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地水果大王列傳

近日,北京新發地2018年度農產品“單品經營大王”揭曉,此次推選確定了推薦評選對象、範圍和條件,明確以經營規模和銷售業績爲重要依據,按產品品類劃分,用事實說話,以數字支撐,選拔出真正的單品經營佼佼者。確保推薦評選出的大王在同類產品當中能完全服衆,其經營規模和實力,讓廣大商戶毋庸置疑。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幾位上榜的水果大王。

菠蘿大王

張明範,1975年出生,吉林榆樹人,22歲來京做精品水果生意,如今僅菠蘿的年銷量就達2000萬噸,是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名副其實的“菠蘿大王”。

1997年過完春節,張明範帶着妻子和1週歲的孩子來北京經營水果生意。起初一家人蝸居在新發地市場周邊一間簡陋的出租屋內,每天天剛矇矇亮,張明範就來到新發地市場用三輪車拉一車水果到別的市場售賣。因爲孩子尚在襁褓之中,他讓妻子在家專心帶孩子,自己一個人打拼事業,他要在這個偌大的城市闖出一片天地。

在瞭解了新發地市場的交易環境並掌握了一些水果產地後,張明範決定加入這個農批大平臺,“他們娘倆住的地方太冷了,我要掙錢,我要給她們換個地方住。”這是這個心裏充滿擔當的東北爺們那時唯一的念頭。“新發地市場‘讓客戶發財,求市場發展’的經營宗旨讓我覺得,藉助這個平臺,一定能成功,畢竟這裏承擔了首都8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張明範如是說。

借了些錢,張明範開始從北京周邊的產地小批量進一些水果放到市場,以半零售半批發的形式銷售,並且在市場租賃了庫房。“很早以前,市場的庫房還相對簡單,沒有門,房頂是石棉瓦,冬天的時候很冷,市場領導考慮到我家還在哺乳期的孩子,特意安排工人幫我修了個木門以避風寒。”張明範回憶道。

在張明範經營的幾種水果品類中,當屬菠蘿銷量最好。每年的10月到來年6月,是菠蘿大量上市的季節,由於菠蘿不宜冷藏,因此一個季度的菠蘿必須全部賣掉才能保證不賠錢,再加上產地全部在南方,這就要求經營者對自己客戶的進貨量要有非常精細的掌控能力,然而這正是張明範的強項。張明範告訴記者:“生意人就該有生意人的頭腦,我不但要對客戶進行實力的衡量,每隔一段時間還要統計出綜合銷量,因爲這直接決定了每次要從產地上多少貨才能全部賣掉。

如今,張明範的菠蘿批發總量在每年2000萬噸左右,銷售總額達3000萬元。在廣東及海南地區分別建有400—700畝的菠蘿種植基地,專供北京各大批發市場及物美、華聯、家樂福、京客隆等大型商超。除此之外,張明範還將生意做到了國外,不僅在緬甸合作了種植基地,進口新品菠蘿供應北京的“果盤子”,他還把的菠蘿出口到了俄羅斯,並且深受當地消費者的青睞。

除了主營菠蘿以外,張明範還經營着黑提、西瓜、荔枝等水果,並且打算註冊公司和自己的菠蘿品牌,以健全自己的產業鏈。張明範說:“新發地市場承載了太多農批人的希望,商戶和市場血肉相連,真心付出總會有豐厚回報。”

蘋果大王

“秋香”,一個頗具詩意的名字,卻是“蘋果大王”張愛黨夫婦共同創立的蘋果品牌。張愛黨夫婦通過20餘年的攜手努力、誠信經營,秋香蘋果如今已成爲享譽華北、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並遠銷東南亞等地。秋香蘋果年交易量2萬噸,年交易額達3億多元,被果品流通協會評爲“中國市場蘋果十大品牌”。

張愛黨創立的北京金秋果香商貿有限公司,入駐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後連續5年獲得“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優秀經銷商”“北京市農副產品文明誠信經營戶”、新發地“文明經營戶”等榮譽稱號。該公司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在煙臺、遼寧、等蘋果優質產區擁有高品質健康有機、綠色無公害種植基地,以及高科技加工工廠,並在多地建設了儲存週轉冷庫,僅北京新發地的轉運分銷冷庫面積就達到500多平方米。該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遼寧、內蒙古、山東、山西、寧夏等地均建立了強大的銷售網絡。

張愛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2005年剛來到新發地農產品市場時,就聽張玉璽董事長講,新發地是創業致富之地,商戶要想做大做強,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此外,還要提高產品的質量,用品牌的力量來換取客戶的信任。經過張玉璽董事長的指點幫助,張愛黨下定決心,並通過一步步的努力,註冊了以妻子名稱爲品牌的秋香蘋果。“我們的口號是‘秋香蘋果,甜蜜你我。喫秋香蘋果,享美好人生’。喫過秋香蘋果的人,都誇讚我們蘋果的口感品質。今年,新發地果園——秋香蘋果生產加工基地的果樹也已經結果了。”張愛黨自豪地說。

據瞭解,“誠信”是秋香蘋果一貫堅持的經營宗旨。張愛黨回憶說:“記得有一次,一家超市採購商稱蘋果個頭大,但並未提出退換貨要求。但我們還是直接把蘋果換掉了,那位採購商很滿意,直接和我們簽訂了每月200噸優質蘋果的合同,由此建立了長期供銷關係。”張愛黨表示,在新發地重信譽,守承諾,不愁產品賣不出去。多年來,秋香蘋果秉承以誠待人,文明守信的經營理念,贏得了客戶的廣泛好評。

“都說今年的生意不好做,但我們的蘋果卻基本沒受太大影響。因爲‘秋香’這個品牌走的是高端路線,需要高品質水果的商店賣場都會從我這裏進貨。目前我們在新發地市場共有4個週轉冷庫,雖然總體銷量比去年有所下滑,但就目前的數據來看,銷售業績還是比較理想的。”張愛黨坦言。

荔枝大王

“要做大做強單品經營,爲市場提檔升級添磚加瓦。”“荔枝大王”——北京正豐商貿總經理王慧東如是說。“十年磨一劍,我是從1996年開始銷售荔枝,至今已有20年。2015年,公司組織和銷售的荔枝達一萬多噸,而這恰恰是基於新發地市場這麼好的平臺。”

王慧東介紹,2015年,海南的荔枝減產。自己4月初就到海南的三亞、陵水、文昌、儋州等地提前訂購荔枝,重點保障北京的供應。同時,還承包了30多畝果園,用農民自己積攢的有機肥施肥,用滅蟲燈消滅蟲害,從生產源頭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

去年,公司經過多方組織貨源達到了600多車。另外,2015年5月份,廣東省廉江市荔枝獲豐收。“擔心滯銷,當地政府知道我們是北京新發地市場做荔枝批發的大戶,主動找上門來。”王慧東深有體會地說,“我們是做農產品的,又有新發地市場這麼好的銷售平臺,有責任幫助果農將辛辛苦苦種出的產品賣個好價錢。”王慧東認爲,正因爲有了新發地市場的對接,才讓果農不愁銷路,真正讓辛苦種出的水果換成真金白銀。

王慧東介紹,2015年5月底,公司在廣東陽江、汕頭組織了上千噸的“玉荷包”“紅花荔枝”調往新發地市場,還和越南的果商合作,把越南荔枝知名品牌“越紅花”運到北京銷售。公司不但自營荔枝,還組織廣東、海南、福建的荔枝運銷大戶,組織貨源到新發地市場,沃爾瑪、永輝超市、天貓與公司簽訂了荔枝供應合同。王慧東認爲,只有大家都做大做強了,新發地市場纔會更加繁榮。

“2016年海南及廣東的荔枝因氣候寒流原因減產且上市較晚,爲保障北京市場荔枝的供應,將多方積極組織貨源,穩步發展主營業務,持續做大做強,以此來回報成就我們夢想的新發地市場。”王慧東說。

香梨大王

“在奔向成功的征途上,積極向上的團隊只有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才能迎來瓜熟蒂落萬里晴空。”

——“香梨大王”徐強

他16歲就來到北京做水果生意,風雨二十載,如今的他已成爲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的“香梨大王”,他經營的新疆庫爾勒香梨深受廣大客商和消費者的認可。他叫徐強,一個在農產品流通行業勤懇耕耘的安徽小夥兒。

徐強出生於1979年,安徽阜陽人。1995年同父親和大哥一起來北京做水果生意,1998年加入新發地市場,2006年創建“果薈”品牌並正式開啓“果薈香梨”的銷售和經營,2008年“果薈”品牌打通市場銷路,逐漸被消費者認可,2010年“果薈”品牌開始着重提升標準化和品質化發展……一路走來,徐強的辛勞付出獲得了很多收穫。回眸打拼之路,徐強告訴記者:“從當年蹬着三輪車的水果小販到如今的團隊領導者,我親眼見證了農產品流通行業的飛速發展,也在不斷滿足着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高標準需求,今後的路還很長,事業任重道遠。”

談起與香梨結緣的故事,徐強回憶道:“記得那是2005年,我去新疆考察產地,被庫爾勒的秀麗風景深深地吸引住了,而當我品嚐到當地的庫爾勒香梨後,我不禁驚呆了,世上竟然有如此香甜可口的梨,我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我必須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做一番事業,我一定要讓首都的消費者也能喫到這種香梨!”

依託新發地市場的平臺優勢以及庫爾勒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徐強成功地把庫爾勒香梨引進了北京市場,他不但成立了北京果薈農產品有限公司,還在新疆開發了2000畝的香梨種植基地以及萬噸保鮮冷庫。如今,徐強已將果薈公司打造成爲集“種植、批發、銷售”三位一體的農業企業,公司的香梨年銷量在1.5萬噸以上,年銷售額突破了2億元,產品在市場供不應求。“我已連續5年刷新了新發地市場的香梨交易量及交易額,如今很多客戶甚至都是提前打電話預定,直接付錢等待拿貨。”徐強如是說。

徐強表示,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關注程度和安全觀念也越來越高,未來農產品的需求會從基礎的“溫飽型”向健康、安全、營養過渡,倒逼農產品產銷標準化、高端化、服務化發展。他說:“果薈根植於中華大地的瑰麗沃土,投身於綠色產業之中,始終秉承簡單、專注、自強不息、共贏發展的企業精神,堅持‘傳遞健康,領鮮一步’的服務理念,繼續傳遞果薈‘快樂、鮮活、陽光’的生活理念,致力打造農產品行業品牌標杆。”

總結20年創業的心路歷程,徐強感慨萬千:“在奔向成功的征途上,除了要有一個良性發展的平臺作爲載體,還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隊共同努力,只有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才能迎來瓜熟蒂落萬里晴空。”

火龍果大王

“農產品銷售行業關係到千家萬戶,責任大於天,保障好首都果盤子供應絲毫不敢懈怠。”

——“火龍果大王”徐龍

他經營火龍果批發生意已有9年光景,在2014年刷新了新發地農產品市場火龍果的單品銷量紀錄,並於2015年一舉奪得“火龍果大王”的榮譽稱號。他叫徐龍,是一名80後的農批從業者。

2002年,徐龍從老家安徽阜陽投奔在新發地市場做水果批發生意的兩個哥哥,同年加入了北京旺達玉柱果品有限公司。雖然兩個哥哥已經爲徐龍鋪好了路,但這個想通過自己雙手打出一片天的倔強少年,並沒有選擇坐享其成,而是加倍努力地學習哥哥們的銷售經驗,他要成爲像哥哥那樣的人。

經過了6年的淬鍊,這個當初一臉稚嫩的少年已初顯鋒芒。2008年,徐龍開始負責公司自主品牌越南火龍果的經營銷售。爲了保證穩定的產品質量和供應,他決定將火龍果批發生意打造成產供銷一體的一條龍服務模式,包產地、建冷庫、蓋廠房,徐龍用年輕人特有的魄力真正敲開了市場的大門。他將鮮美可口的火龍果裝進首都消費者“果盤子”的同時,解決了當地一些勞動力就業,爲當地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徐龍經常把“誠信”二字掛在嘴邊,他說:“誠信做人是做生意的根本,誠懇是做人的根本。”徐龍告訴記者,2012年的時候他新發展了一位河北的張姓客戶,在一次結賬的時候,公司財務發現該客戶將5萬元餘款的欠賬重複匯了過來,徐龍知道後第一時間聯繫上了該客戶,並將錢給他轉了回去。“雖然這件事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卻讓這位客戶感動不已,那一刻,所有的感謝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因爲我心裏特別踏實,這是一名商人最基本的個人修養與素質所在。”徐龍坦言。當然,這位張先生後來成爲了徐龍最忠實的客戶之一。

如今,徐龍的火龍果年銷量穩定在3萬噸左右,年銷售額2億元以上。在越南建有1000多畝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以及2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廠,直供北京市場。除此之外,徐龍還經營着芒果、紅提、阿克蘇蘋果的批發生意,年銷售額將近1億元。

在徐龍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他並沒有忘記回饋社會。2008年汶川地震災害、2009年南方旱災和玉樹地震災害期間,徐龍帶領公司員工多次捐款捐物。除此之外,徐龍還帶動安徽老鄉在新發地創業並給予幫助。2010年6月,徐龍在家鄉捐款建設修路,並出資把生他養他的小山村的道路修建完成,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好評。

柚子大王

他出生於商人世家,26歲成立水果經營部,34歲創建“奇帆”品牌,如今是擁有400多名員工的企業老總。他就是北京奇帆柚寶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柚子大王”陳德青。

陳德青從小就跟隨父親在老家浙江玉環經營文旦柚生意,受父輩影響,陳德青很早就形成了非常敏銳的市場洞察力。199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德青的爺爺品嚐了福建蜜柚,稱這種柚子好喫還不貴,陳德青立刻決定去產地福建平和縣看一看。自此,陳德青與福建蜜柚正式結緣,這也是他在農批之路上走對的第一步棋。

起初,陳德青只是在杭州、上海等地批發柚子,隨着生意越來越好,他漸漸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柚子賣到北京去!”但讓陳德青沒有想到的是,他一向視爲珍寶的蜜柚在北京竟無人認可。“那種心理落差險些讓我打了退堂鼓。”陳德青如是說。然而,在優秀商人的世界裏,永遠沒有賣不出去的貨。“我就是挨家挨戶地敲,也要敲開這扇我最看好的市場大門!”爲了打開市場,陳德青找到一家做包裝設計的公司,給自己心愛的柚子全部套上了印有產品介紹的包裝。然後,陳德青真的去敲門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初到北京的第一年,陳德青只賣出35車的柚子,然而第二年銷量直接翻了3倍,並且越來越多的北京市民開始愛上了這一富含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水果。2000年,陳德青正式加入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這也是他在農批之路上走得最爲精準的又一步棋。從簡陋的獨立包裝到精緻的紙箱整裝,從1年賣幾十車到1年賣近千車,陳德青在新發地市場將蜜柚批發生意做到了質與量的雙重蛻變,真真正正地將“奇帆蜜柚”敲進了千家萬戶的大門。

如今,陳德青的奇帆柚寶公司每年柚子的銷量可達3萬噸,銷售總額穩定在1.5億元以上。在廣東梅州的鬆口鎮,陳德青建起了800畝蜜柚種植基地以及2000平方米的庫房;在四川成都和福建平和等地也都分別設有1200—1500畝的種植合作社,以及6000平方米及8000平方米的庫房。

冬棗大王

出生於1965年的“冬棗大王”董廣景,來自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談吐間總是透着山東人特有的淳樸實在。多年的從商經歷並沒有改變他的性格,反而讓他變得更加真實、自然地與客戶打交道。“誠實守信、把握規律、順其自然、留有餘地”是他多年的經營理念,也是這位“冬棗大王”爲人處世的立身之本。

董廣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由於家境貧寒,在1994年投奔遠在北京經商的四叔。起初在四叔的水果鋪裏當搬運工,早出晚歸,雖然很辛苦,但學到了很多知識,“四叔經常教導我要誠信經營、以質量求生存、讓客戶滿意。”董廣景回憶說。

2006年,董廣景從四道口果品市場來到了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他新的事業也從這裏開始了。由於以前經營的品種比較單一,達不到客戶的要求,他便不辭勞苦地跑產地、聯繫果園、拓展品種,除了主營的冬棗外,還經營了千禧果、荔枝、草莓、水蜜桃、醜橘等20幾個品種。這個山東漢子靠着一股子韌勁,賺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董廣景成立了北京沃土飄香果業商貿有限公司,有了自己的果業品牌“沃土飄香”。目前他經營的水果品種輻射到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南以及東北三省等地。隨着近幾年新發地市場的日漸繁榮,市場需求逐年加大,董廣景的生意也跟着水漲船高。2015年,公司的總營業額達到了3億元,其個人也連續數年被評爲新發地市場突出貢獻文明經營戶。

聖女果大王

“農,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新發地讓我的青春無悔,在這個平臺我實現了自己的農業夢。”

——“聖女果大王”劉佳偉

“聖女果大王”劉佳偉,1979年出生,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人,現任海南佳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鮮果尚品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0年,劉佳偉來到了新發地農產品市場,經過10年的辛苦打拼,於2011年在海南創立了海南佳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熱帶果蔬高效種植、冷藏加工、物流配送和銷售業務。2012年10月,該公司被海南省農業廳認定爲海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是海南省農業龍頭企業聯合會副會長單位。

在“誠信、敬業、務實、創新”的企業精神引領下,劉佳偉始終秉承文明誠信理念,果蔬批發事業風生水起,生產經營配套設施日臻完善。在陵水、東方、昌江等地開發無公害果蔬種植示範基地3000畝,投資4500多萬元在當地建設了果蔬集散區、展示區、加工配送中心以及存儲冷庫,檢驗檢測系統、信息追溯系統一應俱全,每年果蔬吞吐量10萬噸以上。公司與農戶建立合作社,通過強大的銷售網絡,使海南的聖女果、苦瓜、西瓜和豆類等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劉佳偉表示,陵水聖女果聲名遠播,當地以國際標準發展特色農產品,積極推行與歐盟GAP標準(全球良好農業操作規範)接軌的聖女果標準化種植示範體系,對果品的品質、賣相要求很高,特別要求少用農藥、化肥。今年年初,陵水聖女果正式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劉佳偉在北京新發地市場建立的海南聖女果運銷中心,依託高效種植、精品包裝、物流配送的經營模式,2015年聖女果銷售額達到1.5億元。多年來,劉佳偉旗下公司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和較高的商業信譽。

多年來,劉佳偉始終嚴格把握國家政策,追尋新發地號召,優化供應鏈的同時,保障新發地供給。“打造全產業鏈、實現龍頭企業擔當、腳踏實地踐行三農精神,是我這麼多年一直恪守的經營理念,我從不曾忘記過我的初心。”劉佳偉坦言。

草莓大王

“草莓大王”劉京生,出生於1973年,河北保定定興人,京生順帆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京生年輕的時候曾是一名電工,在定興老家的一所鑄造廠工作,雖然擁有一技之長,但每個月45元的工資完全不夠日常的生活開銷,更別說補貼家用。不甘平庸的劉京生無數次地想要走出這個小縣城到大城市闖蕩一番,但每當想到自己的衣兜比手還乾淨,無奈的他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

然而有一年,劉京生所在廠子的效益急轉而下,沒過多久廠長便宣佈廠子倒閉了。“廠子倒閉後的一天早晨,我夢遊一般地收拾了行李,看着只裝有三四件衣服的包袱,我足足發呆了半小時。然後我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義無反顧地奔向了火車站買了當天去的車票。”劉京生回憶道。

通過朋友介紹,劉京生來到了一家經營水果批發的公司做勤雜工,裝車、卸貨,雖然辛苦,但也算有了個落腳的地方。2004年,劉京生所在的這家水果批發公司開始爲新發地農產品市場的一些商戶供貨,劉京生負責將公司的水果運到新發地市場。通過與市場商戶的攀談,劉京生猛然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去做生意。

在摸清了一些時令水果的產地後,劉京生果斷地辭去了工作,借了些錢開始試着自己賣水果。“我能勇敢地邁出這一步,可以說大部分原因是受新發地市場的影響,很多商戶告訴我,在這個市場裏,只要你的產品好,就一定能掙錢。”劉京生如是說。

一邊摸索,一邊學習,沒過多久劉京生就徹底融入了新發地市場,並且通過售賣不同種類的水果,他最終將主營品類定爲了草莓。當親自考察了全國多個草莓產地後,劉京生選擇了山東煙臺作爲主產地,以合作社的形式直供北京市場。煙臺的草莓產地面積共550畝左右,另外還設有3個保鮮冷庫,共300平方米。

2015年,劉京生註冊了北京京生順帆商貿有限公司,並且公司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產地農民將草莓分類裝箱,按照個頭共分爲大中小3個等級,個頭最大的一批草莓作爲精品進行銷售,統一盛裝在專用的木製隔板箱中。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北京的草莓全部採用塑料泡沫箱盛裝,而劉京生是最早改用木製隔板箱精裝的商戶。如今,京生順帆公司草莓的年銷量達到了2000噸左右,年銷售額將近4000萬元。

香瓜大王

他很早就從河北承德老家來北京闖蕩,當過建築工人,經營過照相館,最終與水果結緣並業有所成,他就是新發地的“香瓜大王”——張宗志。

正值不惑之年的張宗志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在水果批發的道路上也經歷過大起大落,善於思考的他深知自己要的是什麼,也知道作爲首都“果盤子”工程建設者的使命所在。“曾經的我只知道埋頭苦幹,總以爲只要做好自己的生意就行了。但如今的我思想覺悟提高了,作爲新發地市場數一數二的水果單品批發商,不但要讓消費者喫上放心滿意的水果,還要讓他們的消費物有所值。目前,我開始着手去做的事情——打品牌。”張宗志表示。

張宗志回憶道,曾經有一年霧霾天氣非常嚴重,連續一個禮拜不見晴天,當時產地大棚的幼苗由於受不到光照,無一倖免地患上了猝倒病。雖然通過及時救治,幼苗勉強存活,但患過病的幼苗即使長出果實,質量也會大打折扣。“如果將這些‘病瓜’拿去市場售賣,雖然能減少損失,但於客戶、於市場、於消費者而言,都是一種欺騙。我的良心告訴我,絕不能這樣做。”於是,張宗志下到產地只對農民說了一句話:“老百姓不能喫患過病的瓜,拔!”並親自帶領產地農民集體“廢苗”。農作物就如同農民自己的孩子,看着自己辛勤培育的香瓜被一棵棵拔除,有些農民落淚了。這些淚水中除了對幼苗的不捨,更多的是對張宗志“大義滅親”的敬佩。那一年,張宗志因“廢苗”之舉損失了30萬元。然而張宗志並不後悔,他始終認爲,對待安全不能有半點馬虎。

如今,張宗志的香瓜批發生意越做越大,“大志香瓜”的年銷量在3萬噸左右,年銷售額將近1億元。他不但建立了自己的銷售中心——“沃森百旺”,在山東聊城、海南樂東等地培育着幾千畝的種植基地,供應全國多個地區的水果連鎖超市。

目前,在很多地區,“大志香瓜”品牌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脆爽的口感、金燦燦的果皮、個頭飽滿圓潤,深受消費者青睞。當記者問及“大志香瓜”爲何能常年保持如此優質的口感及品相,張宗志表示,公司80多名員工,從產地農民到市場銷售,都會按照嚴格的分級模式管理,並且設定了條件清晰的獎懲制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