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位老人就是被譽爲“井岡山精神宣講第一人”的毛秉華同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宣講井岡山精神就要大聲說出來。

"\u003Cp\u003E□本報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0年,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0年,又是一個人一生的堅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青壯年到耄耋老人,1.5萬場報告會、220萬人次聽衆,見證着他穿越半個世紀的初心堅守;260餘項榮譽、籌資捐款1000餘萬元,書寫着“井岡山精神守望者”的人生傳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7月23日,這位老人帶着對井岡山的深厚情誼,永遠停下了生命的腳步。一年來,人們懷念他、敬仰他、追尋他,接力他傳遞的井岡“聖火”,繼續奮勇前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位老人就是被譽爲“井岡山精神宣講第一人”的毛秉華同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井岡山精神宣講第一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孕育出偉大的井岡山精神。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強調:要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這輩子對井岡山有着深厚的感情。我這輩子最想做的事是讓井岡山精神代代傳,革命聖火永不滅。”這是毛老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的初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出生於1929年1月的毛秉華,20歲參加革命,當過教師,進過工廠,擔任過《工人日報》駐江西記者站站長。1968年,他被調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工作,任博物館館長,開始系統地研究井岡山的革命鬥爭史,宣傳井岡山的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挖掘井岡山精神的深刻內涵,他一邊義務宣講,一邊收集井岡山的黨史資料。離休後的毛秉華,隻身一人跑遍湘贛兩省邊界各縣的農村,前往贛南、閩西、廣州、北京、長沙、洛陽、汕頭、徐州、三門峽等地,拜訪了32位老紅軍和紅軍後代,收集革命文物21件,掌握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鮮爲人知的紅軍故事在毛秉華質樸平實的講述下,讓聽衆更生動地體悟到穿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寧可少看一個景點,也要聽毛老一堂課。經過多年的積澱,毛秉華對井岡山精神有着透徹和獨到的見解。來到井岡山參觀和學習的遊客,都想看看這位井岡山的“活字典”,聽聽這位“井岡山精神宣講第一人”對井岡山精神的新註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些年,在大井、小井、五大哨口,在博物館、幹部學院……上井岡山找毛秉華,只要到那裏看看,準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爲了保護嗓子,毛秉華喫了20年的草珊瑚含片。家人曾這樣評價他:他的心臟做過搭橋手術,還患有淚腺炎,工作起來還不要命,上午在南昌講課,下午趕回井岡山,晚上又爲外地參觀者講課,最多的一天講6場,每場都是兩個小時,有時爲了趕場,幾個饅頭或一包方便麪就湊合成一頓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在井岡山,毛秉華還應邀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全國各地,爲國防大學、全國總工會、“南京路上好八連”、駐港部隊等100多個單位宣講井岡山精神150多場次,還被國防大學、同濟大學、南昌陸軍學院等數所大學聘爲兼職教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4年8月,“毛秉華工作室”成立,向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和各種類型的專題培訓班、黨性鍛鍊班、體驗式教學班等大力宣傳井岡山精神,普及井岡山斗爭歷史知識,着重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紅色基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井岡山上的“活雷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接受宴請、不收取講課費、不參加當地安排的觀光旅遊、不收受任何禮品。”這是毛秉華講課的4條原則。50年如一日,他奔波於各地,義務作井岡山精神宣講報告1.5萬餘場,每年講課300餘場,從未收過“辛苦費”,先後婉拒了80多個單位贈送具有實用價值的物品數百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9年退休後,毛秉華將自己的退休工資大部分用於義務宣講所需的開支。他還拿出稿費,先後向汶川、玉樹、舟曲等地震災區捐款8000餘元,爲井岡山神山村的脫貧攻堅捐款10萬元,上交特殊黨費和設立公益事業基金共5.1萬元……多年來,毛秉華累計捐款20多萬元,爲山區16所學校籌資1100多萬元,幫助180多位家庭貧困的學生繼續上學,被稱爲井岡山上的“活雷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沒有毛爺爺的資助,真不知道自己當初在讀書這條路上能堅持多久。”井岡山姑娘尹桂萍至今清晰地記得毛爺爺的音容笑貌。她讀小學時因家庭困難差點輟學,毛秉華得知情況後每年資助了她600元生活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井岡山市畔田小學的師生們不會忘記,毛秉華老人四處奔波,爲學校翻修教學樓,建立多媒體教室,接通飲水管道,孩子們終於不再直接喝溪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鵝嶺鄉農民謝新華家境貧困,女兒考上武漢大學正爲學費發愁時,毛秉華主動到他家,送上了2000元愛心助學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德馨九州,感動南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他自己平日生活卻十分簡樸,家裏除了書和書稿以及滿櫃的獎章、榮譽證書,幾乎沒有幾件值錢的東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色搖籃,綠色家園,廉政淨土。革命先輩用鮮血熔鑄的井岡山精神不容絲毫褻瀆。”面對世人疑惑的目光,毛秉華總是這樣解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宣講井岡山精神代代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老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宣講井岡山精神上,他的熱情和執着一直感染着我們。”回憶起與毛老共事的日子,“毛秉華工作室”工作人員範小靜說,毛老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井岡山精神的宣講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年前,有人問他還準備講多久,毛秉華堅定地回答:“講到不能講爲止。”他做到了。他樸實的行動是對井岡山精神最好的踐行和傳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爺爺一輩子都在守望井岡山精神,告慰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井岡山精神的火種生生不息。”爺爺去世一年多來,研習井岡山精神已是毛浩夫的每日必修課。毛浩夫對井岡山精神研究的“癡心”一如50年前的爺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在井岡山,和毛浩夫同齡且立志於井岡山精神傳播的宣講員大量湧現。在這樣的實踐中,他們收穫着信仰和熱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宣講井岡山精神就要大聲說出來!”10歲的“井岡山上小紅軍”餘梓洋始終銘記着毛老師的叮囑和勉勵,肩負着“紅四代”傳人的責任和義務,“我最大的願望也就是實現自己的‘紅色夢想’——讓全國、全世界更多的人走進井岡山,將毛老師的‘井岡山精神宣講精神’繼續傳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個人,一座山,一種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不在,山依舊,精神長存。\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9666236805874179
相關文章