件事,

是用腦用心地對待和參加一項課外活動;

是通過課外活動的積極影響來獲得成長和進步;

是在課外活動中展現能力、創造價值、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簡而言之,可以用這幾個英語詞來概括:

Passion(熱情)

Dedication(投入)

Growth(成長)

Impact(影響力)

如果能把上面這幾點很好地呈現在申請材料中,就有可能打動招生官們、爭取到錄取機會。

一位被常青藤大學錄取的小城女孩,在讀大學前彈了十多年鋼琴,沒有一天間斷。雖然小學時便過了鋼琴十級,但她彈琴絕不是爲了單純的練技巧拿證書。鋼琴是她傳遞善意和幫助別人的媒介,尤其是弱勢人士。

初一時的每個週末,她都會請鄰居家的盲人大伯來家聽自己彈琴。沒多久,大伯又介紹了他的盲友一起來女孩家聽琴。從一開始的兩三人逐漸變成十多人。女孩手指間流淌的鋼琴曲讓盲人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後來,“爲盲人彈琴”的女孩在她的小城連開數場小型獨奏音樂會,免費讓盲人和其他殘障人士入場欣賞。再後來,女孩拓展了她的“公益產品線”,除彈鋼琴外,還組織幾位同學拉小提琴、手風琴和二胡,甚至爲盲人們同聲解說好萊塢電影。

女孩將這段經歷寫成了大學申請文書,感動了招生辦的官員們。

上大學後,女孩堅持在回國的假期裏爲盲友們彈琴。她說,會一直這麼做下去,因爲“給他們彈琴,我也很高興。這早就成了一個習慣。”

“彈鋼琴”,縱使聽上去再樸實不過,卻因爲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也能秒殺空有大名頭但並不走心的課外活動。

舉這個有點煽情的例子就是想說明課外活動的“深度”有多麼重要。

3

參加課外活動一定要摒棄功利心

參加課外活動,絕不是在還沒開始做之前就思忖着如何妝點自己的簡歷,而是通過認真地投身於幾項課外活動,鍛鍊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領導能力、溝通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抗壓能力、創新能力等,獲取學校課堂上得不到的新技能,從而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出色而富有競爭力的人。

課外活動中最深刻難忘的經歷往往可以變成打動人的故事,寫進申請文書或推薦信裏,幫助招生辦更全面而生動地瞭解一個申請者。如果一開始就處心積慮地“篩選”最能討好招生官的活動參加,一個人就容易變得浮躁而急功近利,從而無法潛心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很難真正獲得成長和提高,也就沒法寫出真實飽滿的申請材料了。

結合前面說過的,課外活動沒有好壞之分和等級之別。摒除功利心,認真參與一項或幾項課外活動,你一定會獲得多方面的收穫。

那麼該如何選擇課外活動呢?我自己會綜合以下五個方面做出決定:

1. 有興趣,有熱情

這個必須是大前提。如果你對一項活動壓根沒積極性,參加了恐怕也只會折磨自己、浪費時間。

2. 不能影響學業

這個是根本要求。如果因爲課外活動的喧賓奪主而導致成績下滑,實在是得不償失。任何時候都絕不能怠慢了“校內成績+標準化考試”這兩項硬指標。

3. 能學到東西

參加課外活動最大的目標是get到新知識新技能,從而提高自己。沒必要花時間在一項不能讓你有啥長進的活動上。嘗試探索一些有難度和陌生感的領域,也許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4. 已經擅長,或具有熟練掌握的潛力

這個也很重要。如果所做的活動完全是自己不擅長的,只會平添挫敗感,得不到什麼收穫。比如,讓一個毫無音樂細胞的人去練合唱,只能是浪費他的時間和感情。而讓一個極具體育細胞的人去練一項新運動就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爲憑着天賦、通過練習,他很可能會得心應手地掌握這項運動技能。

5. 能做出成績、產生積極影響

前面提到了,最好能通過課外活動證明自己,並憑藉自己的努力對周圍的人和事帶來積極影響。沒有人不希望得到成就感,申請美國大學的同學們也不例外。更何況,在課外活動中取得的成績還可以是申請文書的最佳素材之一呢。

總之,“課外活動”完全不可怕,反而可能是申請道路上最充滿樂趣和驚喜的一段旅程。拋開功利心,塌心、潛心、專心、用心、走心地參與課外活動,你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而你的申請材料,也將發光發亮。

聲明:本文作者李柘遠,90後,耶魯大學本科畢業(經濟學專業),哈佛商學院學生。曾在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公司(The Goldman Sachs & Co.)供職兩年。

C&T EDUCATIO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