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金融尚且乱象丛生,国家一旦允许社会资本到农村搞金融,会不会有农村土地过度抵押的情况出现。政策开了口子,大片的农村市场等待开发,过于一直属于沉睡状态的农村土地,很快就会成为各路金融势力的疆场。

一说起金融,很多农民朋友首先会觉得,这个东西离农村比较遥远。农村人不是没有金融需求,看着城市里的人都可以首付三成买套房,很多农村家庭也是想靠金融贷款解决建房、子女结婚等问题的。

但传统的金融机构比方说银行,基本上不愿在农村提供服务。一来是因为过去多年来农民能拿出来抵押的东西几乎没有,地不能押,房子不能押,农民手上最值钱的东西,政策不允许抵押;二是即便你有东西抵押,银行也担心你能不能还上,毕竟农业生产都是看天吃饭。

这就导致,农民想像城里人一样靠金融解决生活问题难,想靠金融搞创业,更是难上加难。但最近几年,有些地方的农民可以感觉到,风向明显变了。

金融下乡大势所趋,但有些人又开始担心了

2016年起,国家开始在农村试点“两权抵押贷款”,即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2018年底,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关规定,正式被写入《农村土地承包法》。

也就是说,国家在政策上已经为土地金融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个布局,宏观上来说,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曾告诉媒体,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的目标,至少要耗资7万亿。这个体量的资金,除了财政投入和社会投资外,农村金融的脚步也必须跟上才行。可见,金融下乡已经势在必行。

政策开了口子,大片的农村市场等待开发,过于一直属于沉睡状态的农村土地,很快就会成为各路金融势力的疆场。这也难怪部分媒体替农民生出一些担忧来:

城市金融尚且乱象丛生,国家一旦允许社会资本到农村搞金融,会不会有农村土地过度抵押的情况出现?到最后农村会不会一地鸡毛?

担忧并非多余,但带节奏制造恐慌就没必要了

有媒体说,农村土地金融,就是给农村加杠杆。社会资本的本性的贪婪的,一旦允许农村土地的经营者一次性抵押几十年的收益,后果会很惨重,而且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高。

对于这种说法,土地论坛有不同观点:首先,国家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虽然慢慢送了口子,但过程慎之又慎,允许抵押的也只是经营权,并且相关限制很多,不可能允许任何机构随意加杠杆;

其次,大家得知道国家之所以要下血本搞乡村振兴,除了是要解决内需问题,也有外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原因。农业是一切其他产业的基础,只有底子硬,才不惧任何对外纠纷,这是国本问题,谁敢在乡村振兴这个问题上儿戏?

当然,金融总是伴随风险的,不然也不会有金融风控一说。但重要是我们是否能正确评估风险,让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这一点来说,国家对于农村土地金融也是做足了前期功课的,土地确权把所有农村土地都纳入数据库,正是着眼于未来通过大数据对各项土地交易进行有效监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